關鍵詞:跨領域、醫學、社群經營、觀議課、知識產出、擴散效益
跨領域合作教師社群要能延續發展和成長並非易事,臺北醫學大學林文琪老師的教師團隊是極少數能維繫核心成員,長期藉跨領域發展專業合作,又能連結新成員和其他團隊產生擴散效益,整合哲學、社工、諮商、舞蹈及醫療臨床教學專長的教師們,以「具身敘事」為媒介,共同思考如何提升醫學院學生的關懷實踐能力,因應高科技發展帶來的醫療照顧服務及教學的去人性化、去脈絡化、無身體化的現象,為協助學生發展源自於身體的、擴及於情境的以及人性化照顧的身體技術,研發關懷取向的身體敘事教學與醫療照護新創課程,並累積研究能量,不斷發表深具理論和實務價值的研究論文,跨領域教學及研究能走出如此兼具深度和廣度的紮實成果,究竟如何才能組成具長遠發展性及專業性的跨領域教師團隊?跨領域教學如何可以回饋成為自身專業研究創新發展的養分?教師團隊要如何緊密而順利地進行跨領域合作及共創?在高教端昔日各自單打獨鬥、專業壁壘分明的教育環境中,林文琪老師能以身體學習為主題,十多年來成功經營教師社群團隊持續成長,在這些經營社群的重要議題上都已發展出相當成熟的經營策略,而且藉由這些成功經營社群的方法,為台灣跨領域教師社群發展模式樹立一個極重要的典範。
以共同願景與核心團隊長期持續經營跨領域社群
在共同願景下找到志同道合夥伴組成核心團隊,是林文琪老師社群能長久經營的重要關鍵,團隊計畫主題「具身敘事」或「身體學習」其實已有長達將近二十年的長期建構歷程,早期「我們團隊重心放在文化課程的身體學習,有三門課都是經典閱讀課程,『古琴與哲學實踐』課程邀請我的古琴老師李楓教琴,我負責整體課程設計及引導學生由演奏方法實作,進一步反思和理解其中的學理。另一門『禮記』的課程,裡會有一個月學習佾舞,當時我就找兼具舞者和國術系老師身分的李宜芳老師合作,成為長期共學共創的夥伴。陳偉誠老師『東方肢體美學』課則主要教太極拳,對身體動作的反思寫作及融入理論閱讀,則是透過社群共創形成的。當時這三門課就建立起一個教學模式,有身體實作、身體動作的反思寫作,再加上理論,這三個元素成為身體學習必須共同搭建的基礎。」團隊即透過以上三門核心課程逐步凝聚,形構轉化出跨領域創新教案及身體敘事的理論成果,再持續連結其他專業老師,延展相關課程。
如何能長期合作進行跨領域共作共創,要能因應不同老師風格,找到適合彼此的協作模式,林文琪老師以共時授課的模式,說明自己會適應不同合作老師的風格,靈活調整配合協作的模式:「共時授課的重點在於共時教學者要如何在課堂上構成合作的關係。我跟宜芳老師因為有共同學習雅樂舞的經驗,而她也旁聽過我的禮記課程,以致於我們對彼此的專業相當熟悉,奠定了可以在同一個教室上課而密切合作的基礎。在實作課程的進行中,她經常會丟球給我,請我幫她做解釋;有時我覺得某些動作可以深入分析,也可以直接介入解說;更有的時候,我會從學習者角度介入,發現學習困難處,直接舉手請宜芳老師再做一次,讓同學再看清楚一點。總之,在動作教學時,有時我就像是她的助教;但有時我又轉換身份,變成共時授課的教師,即時引發身體動作的反思。」由雅樂舞共學過程培養默契,到宜芳入班旁聽林文琪老師的課程,二人相互信任及理解彼此專業,才有辦法在教學現場相互丟球,即時協作,這正是社群夥伴成為合作團隊的最好例證。
不過這只是一種模式而已,不是和每一位老師都可以這樣,應該跟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模式,和陳偉誠老師共時授課就是他先上課,再輪我接手。通常我會在現場觀察他上課的情況,我就可以即時就他所營造的身體工作經驗設計問題,引導同學反思討論,就是即興發揮。之所以可以如此即興找到可以討論的問題,是因為偉誠老師是身體學習專家,他的課程設計創造很多自我探索的情境;而我正好可以在他的課程中看到處處巧思,發現很多值得反思身體經驗。」這固然是林文琪老師團隊核心成員間熟知彼此專業,長期形成的默契使然,也是林文琪老師清楚自身角色而樂於由自身哲學訓練所形成的美學及認識論背景,來協助其他老師們一起發展身體敘事的跨領域新創課程,在各自的專業基礎上找到銜接點完成跨領域合作,甚至能由共時授課中觀察對方身體實作教學的特色,找到其中理論化的可能性。
