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共榮共好的臺灣新聚落:從跨領域課程的共構到多元文化價值的「昂揚」


計畫學校:亞東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新住民議題與多元文化

主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

次要SDGs對應項目:性別平權、和平與正義

計畫網站: http://gec-project.aeust.edu.tw/ge_web/

場域

地 點:大台北地區新住民團體 組織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組織單位:季風帶書店 組織單位:新北高工 組織單位:忠孝國中

計畫摘要

本期計畫主要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消弭不平等」,次要對應的主題為「性別平權」與「和平與正義」,教師社群團隊以「悅納異己」(Hospitality)的論述為出發點,以「共榮共好的臺灣新聚落:從跨域課程的共構到多元文化價值的『昂揚』」為名稱與願景,從強化教師共學社群之經營與連結,組成具有研發能量的教師團隊,進而以自主創新轉化與發展推動教師增能培力以共構課程。主要議題聚焦為「新住民議題與多元文化」,並以「議題導向教學」、「敘事力培育」、「跨領域教學社群共學」及「跨領域課程共構」為發展主軸,除規劃定期召開社群會議溝通交流外,並舉辦培力工作坊以增進教學知能,達成共構課程的跨域敘事力課程模組目標。教師團隊在課程研發分別以「新住民與性別平權」與「認識多元文化與接納」發展模組,六門課程以新住民及東南亞文化的知識連結為起點,透過跨域合作共構課程議題,在實踐場域方面則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持續合作,更加入新北高工、忠孝國中新二代學生與家長以對應議題核心。本計畫期望六門課程在跨域共構下,引導本校學生透過議題思辨,在未來生涯能兼具反思力、敘事力與社會實踐力等,並在新住民議題的探討中,能從看見他人的處境而有所理解,從而改變刻板印象,進而學習同理、包容、接納及尊重多元族群,促成多元文化價值的「昂揚」。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1. 透過教師社群共學、共構課程模組,相互激盪創發、創新課程,提升教學實踐與學術研究能量。

2. 透過議題導向跨域共構課程模組,引導學生培育跨域合作能力、思辨議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透過課程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從觀察、關懷社會議題中,培育敘事書寫的能力。

4. 透過場域合作,關懷社會議題,以正向積極的作為實踐「共榮共好的臺灣新聚落」的理想。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以培力工作坊及文化體驗活動增進教師團隊對多元文化與新住民議題的知能,打破本位思考框架,凝聚共學向心力與共構課程之目標。

(二) 跨領域教師與課程整合,形成新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建置課群合作模式。

(三) 結合南洋台灣姐妹會、季風帶書店、新北高工、忠孝國中等,以建置各課程/課群與實踐場域的合作模式。

(四) 強化各課程敘事力教學的操作,在課程設計上引導學生以敘事能力展現學習成效。

(五) 建置計畫網頁紀錄共學、跨域合作與學生敘事力成長軌跡,對外分享教學團隊成果。

(六) 以策展精神取代傳統成果展思維,引導各課程/課群學生在多元敘事力的成果展現。

(七) 以跨域課程議題共構創新教案、教學實踐論文,作為計畫團隊最終產出的研究成果。

計畫成果摘要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在「108年度教育部辦理補助議題導向敘事力教學社群團隊培力計畫」中,乃由通識教育中心、資訊管理系與護理系三個單位的教師組成團隊,由通識教育中心黃啟峰教師擔任計畫主持人,護理系林玉萍老師擔任協同主持人,通識教育中心林智莉、劉明香及楊佩玲老師,以及資訊管理系葉乙璇老師為計畫成員,後又邀通識教育中心吳憶蘭、傅孝維老師及醫務管理系黃芬芬老師加入。透過計畫實踐教師共學、共構課程的增能培力,獲益良多。為延續計畫精神與擴大效益,經過討論與意見統整後,109年度計畫決議由通識教育中心、醫務管理系、材料與纖維系三個單位的教師組成團隊,推通識教育中心劉明香副教授兼中心主任擔任計畫主持人,黃啟峰助理教授擔任協同主持人,通識教育中心國文領域傅孝維副教授、英文領域陳盈伶助理教授、醫務管理系黃芬芬副教授、材料與纖維系賴文魁助理教授為計畫成員,以「新住民議題與多元文化」為主軸共構課程,嘗試跨域合作。其中通識教育中心陳盈伶老師、材料與纖維系賴文魁老師為首次加入計畫團隊,帶入新的思維與創發。110年度計畫原則上維持原有組織,以延續前期執行成果,但賴文魁老師因另有要務而退出,故邀請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張燕勤助理教授加入,以為教師社群帶入創新的觀點與發展。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 結合校內資源,如教學促進中心計畫、高教深耕計畫等,以持續推動教學社群共學與課程共構成果,並拓展相關資源共享。

(二) 持續與南洋台灣姐妹會、季風帶書店合作,連結社區與校園資源共享,與新北高工、忠孝國中進行多元族群交流及文化體驗,定期辦理東南亞文化校園推廣活動,以及與課外活動組、服務性社團對新住民弱勢家庭提供志工服務。

(三) 持續推動通識與專業創新課程模組、創發跨領域活動教案,以利未來校內跨領域課程合作與革新課程,提升教學品質。

(四) 第三期仍延續前兩期的成果予以深化,在經過三年的教學團隊共學、共構課程後,除持續在六門課程中關注新住民與多元文化議題,以發揮計畫資源挹注的最大效益外,並將於通識博雅選修課程中,規劃開列跨域多元的創新課程,或在既有的課群基礎,再連結其他相關課程,如「東南亞文明」、「印尼語言與文化」、「越南語言與文化」、「服飾美學」等,依據本校訂定之「亞東技術學院學程設置辦法」,開設「多元文化微學程」,以結合學校的資源,引導學生跨域多元的學習,更加深化計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