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團隊資料

高屏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


計畫學校: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計畫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MutiDisciplinary

區域計畫學校

  1.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子計畫一 永續高雄-山海城鄉共生計畫
  2. 高雄醫學大學: 子計畫二B類 教醫(伊)學敘事:學進偏鄉健敘未來
  3. 輔英科技大學: 子計畫一 大寮健康永續城鎮營造-議題導向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4. 高苑科技大學: 子計畫二A類 繽紛台灣、多元社會—高苑科技大學跨領域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畫
  5. 大仁科技大學: 子計畫二A類 翻轉勞動力:利他實踐 Ⅱ
  6. 文藻外語大學: 子計畫二A類 愛河‧覆鼎金─溯源奇航

場域

高屏區

基地計畫摘要

高科大非常榮幸在108與109年獲得補助擔任高屏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學校,與夥伴學校形成關係緊密且富有技職教育特色的跨領域教學共創夥伴。高屏區域學校大多為技職校院,重視專業技能養成,推動議題跨領域教學必須獲得教師同儕認同並支持教師發展,協助教師知識產出。因此,高屏基地系統性地規劃教學增能工作坊,協助教師團隊推動議題導向教學,投入教學實踐研究與論文發表,在前兩期計畫歷程裡,獲選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教師共有3名(107年度1名,108年度2名)。高屏基地夥伴學校在2021年3月共識會議中決議,第三期計畫除了配合總計畫辦公室辦理工作坊與論壇,基地將辦理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諮詢服務、跨校觀課議課、未來思考融入教學設計、系列性教學實踐研究與論文發表工作坊等跨校交流活動。高科大曾擔任南區教學資源中心學校,肩負營造跨校學習型組織的責任,未來將持續與夥伴學校合作,共同建立具有技職教育特色的跨領域共學、共備、共創交流園地。

基地計畫架構


基地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一、 跨領域教師共學社群架構與操作策略

教師共學社群係指一群教師透過溝通的方式,彼此分享觀念、知識、經驗、資訊或策略,以建立共同的學習目的,藉由其所創造的集體探究活動,進而擴展集體的知識與能力。從社會建構的觀點來看,「知識」乃由特定的社群藉由其環境中之個體互動所共同建構,根本而言,教與學皆被認為屬於這類社會活動。因此,學習的發生係伴隨著個體間概念的內化而來,在這樣的學習中,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反而是共學社群會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其所憑藉的標準,知識因此散佈在整個共學社群所處於之情境中,不能與情境脈絡分離,且知識必須藉由參與者在情境脈絡中進行詮釋後,才具有意義,而學習的達成則是一種透過社會活動的參與及互動的歷程。

基於上述理念,高科大擔任起區域社群教師共學共備之推動者,串連區域內執行之計畫學校團隊,統整夥伴學校核心議題的類別及屬性,針對不同夥伴學校、教師社群之需求,在進行跨校跨域媒合,經過辦理一系列教師與TA研習培力工坊、座談交流會、場域踏查與實踐、聯合策展等增能活動,於過程中運用整合資訊共享平臺,提供各計畫團隊間資訊交流、學習資源、教材教案,以期區域內學校在密切的經驗交流共享中,發揮團隊師生最大量能。

高科大以身為區域社群基地的角色,整合區域校群「語文素養教師團隊」與「議題導向教師團隊」,進行跨校敘事力創新課程之研發、跨校議題場域媒合、教學實踐研究增能及議題導向未來思考,深化同類型的場域連結,提升議題共學及共創知識產出的效能。此外策展敘事實踐工坊讓教師與TA研習培力,達到共創效果。

「資訊平臺研發團隊」則負責整合區域社群交流平臺,並持續充實網頁功能,強化教學資源之彙整與運用功能。高科大做為南部頂尖科技大學,以「行政業務支援團隊」積極致力於高屏區域校群結盟,本著教學資源共享互惠的精神,挹注教學行政支援,協助區域校群辦理聯展、場域活動協調辦理,期望與盟校攜手提升高屏區域議題導向跨域創新教學之實務能量。

