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團隊資料

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成功大學

計畫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NCKU.storytelling/

區域計畫學校

  1. 國立成功大學: 子計畫一 利他精神永續城鄉議題導向優質教育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2. 國立嘉義大學: 子計畫一 在故事田裡種出農業未來Ⅲ-嘉義在地農村議題敘事力培育計畫
  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子計畫二B類 《全藝術》聚會—以跨領域聚會文藝復興藝術的全能性
  4. 國立臺南大學: 子計畫二A類 里山里海創生新臺南:藝文生態敘事攜手翻轉古都舊城鄉
  5. 南華大學: 子計畫二A類 「慢城生態創課實踐」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暨教師社群發展計畫
  6. 南臺科技大學: 子計畫二B類 老而彌新--人與建築的對話
  7. 崑山科技大學: 子計畫二A類 性別˙健康與科技跨域合作社會實踐計畫
  8. 嘉南藥理大學: 子計畫二A類 青銀共融聲音回憶

場域

嘉南區域

基地計畫摘要

成功大學自108年孵育期開始執行嘉南區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成大不斷持續以領頭羊角色協助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課程研發與跨領域人才培育活動規劃,並且針對夥伴學校的個別場域與所專注議題,作主題性的跨院校交流合作。同時,基地更進行具有正向回饋的巡迴關懷訪視並適度調整區域交流聚會形式,視夥伴學校需求,搭配場域踏查、課程觀摩、專題講座、工作坊或教案教學分享,讓交流及增能方式多樣且活潑,以系統化、滾動式修正與永續經營的思維進行規劃,從交流、媒合、培力、教學實踐研究缺一不可。嘉南區基地將以第三期各夥伴學校的特色議題進行聚焦,將過去場域實踐的累積經驗和聯合國永續議題持續扣準,擴散解決問題的跨領域能力以及創新教學的課程設計,最後結合敘事力與設計思考作為創新教學交流平台之基礎,進而以本基地為樞紐擴大推廣創新教學研發模式。整體而言,成大在本計畫中,建立核心團隊的條件與能量,再透過更大規模的跨領域擴散以及場域議題的聚焦,同時也和夥伴學校經由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平台的合作,達到創新教學與擴散議題之效益。

基地計畫架構


基地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基地的核心價值為:「鏈結與媒合」、「跨域跨校人才培力」、「推廣與知識產出」。嘉南區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前兩期分別服務10校15個計畫、10校11個計畫,有鑑於臺灣西南部平原占地遼闊、交通條件相對於其他地區較為不易,校際之間的交流顯得相當困難。基地作為與夥伴學校緊密連結,規劃相關活動,創造各計畫教師與TA之間的創新合作機會、提供場域經驗分享、創新教學發表或發想與教師共學社群等創新教學發展的交流平台,因此本基地在經營規劃上,延續前期作法,並作適地適性的調整,隨時間安排階段性任務的增能活動。

第一階段為促進計畫交流之夥伴學校區域交流會。在既有的場域開發經營之基礎下,展開教師與課程經驗交流之活動。而為增強場域實踐的能量,除了持續透過一對一(基地對學校)、一對多(基地對教師)、多對多(教師對教師)的關懷訪視外,基地更開啟教學經驗與資源共享機制,鼓勵夥伴學校除了計畫分享外,還能帶領其他計畫教師進入實踐的場域,讓參與教師「有感學習」。因此,基地與結盟學校(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歐純純副教授團隊)共同策劃場域深度踏查活動,並擬邀相關場域利害關係人與會,藉此匯聚嘉南區域內各計畫團隊的知識及資源,以增加基地教學共創資料庫的豐富度。

第二階段為創造計畫校群共學機制,邀請區域計畫團隊提供課程觀摩或作主題性講座交流,讓計畫教師在教學、議題探討或場域經營能有所學習與精進。因此,基地與結盟學校(嘉南藥理大學孫自宜助理教授團隊)共同策劃以高齡議題為主題之交流活動,也讓分享的結盟夥伴除了擁有發表多年深耕經驗的舞台外,同時更能汲取其他計畫教師或專家的專業知識和建議,一同學習相互激勵。

第三階段則是計畫第一期至第三期從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三個層面帶領計畫教師回顧、歸納與定義發想。基地的角色之一在於促進各校間的鏈結,因此透過工作坊/培力活動,擴展計畫教師彼此間的認識,藉此促進教師跨域、跨校合作機會。為此,本階段將與成大子一計畫共同安排教師/TA研習「創造風土價值的地方創生學」、「敘事力與創新教學之評估工作坊」、「課程未來發想工作坊」與二場「教育新視界」、「跨科閱讀理解為本的探究課程設計」培力講座,引導計畫教師再次回顧執行場域之價值、歸納課程中所面臨之創新教學問題與發想結合未來觀的課程設計。基地在活動舉辦後,將視區域教師/TA回饋,作為區域交流月會的主題依據,或增加培力講座以加強過去、現在或未來層面的探討。

