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雙語國家師資培育之在地實踐─平權與永續


計畫學校:靜宜大學

核心議題:跨領域優質教育:培育雙語國家師資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氣候變遷對策

計畫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雙語師資培育之在地實踐平權與永續-106991635082443

場域

台中市梧棲區大德國小

計畫摘要

寰宇外語教育學士學位學程與師資培育中心合開5門小學教育學程雙語師資培育課程,致力培養能以國際議題融入雙語教學的中小學教師,並於去年獲教育部敘事力教師社群發展補助,組跨領域課程模組開發團隊,以性別平等與海洋議題為主軸,規劃設計大二的「兒童英語」雙語師資培育課程。透過社群聚會、工作坊與研習活動,激發教師團隊的共備課程與探索動能,成功培訓校內第一批雙語師培講師。本計劃延續上期脈絡,選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優質教育」為核心議題,旨在確保所有學子機會均等的獲得永續發展所需的必要知識與技能。此次擴編團隊教師將以國際教育的架構籌備新開設的「自然科教材教法」雙語課程課程,培育有能力研發教材融入在地議題,進而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討論的未來雙語教師。依據十二年國教《總綱》,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等四項議題被列為「重大議題」。因此,將以「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新課程,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研發適合台灣師資生的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教學策略、教材、教案、課室及社區實踐活動。十二年國教亟需能以雙語授課的教師,寰外以跨領域「共構、共學、共創」方式設計師培課程,也期望師培生在實踐場域中養成跨領域合作能力。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跨領域教師共學社群設立計畫主持人1名、協同主持人1名、社群成員5名、數位教材編輯助理1名、課堂教學助理1名、活動策畫助理數名及校外專業顧問數名。夥伴教師都具有專業知識,含師資培育專業1名,英語教學專業2名、自然科學專業2 名、藝能科專業2 名。本計畫的主力在於「教師社群培力」,計畫前期透過建構社群,辦理系列活動進行社群教師之教學培力,期望教師研發融入議題導向之課程教案。計畫後期則透過實踐教師研發之教案並進行檢核,最終透過相關資料分析教師教學與成長之軌跡。

因為本期計畫將有新進成員參與協助課程建置,將安排執行前期計畫的成員教師來進行「雙語教學共備」經驗分享,了解教學現場與場域實踐需要互相支援與合作的地方。本社群教師團隊(含此次新進成員)已全員參與前期計畫在四月份舉辦的三天CLIL密集工作坊訓練,成員分成三組,完成任務導向雙語教學設計,並於五、六月時,分梯全部完成教育部「國中小雙語教學在職教師增能學分班」的講師培訓,具備CLIL雙語教學知能。此次社群聚會將著重經驗分享與傳承,協助發展自然科教材教法課程架構圖,以供下學期師培生參考,產出雙語教案。

首先進行教師培力階段,將邀請夥伴學校吳厝國小老師加入教案研發社群,了解教學現場需求與針對「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議題能融入課程與活動的可能機會。吳厝國小是海線偏鄉學校,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為本計畫欲探討消弭不平等議題之實踐小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局限於語言學習層次,必須進入生活,融入情境,而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就是很好的實踐方式。吳厝國小也對SDGs議題融入108課綱教案感興趣,曾舉辦戶外教學至社區火力發電廠,了解能源與環境議題,並以視訊方式安排學生與印度學校做英語簡報交流活動。然而,該校尚未著眼雙語教育的「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議題教案規劃,因此邀請該校參與此計畫,並在研發教案階段即密切溝通合作,適時在國小端做好未來教案需要的相關準備。