二、 跨領域教師共學社群之執行軌跡與因果關係

在第三期計畫裡,本校將強化區域校群新創課程研發共創之實力,以議題為導向,本於實踐場域之需求,安排多元跨域知能未來思考實務工坊研習、教學實踐增能及教學實踐研究諮詢服務,提昇教師課程共創量能。並透過區域校群教師之間的共學與共備機制,提昇TA團隊之能力,協助教師場域實踐與收整課堂教學軌跡之實務,並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探索議題、深度了解議題進而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之策略,從而達到跨域學習的效益。進而安排策展敘事實踐工坊,讓師生透過策展方式展現學習成果,最終凸顯高屏區域校群跨域教學及教學實踐特色與區域校群共榮的境界。

基地經營特色

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的籌組目標在藉由跨校/跨場域夥伴師生之間的經驗交流,透過社群組織以跨校跨領域方式凝聚教師教育熱忱,投入創新教學之研發、應用於實務教學,以提高創新教學品質。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的使命是與跨校/跨場域夥伴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合作,創造一個激發教師積極參與實踐的支持環境。

高屏區域基地推動「議題導向跨域教學」,必須結合教師發展、而支持教師發展需要協助教師「知識產出」。此外,更以「教學實踐研究」為主軸,幫助區域校群之教師在教學現場與研究範疇,進行深度的交流與討論,從教與學的分析中提出精進策略,並擴散區域社群教師在跨領域教學的經驗交流效益,激發校群教師將教學實務案例進行教學實踐創新研究,從而達到跨域教學研究成果的實際產出。

1.凸顯區域議題:凸顯區域校群議題特性,強化場域教學案例研討機制。

2.推動教學觀課:以開發跨領域敘事教學設計為出發點,推動跨校教學觀課機制。

3.激發教學實踐量能:鼓勵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發表,促進跨領域教學實踐研究量能。

4.活絡教師社群:以場域議題為鏈結核心,活絡區域校群教師社群交流與策展規劃能力。

區域計畫團隊/教師之經營

(一) 學校內部支援系統

為發揮跨領域區域社群基地的最大效益,本校計畫在第一校區設有專屬辦公室,並納入夥伴學校教師共同組織合作團隊,依人事、行政、教師團隊組織三方面進行以下之規劃。

(二) 跨領域教師社群經營機制

高屏基地跨領域教師社群經營機制第一期任務主要為符合需求、第二期任務主要增進教師教學能量及TA培訓,第三期任務除了持續提供資源協助外,更加強串連與深化之功能,促進校與校之間、場域與場域之間、教師社群之間的交流、分享,以議題導向未來思考、策展敘事實踐、教學實踐研究、語文敘事素養做為發展本體,加強行政鏈結功能,銜接各校資源,除了發展培力增能課程,共學共備之外,也鼓勵跨領域、跨界合作,開拓區域內教師創新教學新思維,而過往基地已透過資訊平臺,協助記錄區域內教師的交流歷程記錄,將協助文本再利用,提供做為教學研究之輸出運用,另亦持續推動教材共享,協助教師於創新教學實務面向得以發展最大量能。

(三) 研習工坊之規劃

本校在第一期區域社群基地計畫執行期程中,舉辦多場教師培力工坊,教師對於教學能力與技巧之提升給予區域基地滿意的回饋,其中就「土壤教學心法系列工作坊」而言,教師在以往的教學現場必須操作簡報,因為對於軟體功能不熟悉,並沒有發揮效果。因此,在第二期計畫中,將持續推廣「土壤教學心法初、中階課程」,使教學心法理論與簡報工具更為普及,進而提升區域校群教師教學技巧水平,讓教學工具真正成為教師的教學利器。另外為鼓勵基地夥伴教師也能投入教學實踐研究領域,規劃了學習成效評量工作坊,提供教師在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有實質的助益。

第二期計畫,配合計畫執行每學期辦理2次工作坊,教師培力持續從創新教學實務面向進行扎根,俾使教師在跨域創新教學獲得實質助益,並加強區域學校校與校之間的串聯與交流對話。增加課程觀摩及交流活動,提升跨校教師間教學相長。培力工作坊,持續規劃學習成效評量研習活動,並協助教師能在議題上能夠進行深度交流,規劃「敘事力教學實踐分享會」進而能將教學研究之成果進行成果輸出。

