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性別˙健康與科技跨域合作社會實踐計畫


計畫學校:崑山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性別健康與科技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健康生活品質、性別平權

計畫網站:

場域

復興老兵文化園區

計畫摘要

本計畫乃從跨院系合流的發想,基於「跨領域合作,利他關懷行動」的思考脈絡下,擬以學生為體,敘事力為用,並以「核心議題-性別、健康與科技」、「創新跨域教學」、「場域實踐」為鏈結,結合本校創意媒設計學院、工程學院、民生應用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師資組成跨領域教學團隊,在相互創新價值迴路過程中,期以透過開創性議題,以創造跨世代及跨領域合作的影響力。

核心議題架構即以性別主流化連結性別、健康及科技領域,企圖從多元領域的對話,嘗試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社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找回其間關聯的鏈結。計畫架構即是以學生為本位,敘事力為載體,人本與利他哲學觀為核心價值,「性別、健康與科技」為核心議題,以問題意識出發的課程設計,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計畫架構。本期仍以計畫的延續性原則以及計畫目標、內容規劃與策略的應用,宗旨乃在讓學生學習跨領域對話與議題統整,以培育T型世紀人才。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課群總體核心理念即以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人本精神」以及「利他哲學觀」為理論基礎,橫向貫穿課群課程,就是要將「人」的價值給喚回,才能提高人之素質。同時藉由「性別、健康與科技」之核心議題融入「跨領域學習」策略及以「敘事力」為載體作縱向連結線,並規劃實踐場域做利他的社會實踐,使之達致「知」「學」「用」合一的教育宗旨。析言之,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則在於提供學生優質的博雅教育。高等教育專業/通識二元對立的思惟已退時潮,專業與通識相融滲才是台灣教育的發展契機,其教育的內涵除了在提升學生知識的深廣度充實知識內涵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回到人的本質使兼具博雅人格以應世。以引導學生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問題,引導反思科技文明背後的「利他」哲學觀,不僅關注物質文明的發展同時要注重利他的關懷,從而培育21 世紀具有批判思考、理性溝通與原創能力的新知識份子。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創新教學課程模組

1. 性別、健康與科技課程模組教案編修,藉由教學歷程進行滾動式修正,具體反思,這些教學元件與學生表現任務的相應程度。

2. 以創新思維創意策略的應用為手段,藉由議題導向作為跨領域課程模組的連結線,運用課程模組在場域的有機鏈結機制下與社會環境相對應,也與跨域社群作對話。

(二) 學生學習預期成果

1. 藉由場域實踐,突破學生傳統學習習性,落實自主學習。

2. 藉由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強化實作力,使能往T型世紀人才的培育邁進。

(三) 跨域教師/TA社群經營

1. 形成正向教學團隊:期以發展出跨域教材、跨域課程模組經驗傳承,期末課程發表會分享教材教案設計其效益可以相互專業培力,精進教學能量。

2.知識價值的轉化:社群經營成果,是可以轉化為教學創新的知識價值。

(四) 教師/TA培力工坊

1. 多元培力策略: 培力管道並不限於教師/TA研習工坊,包括社群讀書會、教學現場運作經驗回到課群會議分享,對教師/TA而言也是一種學習,以強化其在課程知識的量能。

2. 教學相長效益: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教師/TA研習工坊採「共辦共學」形式,可以促進教師與TA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啟發、互補互助。

(五) 預期之知識產出

1. 課程發表:針對創新教學進行教學實踐的分享。參加對象除了本計畫團隊4位教師之外,邀集校內或校外教師社群共襄盛舉,相互觀摩精進教學能量。

2. 參與學術性期刊或論壇發表教學實踐與研究論文,預計產出2篇。

計畫成果摘要

1.在學習共構模式下規劃在場域的社會實踐,連結各領域專業知識,以共創跨域融合的可能性。

2.場域踏查採異質分組,各課程走出專業打破學門界限,進行不同學術領域之間的對話與教學合作。

3.課程與場域的有機鏈結,供學生實踐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以回應社會群體或環境之具體實踐,使得學用合一。

4.場域踏查任務學習,由場域真實情境的探勘藉以探索實際問題,發現問題脈絡。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教師社群遷移效益持續擴散:創新、跨領域、場域實踐是高等教育發展之趨勢:在永續經營策略上,由本課群師資擔任種子教師分享創新、跨領域、場域實踐的創新教學經驗,持續推廣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畫之核心精神,讓計畫的利他價值得以永續。

這學期(109-2)計畫團隊擬規劃組成「跨學科教師社群」(本校副校長已承諾),即是要實踐本課群師資擔任種子師資,以擴散創新教學模組教學教法、教材應用、跨域共課之經驗,以傳承本計畫精神的延續。

(二)「跨學科教師社群」能將研究能量能延伸與教學研究連結: 教師社群的永續經營策略,要有教學熱誠能自發性的定期集會並擴散為跨校社群,形成跨域教學研究團隊。永續的願景能再延

伸與教育部推動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作連結,更能產生擴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