運作規劃賦以跨領域整合的能力,讓社群老師能順利專業融合;由負責「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議題導向的教師制定討論主題,再由自然科、英語教學專業教師與吳厝國小的英語老師代表依小學中、高年級的英語分級程度,建議教學內容、活動設計、聽說讀寫評量方式,由師資培育中心邀請專家檢核。最終完成產出5個與「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主題相關教案,應用參與「國小自然科學領域教材教法」實務教學課程。第二階段進入跨域合授「國小自然科學領域教材教法」實務教學課程教學階段,社群教師透過觀課檢視主題教案的執行成效並給予修正意見。課堂上介紹師資生認識SDGs精神融入108課綱,亦邀請學生參加工作坊,了解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議題之背景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能力製作教案。最後,將訓練師資生課程產出之教案將帶到社區小學場域實踐,並蒐集小學師生回饋,作為改善本師培課程與場域教學的參考。跨領域教師共學社群架構如下圖1,社群成員專業各司其職,其功能角色及運作機制如圖2: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西部海線地區,包含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地區等之消弭不平等和氣候變遷調查,經由深入訪談與專題實作,開啟學生認識、思索及探究在地議題之自主學習能力,並透過成果展覽與校內外師生及社會大眾進行交流與對話,啟動持續關注及投入在地事務之契機與可能性。

1. 建構以跨領域「共構、共學、共創」方式設計雙語師資培育「國小自然科學領域教材教法」課程模組。

2. 確保所有的學子都能獲得永續發展所需的必要知識與技能,包括永續發展教育、永續生活模式、綠能、節能、低碳、生物多樣性,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

3. 提供社區雙語國小體驗融入「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跨領域課程

4. 完成師資生議題融入國小雙語自然科的課程設計能力評量表。

5. 完成教學行動研究與調查資料之分析與撰寫。

6. 完成議題融入「消弭不平等與氣候變遷對策」課程成效評量。

7. 發表1篇國內論壇或研討會論文。

計畫成果摘要

為達成2030年雙語國家目標,寰宇外語教育學士學位學程(簡稱:寰外)於109學年開設雙語教育師培課程,積極培育國家所需的雙語師資。本計畫在第一學期組成教師社群,舉辦教師社群工作坊,培育具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教學法知能和跨領域學科共備經驗的教師團隊。計畫期間共辦理9場教師社群工作坊,主題囊括CLIL教學、SDGs永續發展、雙語教育及人與自然間的關係等跨領域內容,社群教師及校內教師共計132人次參與。社群教師積極參與雙語教育相關工作坊與會議,也共發表2篇國際會議論文,1篇教案相關論文與1篇評論性期刊論文。透過計畫資源挹注,社群教師拓展跨域交流機會,提出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發展雙語教學研究社群的想法,成功申請獲教育部2年期的雙語教育自然科教材教法補助,加深與社區中小學校合作的機會。團隊共同研發9份示範教案,以議題向設計雙語敘事內容,作為第二學期開設「兒童英語」雙語師培課程之典範,培養師培生研發教材與設計雙語議題導向之教案,期許其未來成為第一批教育部認證的雙語教師。其次,本計畫更培養學生團隊的雙語敘事及議題導向教案撰寫能力,於中區聯合成果展表現優

異,以繪本故事艾瑞.卡爾《海馬先生》為發想藍本,創作出「海馬寶寶」故事,結合手工縫製海洋生物與背景,成功推廣「優質教育」、「海洋生態」和「性別平權」等國際議題融入雙語教學的理念。第二學期的「兒童英語」課程由團隊教師合作授課,共18名來自英文系大學部及研究所、寰宇外語教育學程學生,含一名台中教育大學外校選修生。每週蒐集學生參與課程回饋,記錄學生學習歷程,並開放中區教師觀課。期末成果展也選在本校大學甄試說明會當天,邀請家長與師生參觀本計劃師生研發之雙語教育教案、教具作品。5月中因疫情關係,課程採線上授課,中小學亦停課,無法入合作的龍海國小場域試教。線上40分鐘試教,學生亦產出數位CLIL教案10份、試教簡報4份、成果電子小書4本等。回顧計畫過程,學生能將數位教材運用在線上教學上是本計劃意外收穫。

永續經營之規劃

寰外未來將陸續與師培中心開設5門雙語教育師培課程,將以此「國小自然科學領域教材教法」課程的共同研發經驗為基礎,研發其他融入議題導向的雙語教育師培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