第一、二期策展工作坊,已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從何謂策展、建立觀念開始到展場實務,帶領教師逐步去規劃成果展。從教師獲得的回饋中,瞭解大部分教師期望TA「能夠擔負策展及敘事協力工作」、並能夠「懂得做團隊經營」,從中瞭解教師對於TA的期待,因此在策展工作坊除了強化溝通與合作的面向之外,在研習課程中,也將規劃進階TA培力研習課程。

本校在第三期計畫,區域基地以教學實踐研究為定位,以教學實踐研究為核心永續推動議題導向,結合未來思考的跨域教學,透過教師培力協助教師教學及研究上知識產出。由計畫校群教師之間的課程觀摩,可啟發教師去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生需求,藉由觀課調整教學模式,檢討與教案的改進,觀課後的回饋交流,幫助教師如何精進課程;舉辦教學實踐研究分享會及海報論文競賽活動,鼓勵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發表,促進跨領域教學實踐研究量能。培訓TA激發語文敘事素養之提升,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培養學生深入觀察、探索真實世界議題,並從未來思考角度培養分析、論述議題之能力。強化教師與TA策展敘事實踐能力,運用成果策展表達對於議題論述,研議出對策。

各校除了主議題與次議題為計畫執行之核心之外,未來在以議題為導向的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計畫在校內深耕,期待能突破現行的SDGs的框架,去發現問題、進而挖掘可探索與待解決之議題,以新創課程為教學模組進行創新課程設計。

高屏基地在面對嚴峻疫情的挑戰的同時,已提前在過去一年定期的舉辦全校教師線上教學實務演練,因此在遠距授課與會議能克服不能上實體課程的情形;面對疫情,強調「停課不停『學』,在『線』學習」,於110年6月15日(二)舉辦「教學Online」線上工作坊,活動目的是為了因應疫情嚴峻,教師教學模式改變,透過工作坊增進教師線上教學,能運用線上教學表達及敘事能力,打破教學時空界限。

基地執行預期效益

一、持續充實教學資源平臺,以充分提供教師在教學實務上之運用,並擴散區域校群教師在創新教學之能量。

(一)維繫區域校群間的結盟關係,整合區域資源,進行行政事務上的支援協助。

(二)資訊平臺易於維護及管理,更能有效益的與團隊成員進行互動與分享。除了能成為基地的使用素材之外,也在後續成果收整上可以有效做成相關產出,並作為回顧與備查使用。

(三)依「教師-教學實踐增能」、「TA-培力實踐及策展敘事實踐」、「議題導向未來人培育」、等三方向規劃跨校增能、培力以及交流活動。

(四)辦理區域校群之教師增能與TA培力活動,透過資訊平臺、社群媒體、區域社群交流基地辦公室加強跨校師生交流。媒合區域內執行計畫學校之團隊,聯合性質相近之社群、場域、活動,進行聯合策展、成果展等。

(五)透過計畫活動的辦理,引導教師組織跨校與跨域之專業社群共學團,建立永續運作之團隊,協助在各校推動永續之課群模組,建立學分學程。

(六)透過分享者教學及學習上的交流,建立創新教學議題交流平臺,分享教學實務經驗,推廣教學研究之應用成效,激盪實用的創新教學策略。

二、新創課程組織永續經營

本校做為高屏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承擔起教師共學共備之推動者,串連區域內計畫執行之學校團隊,聯合區域內之夥伴學校簽署合作聯盟,並統整學校核心議題的類別與屬性,促進校際之間、議題場域、教師社群之交流,關注區域跨領域教師在場域議題課程的創新研發,鼓勵教師社群以議題為導向的跨領域創新教學課程延伸為實踐研究,藉由跨領域課程教案的分享,以及教師社群交流平臺彼此交流鼓勵,提升區域教師在跨領域課程研發的能量。因此,在第三期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計畫中,本校在新創課程群組之永續經營的策略與做法為:

(一) 持續協助夥伴學校建立定期之課程檢討評估機制。

(二) 持續發展跨校學程,凸顯高屏區跨領域創新教學課程特色。

(三) 持續協助夥伴學校教師,探討教學實踐研究進而知識產出。

(四) 以場域議題為核心,滾動式修訂課程大綱,並持續研發創新課程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