「我看偉誠老師帶領身體實作的說明或與他對話時,常覺得他說的都是哲學,但他不習慣寫成文字。我常跟他說,在他的身體學習教案中,隱含了太多值得探討的哲學問題經驗,我們應該找時間來合作,他設計教案,我來做問題的設計與闡述,一定很有特色。」如此一來,社群可以不只是利用成員彼此不同專業互補共創課程,更在共授課程中形成跨領域對話,成為跨領域研究新創知識的最佳溫床,讓社群每位成員各自發揮其專長,又能融整而共享成果,也讓共授課程的效益極大化。
跨域互信基礎——尊重欣賞每個成員的專業及智慧產出
身為社群召集人不僅願意尊重每個成員的專業,而且願意欣賞而因應其專業和特質,發展出不同的合作調適之道,還反映在林文琪老師對各自專業領域知識和實作方法的尊重上,以古琴課而言,林文琪老師說自己雖也會彈古琴,卻不教古琴,堅守負責帶領討論,解說學理的角色,「因為我認為術業有專攻,所以從頭到尾都尊重他們的技術專業,我不會去教不是自身專攻的部分。曾見有些人稍微學一下身體技術,就敢在課堂上教,這實在是太輕忽動作教學的專業了。從動作教學時如何下技術指導語,就可以看出是否具有專業了。總之,一定要找最專業的人來教,不能只有皮毛就取而代之。」
相對而言,林文琪老師也希望共時教學時,技術實作的老師,也要給與理論教學者充分的討論時間與對其專業的尊重,「有些技術實作教師覺得我自己讀讀書也可以帶討論,為什麼要共時教學。確實,如果技術實作教師有另一領域的專業,確實可以不需要共時教學。但是我覺得帶領討論或理論教學不是隨便丟幾個題目,或是唸過PPT,就可以教得好的。課前怎樣針對學生的身體學習經驗,設計有層級的問題;討論時如何接收學生的發言,發現學生的不足,當場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想法的改進;我們做為大學的課程,同時還要能連結相關的知識進來,擴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這種整合經驗、問題和知識的反思討論,也是需要有厚實的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及有靈活的引導討論的教學經驗。身體學習課程,如果採取共時教學,或許可以提供更有品質、更有系統、更有深度的討論,以深化身體學習的反思,甚至引導學生進行個人經驗的研究而導向個人知識的創造,突顯大學課程的學術性與知識性,而不只是心得感想的分享而己。負責實作體驗教學的老師如果能瞭解這方面的重要性,給出充分的時間讓理論教學的老師進入身體學習課堂,進行建構問題意識的引導和討論,應該可以透過跨領域合作,創造另類的知識學習經驗。」林文琪老師強調「跨領域合作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欣賞,還要理解對方的專業」,才能產生具整合性及打破框架的共創成果。
此外,尊重彼此的智慧財產,也是林文琪老師協助社群成員凝聚的重要法門,智慧財產議題是一般跨領域社群較少關注到的面向,林文琪老師卻有獨特觀察,並強調跨領域合作必須在尊重彼此智慧財產的前提上,才能讓合作者放心地投入課程的共創,她以團隊核心成員陳偉誠老師開放觀議課的經驗為例指出:「偉誠老師相當大方開放他的課讓我們觀課,雖然我跟他是不同領域,但我絕對保護他的東西,也提醒社群老師,不能隨便截取別人的智慧財產,如果要把陳老師發展的教案或教學方法用到自己的課程裡面,要先跟他說,並取得同意。這些設計是他累積多年的心血,如果未告知且未獲同意就拿走利用,會造成跨域合作無法彼此信任的問題,我認為在跨域合作裡面,尊重別人的智慧產出非常重要。在課程共創中,我所設計的討論表單,也是一樣,經常一頁看似單簡的討論表單,殊不知那是立基我多年哲學專業訓練及花費很多心思設計出來的,一樣要受到尊重和保護的。」
林文琪老師強調:「我們在跨領域共創關係當中,要能尊重別人的智慧財產,有這樣的共識下,跨領域合作時彼此才會傾囊而出,不然彼此合作時就會有所保留。有時也要讓成員覺得這是『我們』共同創造的,並在尊重智財權的狀況下使用知識產出。沒有互惠就沒有合作,如果有任何一方去掠取其他成員的成果為個人所有,這個合作就可能會決裂。」林文琪老師指出,在台灣人文藝術學科大家比較習慣單打獨鬥,不習慣共創共寫的工作模式,因此在社群裡建立相互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做法,並由此在成果發表中釐清成員各自貢獻,將是跨領域共創及團隊凝聚的重要基礎。
