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科技教育實踐課程模組整合發展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科技教育實踐課程模組整合在地產業發展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工業化、創新與基礎建設、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ioanmbase.wixsite.com/home/post/2021-3-19-工坊-智慧農業場域實踐議題:立瑞養雞場場域踏查

場域

立瑞畜產有限公司、原型實踐目標之個人及相關族群團體

計畫摘要

計畫所訂定導入之議題為「科技教育實踐課程模組整合在地產業發展」。本期計畫進一步與雲林在地農業場域銜接,整合科技生活、藝術領域、與自然科學領域。面對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當代各領域專業人才的養成,除了以往專業學科技能和學理學習的訓練,更需要具備前瞻科技實際應用於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本計畫整合「設計思考模組」、「技術應用模組」、「原型實踐模組」,結合學生團隊以及問題解決的設計整合應用方式,除了在課程中讓來自不同專業學習領域的學生共學協作,亦更強調學生們如何呈現其所學專業,通過讓學習者在場域中實地發表問題解決提案的實際反饋,直接面對真實問題解決的可能性面向和效益,進而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專業學習內容在實踐應用上的因應策略。本期計畫將通過強化場域調查、場域使用者共學工作坊的規劃、原型實踐置入場域,以及場域產業與永續議題間的回饋經驗,進一步提升學習者對場域條件與永續環境問題探詢的深度與廣度。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團隊執行108、109年度的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時,以「科技人文創新應用與實踐」之議題為主軸,透過課程教學革新,採用問題解決導向模式的教學策略,搭配跨域協作的設計思考方法,進行跨領域協作的課程,以回應現況產業發展,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人才。並規劃三大教學模組,分別為設計思考、技術應用、與原型實踐三大模組

1. 設計思考模組,於課程開始前端實行,著重於學生對不同資料屬性重整再現、以及團隊協作概念整合的表達敘事力;

2. 技術應用模組,課程進行中段實施;在加入真實情境考量下,思考解決方案的技術應用與相關知能補強,在著重理性判斷的技術應用考量,融入人文關懷,增進技術應用的人文關懷;

3. 原型實踐模組,於課程進行末段,著重融入人文關懷面向之解決提案的實踐力。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預期成效

本計畫預定達成成效主要有下述三項:

(一) 培養學生發掘真實問題之敏感度,促進學生關注周遭真實問題,且親身體驗跨域協作、與實作測試解決方案之經驗,達成落實以場域為綜整知識實踐平臺之目的。

(二) 以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並透過設計思考教學模式之課程規劃,促進學生跨域協作、培育多元敘事力。

(三) 透過計畫執行,促進不同專業領域教師跨域協作,營造並建構教師合作促進教學品質之環境。

二、 計畫執行特色

(一) 質性績效指標及達成值。

1. 發展跨域學習與培育多元敘事力之課程模組。

2. 奠定校院特色學程發展基礎。

3. 建立跨院系教師教學合作典範。

4. 建構跨域教學成果與資源分享網站。

5. 培育具創新創業潛力之未來產業跨域人才。

(二) 量性績效指標及達成值:

1. 促進跨域教學發展

(1) 完全新創之課程 1門

(2) 依原課綱修改之新創課程 6門

(3) 跨院系教師教學協作會議,1102-1102每學期期初/期中/期末各1場,共9場。

(4) 培育跨域教學經驗助教至少4名。

(5) 跨域學習成果聯展至少2場1102-1102每學期各1場。

(6) 計畫課群每學期至少開放觀課1門。

(7) 每學期至少辦理教師/助教培力工作坊1場。

(8) 每學期至少開辦原型實踐工作坊1場。

2. 多元敘事力展現

(1) 每學期每門課至少進行書面報告製作與口頭發表1次。

(2) 具備解決真實問題之科技創新應用提案原型實踐作品,每學期至少15件。

(3) 計畫課群至少1門課程之學習成果以影片製作形式展現學習成果。

3. 跨域教學成效推廣

(1) 課群計畫成果報告1份。

(2) 以「1102創客:機械之互動驚奇」作為重點課程,並配合「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暨教師社群發展計畫」辦公室發展典範課程

(3) 發展跨域學習教材教案至少2件。

(4) 課群跨域教學相關研究發表至少2篇。

計畫成果摘要

本團隊執行108、109年度前期計畫,執行歷程之因應調整項目補充如下:

1. 場域探查部分:本團隊原規劃為人口密集場域特性不明確的雲中街場域,但本年度改為具有實際產業與在地連結的智慧農業場域,強化團隊計畫與SDGs以及在地連結,並深化環境探勘更具實踐性的設計思考,提升團隊與教學學員對真實環境中問題提出的理解與感知能力。

