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共「敘」未來:建構後疫情時代健康之空間、療癒與生活如常


計畫學校:高雄醫學大學

核心議題:健康素養與人文關懷敘事力養成

主要SDGs對應項目:健康生活品質

次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消弭不平等

計畫網站:

場域

高雄小港區

計畫摘要

健康是重要資產,對個人、團體、社區、社會、國家到全球皆然!擁有健康,才能享受整全的生活品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因高傳播率、無症狀感染,一樁區域性公衛事件卻成了世紀之疫。人類頓時陷入健康恐慌、你我隔離、少者失學、弱勢受困、種族衝突激化;國際政經局勢緊張更牽引軍事對峙的螺旋式升高。顯見,健康實非唾手可得;而「不」健康卻能引發骨牌效應,推倒原本順當的世界秩序。2020,曾是你我的記憶(疫),更是全人類的健康元年!

疫災之下,人類更要仰望智慧以預視美好的未來!本教師社群發展計畫團隊(子二B)以教育、護理、醫社、口衛、性別、長照、中文之合作,聚焦於敘事促成共議健康照護之培力;透過『跨域共授』、『多師共課』、『師生共域』做中學三階模式共議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之樣貌。本計畫目標有三:一、組成健康照護敘事跨域教師發展社群;二、發展健康照護敘事相關跨域教材教案;三、建立健康照護敘事促進健康平等之跨域新創課程模組。總體而言,引領學子走出大學進入在地(如大林蒲、小兒血液腫瘤科病房),演練能利他的「社會的一份子」,與健康弱勢者/疾者共議健康不平等進而共構未來的健康如常,以走出記疫進入健康,培育人文關懷的健康素養與認同。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為達成健康素養與人文關懷敘事力養成之核心議題,本計畫教師共學架構與操作策略如「計畫架構圖」所示。本計畫教師涵蓋教育、護理、醫學社會學、性別與中文教學、長照輔具專業等。計畫第一階段擬以『跨域共授』模式經營健康敘事跨域教師社群。對話為跨域合作之第一步,如何藉由有效對話共話共教為經營社群第一階段重要第一類接觸。藉由無批判對話,建立信任建構溝通橋樑,為共創教材之基底。對話默契建構完成後,教師於社群學習敘事工具,並共同商討敘事工具,共創為發展適合自身課堂之教材。

為達成發展健康敘事跨域案例教材與教學工具計畫目標,本計畫第二階段規劃『多師共課』執行方案。並非所有大學教師均接受教學教育課程訓練過程,第一階段跨域教師群建立共有對話默契與教材研發後,為建立教案,搭配教材開發教學法與落實教案為第二階要務。第二階段教師互相觀課學習,教學法與課堂經營為起點,教師可藉由自身課程之需求,揪伴入課跨域共課試行敘事工具教材。敘事工具教材試行後,回到教師社群針對健康敘事跨域教案進行研議,建立適合課程之跨域敘事案例教案。教案原型後,再回到各自課堂,以雙教師方式,試行跨域教案,並將施行狀況帶回社群討論與修正。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擬籌組1組健康照護敘事跨域教師發展社群,每學期辦理3場次以上社群聚會,並產出健康照護敘事跨域教材教案、建立健康照護敘事以促進健康平等之跨域新創課程模組。此外,辦理校內教師/教學助理培力工坊、跨校教師/教學助理培力工坊,共同培育學生具備利他精神,並成為自我認同的健康照護人才。而依照計畫相關人員,可預期之效益如下所述:

(一)教師教學:敘事工具之認識與敘事力融入課程、建立跨域對話與共學、教學策略更多元。

(二)學生學習:學生習得敘事力、共議能力、場域踏查之議題挖掘之覺察力、踏查企劃與小組合作。

(三)踏查地之居民/在地者:共議健康與生活如常樣貌,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四)計畫總辦:拓展新計畫成員認識跨領域敘事力對於教學現場之影響。

(五)計畫贊助單位:教育部能獲得更多教師投入高等教育教學品質之提升,不再僅視研究凌駕一切教師工作日常。計畫補助學校亦能獲得更多教師投入培育未來人才。

(六)暫訂可分享之講題與期刊論文題目:

1. 以敘事為梯翻過領域之牆:促膝而談跨域合作之看見與體驗;

2. 你的故事很療癒:以健康敘事共議生活如常。

計畫成果摘要

109年因計畫參與撰寫論文一篇,並以「大港聚落之環境正義:敘事力融入通識課程之人文陶養與學習成效探究」一題投稿於通識學刊,刻正進行審查中。

永續經營之規劃

建構社群

橫向對話

拓展合作版圖

強化TA能力提升

促進跨校學習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