林文琪老師表示將跨領域成果化為論述還有其他妙用,發表論文不單是為了呈現跨域實績,還可以做為社群溝通協調的橋樑,在團隊成員新舊更迭時發揮實質溝通的功能,林文琪老師以長年擔任社群召集人的經驗敏銳覺察,團隊成員來去更替間需要留意拿捏分寸,需要體貼新進成員的狀況,同時又需要傳承社群原有的教學研究主題、成果和核心價值,讓社群的生力軍既能發揮自身長才,也能吸收和理解團隊的特色,想要磨合及融整成新的團隊,需要彼此尊重及觀點的細膩溝通。
「所以我要用寫的,如果新進的老師看到了,他會發現需要注意的重點在哪裡,這樣反而比較能相互溝通,因為我們過去一直在工作,沒有太多時間把它寫下來,累積之後我覺得真的需要以學術論述寫下來,可以讓不同時間進來的老師可以看到前一個老師的經驗,這樣就算有老師已經離開團隊,其他新加入的老師也能接續原先經驗和成果,才能快速進入狀況。」林文琪老師不時以書面溝通取代口頭溝通,一方面能細致說明團隊原有發展觀點和軌跡,另一方面也能以尊重和緩的方式解說彼此不同模式,在較清晰的書面溝通後,再尋求調和融整的可能。所以林文琪老師說有時候成員間也會先以LINE討論事情,輔助社群交流。
林文琪老師坦言,長期經營社群自然有不同時期的挑戰,新成員加入時,「身為社群召集人的角色比較像是編劇,而不是導演,雖也有些導演的引導成分,但較需要像編劇一樣深入瞭解及因應需求而規劃,才能帶著團隊歷來的經驗,設法讓新成員能銜接進來。」林文琪老師認為,如果以導演身分為主就容易擦槍走火,還是要多理解新成員的特質和背景,讓對方能逐漸融入社群成為團隊,這也是跨領域社群召集人經營社群時常見的挑戰。
跨領域教育發展理論之必要——學術專業說服力與減少社群摩擦
發表論文除了具有以書面對話與社群成員詳細說解的溝通效果外,也是林文琪老師堅持跨領域教育應有其專業性的具體表現,「跨領域的教育不能沒有學理基礎,參與實作由實作中學習是重要的事,但實作後結果的反思及探討極為重要,由實作反思萃取知識,才是學術和教育發展的基礎。」由於主張跨領域不能只是空殼子,必須學理基礎與參與實作並重,林文琪老師的團隊能得以維繫,一則在於以理服人,以書面溝通不易當面言說明白的觀點和經驗,增進成員間彼此相互理解,較易形成共識;二則在於社群在共同關心的跨領域研究主題上長期持續經營,跨領域社群運作不僅重視實作,也將反思和理論形構列入具體規劃,時時以學術研究及知識產出為重要目標,實作、成果收整、反思和理論化環環相扣,陸續有紮實學術成果的產出,不但能避免「不務正業」的外在質疑,更能由跨領域共學共創中萃取新的知識研究成果,回饋至個人專業領域成為具有新創性的研究視野,而能成為專業研究新創延展的觸發點。
這即是林文琪老師長年來始終堅持跨領域教育需有其學術發展原則的實踐成果,「跨領域團隊至少要有一人做理論論述及產出,這不是全部成員都能做,畢竟跨領域社群成員有不同專業組成,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或長於理論研究,但一定要有人做,跨領域的成果才能被保留及擴散。」林文琪老師提到自身團隊由於具身敘事的理論建構累積多年來已漸成熟,108年本計畫即有台大醫學院的計畫團隊邀請林文琪老師主講其中的「人形圖」理論和轉化為實務應用的發展,做為全人醫療教育研習共學的新知識與材料,這即是社群多年經營且重視跨領域理論知識發展的具體成效,也是團隊善用本計畫資源產生擴散效益的例證。
「現今大學研究常見的問題,在於很多研究無法將成果回饋到社會形成改變,身體理論在二十世紀初西方哲學就開始注意,而後經歷興盛和腦科學研究等融入發展,但受限於學派分立,這些研究理論至今在台灣尚未能廣泛影響社會,改變人們對心靈和身體關係的看法,這是我們團隊反思的核心,也是長期跨領域合作的主題,如何藉由跨領域教學研究持續共創、開展及落實具身認知及具身敘事理論,將是團隊繼續合作下去的共同目標。」林文琪老師團隊懷抱著藉教育回饋社會的理想,將以其成熟的團隊經營方法繼續跨領域的專業合作,以期讓具身敘事研究的精華化為全人醫療教育的理論和實務,讓高科技發展趨勢中的人性化醫療照顧成為可能,也讓大學學術研究能發揮真實影響社會的功能,成為解決世界議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