第四階段為最終計畫串聯成果的展示階段,此時重點除了展現夥伴學校計畫執行場域與成果外,更著重在場域議題解決的永續發展與計畫反思回饋。因此,第三期計畫之區域計畫團隊成果聯展將進行整體計畫之歷程回顧,讓計畫脈絡更為清晰,也藉此反思計畫與課程間的設計,以發展創新教學之實踐平台。

基地經營特色

嘉南區基地將以第三期各夥伴學校的特色議題進行聚焦,將過去場域實踐的累積經驗和聯合國永續議題持續扣準,擴散解決問題的跨領域能力以及創新教學的課程設計,最後結合敘事力與設計思考作為創新教學交流平台之基礎,藉由本基地試圖推廣創新教學研發模式。在這樣的基礎下,嘉南基地擬衍生出之區域特色如下:

(一) 成為結合SDGs議題導向的場域實踐平台

匯集夥伴學校所專注之SDGs項目與實踐場域,透過實踐平台的建立,讓各夥伴學校認識與了解彼此所專注之議題,並分享如何在場域中挖掘深度議題,以及如何解決與實踐場域議題。透過基地每月定期舉辦之區域交流活動,藉此了解各夥伴學校具備的個別場域與其施行狀況,以促進各校攜手合作的機會。

(二) 發展創新教學的實踐場域與機制

基地以更深入、務實的面向,規劃教師/TA增能相關的研習工坊與活動。藉由舉辦「敘事力標準與創新教學」與「敘事力與創新教學之評估」兩大系列研習工作坊,以及「培力講座」與「區域論壇」的學習機制,幫助區域教師/TA學習如何將設計思考、教學方案評估、分析方法運用至計畫及課程中;亦透過觀摩彼此計畫、教學方法,從中取經、調整、轉換成適用於自己課程的創新教案,並學習如何緊扣SDGs議題導向場域實踐之問題解決的跨領域能力同時結合區域內夥伴學校專業知能融入敘事力之經驗。

(三) 創新教學發展的教師社群平台

綜合上述特色,雖然可以透過場域實踐平台與創新教學的實踐場域與機制,引導區域教師執行敘事力計畫,但要如何讓教師能共創新的課程或教學方式,得藉由定期的教師社群來推行。因此,本期基地延續前期計畫每月持續走訪夥伴學校辦理區域聚會外,更在活動中增加教師交流時間,讓教師可以藉此談出課程設計或跨校合作機會;亦透過LINE群組建立與FB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NCKU.storytelling)的活動露出,以拉近各校教師間的距離,藉以發展嘉南區創新教學教師社群平台,並透過此平台延伸擴大本計畫於嘉南區各大專院校之影響力。

區域計畫團隊/教師之經營

計畫即將邁入最後一期,回顧基地在孵育期及第一期以進入場域、SDGs、設計思考、跨領域等工坊規畫,引導計畫教師了解計畫概念與學習方法;第二期進階至敘事力課程標準、創新教學、評量設計等活動/工坊來讓教師教學方法能在對焦與精進;第三期基地依本期計畫架構與操作策略,將以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三個層面帶領計畫教師回顧、歸納與定義發想。因此,本階段將安排教師研習「創造風土價值的地方創生學」、「課程未來發想工作坊」與二場「教育新視界」、「跨科閱讀理解為本的探究課程設計」培力講座,引導計畫教師再次回顧執行場域之價值、歸納課程中所面臨之創新教學問題與發想結合未來觀的課程設計,並視夥伴學校對上述活動回饋,增加培力講座以加強過去、現在或未來層面的探討。

基地執行預期效益

計畫執行區域交流(含跨區)、教師/TA社群培力、分區議題論壇、區域計畫團隊成果聯展、敘事力專欄等總括預期效益如下幾點:

(一) 區域交流(含跨區)

基地團隊將陸續走訪各個夥伴學校,透過一對一(基地對學校)、一對多(基地對老師)、多對多(老師對老師)的關懷訪視,增加彼此情誼,聆聽屬於他們的場域教學樣態,並提前公布夥伴學校將會分享之主題,讓其他有興趣的夥伴師生可以一同前往參與,在會議中彼此了解交流,及延伸出更多心得領悟,除了統整區域計畫校群核心議題外,更增加基地教學共創資料庫的豐富度。

(二) 辦理教師/TA社群培力、分區議題論壇

為預備構建一個知識分享、資源共享的對接平台,把嘉南區域內各敘事力團隊的知識及資源匯聚起來分享,為團體和個人提供一個相互了解、學習、合作的渠道,當匯聚的資源越多,彼此之間的聯繫就越大,產生的價值就越大。

(三) 區域計畫團隊成果聯展、敘事力專欄

基地將於110年第一學期期末邀請嘉南區夥伴學校共同辦理區域計畫團隊成果聯展,將計畫執行歷程透過策展呈現,也讓計畫脈絡更為清晰,藉此反思計畫與課程間的設計,以發展創新教學之實踐平台。此外,透過敘事力專欄(上下學期各三篇,一共六篇),以增加媒體露出之機會,可促進計畫校群之間經驗共享,凝聚區域教學社群共學創發能量,協助計畫總辦推動分區校群經營之相關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