2. 人員調動與課群連結與教師交流部分:本年度有幸邀請具有智慧農業專業實務的吳晉東老師加入團隊,有效地為教學團隊聚焦斗六雲林的在地產業特性。並也讓場域探索的議題有更明確落實的對象,本團隊目前也積極通過與產業間合作的深化,期待能夠讓學員的原型實踐成果有機會真正應用於智慧農業實務之中。

3. 課程執行部分:自109年度起取消低年級屬於通識性的文學創新課程,而是發展著眼於更具備專業知識引導的智慧農業課程,強化具有專業與實際場域連結的明確專題性研究。並鑑於109年度與在地農業場域交流回饋的聚焦,本團隊於110年度擬更進一步增設一堂深化實習與場域性質的智慧農場管理課程,以期讓學員能夠更進一步體驗真實環境涵構,並進而有效疏理場域脈絡,乃至應用科技技術解決問題。

4. 此外,本團隊通過109年度所屬基地更迭調整之機會,積極與中區、南區基地保持緊密串聯,舉行中區觀課交流、南區觀課交流,參與中區期中成果展,並配合南區之教案交流,藉由這些交流機會,團隊對於教學與實踐的方向收穫許多寶貴的意見,待後續計畫執行修正調整。

5. 低年級課群學員表現與觀察敘事力培力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三) 永續經營規劃

1. 教師社群:本團隊的教師社群主要通過辦理學期前/中/後之教師/助教/場域探查等會議,進行教學相關議題討論。經由計畫執行促進教師團隊合作默契,以提高教師協作效益,鞏固教師協作意願,使教師協作模式得以持續自主進行。

2. 場域連結:通過與雲林在地場域的實務合作以及與產業上的深厚連結,讓本團隊能夠更有效地在教學共識上聚焦於更深刻的真實問題,並協助同學們能夠在設計、工程技術層面之外,進一步由管理、乃至於成本、甚至是產業發展等更多元的角度,重新審視原型實踐對產業以及環境的影響力。在課群與場域連結的經營規劃的具體合作模式分述如下:

(1) 基於永續發展的原則,本計畫在尋找實踐場域之初,便決定團隊與在地場域的合作應當是長期性的,並通過每期成果發表,一步步修正調整學生成果與場域永續發展之方向。

(2) 在每學期進入場域前,本計畫團隊即通過會議,強化教師社群與場域管理單位的交流,期能直面場域問題,並基於永續觀點,發展出具雙贏的共識方向。

(3) 而在學期開始初,也會通過課程讓學員了解前一期的學長姊的操作成果,並分析說明場域單位提出的意見回饋,已讓學員理解可能的執行策略與限制。

(4) 因此,在進入場域後,學員得以更有效地根據學長姊的成果,進行更進一步探查;而場域管理單位,也得以基於之前一期的成果發表,理解學員與教學的狀況,更精準地回饋相關意見與需求。

(5) 此外,由於本計畫與場域是長期合作關係,因此,在低年級修習過本課群的同學,有機會在下一學年度進一步延續學長姊的研發成果進一步進行優化與深化。

(6) 除了課群內部的教學共識與培育經驗意見交流,本計畫在前期也強化與計畫中區、南區基地之交流,邀請基地夥伴一同參與場域踏查活動,並通過共享經驗與能量,強化學校、在地產業、乃至區域的連結。

3. 課程模組:以計畫發展之創新課程模組為基礎,發展校院特色課程與學程,持續並擴大計畫成效。團隊中設計思考、技術應用、與原型實踐模組的資源通過本教案執行得以有效整合建檔為教學參考教案。

4. 研究發展:藉由計畫挹注之人物力資源,協助教師團隊更有效率和系統建構彙集教學資料,作為研究發表與教材開發之助力,通過知識產出,進一步深化敘事力執行框架CARE的建構,發展出通過共識、體驗、省思到洞見的任務導向跨領域專案執行模式。此外,本計畫也積極接洽場域合作單位除了能夠提供實務上的議題與期待解決的方向、並在學員提交原型後基於原型的可行性提出可能的修正意見外;進一步能在原型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提供下階段原型實驗測試的空間場域,以利學習與實踐並進。

5. 回饋修正:通過線上專案管理平台trello蒐集整理各項總辦公室公告、活動、會議、成果、乃至於學員成果與教學意見回饋,即時掌握學員歷程性學習進度。從帶領學生進入場域進行探勘開始,強化教師社群與場域管理人員交流。建立日後基於SDGs的「工業化、創新與基礎建設」與「永續城鄉」項目應用於真實在地雲林場域的可能性。並歸納出敘事力課程時的問題以利後續課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