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在「城鄉永續」的主要議題導向下,組構兩大課程模組:「淡水故事島-文化的敘事力量」以及「淡水新生活商圈的經濟敘事力」,希望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淡水文化觀光淺碟化與輕軌通車後的淡水經濟型態是否轉型以及如何永續。本計畫課程透過跨領域教學的創新模式,在設計思考、批判思考、後設思考、問題解決與社會實踐的創新教學下,希望培養學生多元敘事力(含敘事類型及內容)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如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之可能,進而傳承文化、服務社區、以及促進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
新北市淡水區
本計畫在「城鄉永續」的主要議題導向下,組構兩大課程模組:「淡水故事島-文化的敘事力量」以及「淡水新生活商圈的經濟敘事力」,希望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淡水文化觀光淺碟化與輕軌通車後的淡水經濟型態是否轉型以及如何永續。本計畫課程透過跨領域教學的創新模式,在設計思考、批判思考、後設思考、問題解決與社會實踐的創新教學下,希望培養學生多元敘事力(含敘事類型及內容)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如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之可能,進而傳承文化、服務社區、以及促進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
本計畫分為「文化模組」與「經濟模組」。透過對淡水深度文化的認識,知識與理論的理解,連結到在地的生活經驗,體驗到文化的重要,進而促進文化永續。另一方面,透過老店家的解構分析,新商圈的走訪踏查,從馬偕博士過去的歷史脈絡,從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到大學社會責任,透過設計思考方法,讓學生重新轉譯歷史文化,構思淡水未來經濟的生活面貌。所以,在執行策略上,以通識課程為基底,主要在於打底學生對於淡水文化的理解,美學的建構。接下來區分「文化模組」與「經濟模組」課程。「文化模組」則以宗教、文化與觀光為主軸開展文化的永續應用。「經濟模組」則以大航海時期跨國貿易的商管概念與歷史古蹟,如得忌利士洋行與宗教之間的關係與造成的影響,從馬偕日記延伸到台灣商學與管理學的發展。最後透過策展收整「文化模組」與「經濟模組」的課程。第一個學期的策展空間在校園內(牛津藝術中心),以「滬尾遊境-淡水文化x經濟永續的敘事對話」作為主題,以校內師生為主要的看展對象,希望達到宣揚此計畫課程創新的目的;第二學期的策展空間規劃在校外(殼牌倉庫淡水文化園區),以「極光淡聲」(淡水的聲音)為主題,希望除了師生外,能吸引更多淡水居民與訪客來看展,能對永續城鄉的議題也能有所關懷或了解。
1、議題導向的跨領域課程創新
本計畫各模組各以其側重的議題導向為主軸,並在跨領域的課程創新下,結合社會、環 境、經濟、文化等面向,聚焦於當前台灣社會關注的重點議題。 目前所規劃之兩個模組:「淡水故事島-文化的敘事力量」與「淡水新生活-商圈的經濟敘 事力」,一則奠基於在地場域與學校核心價值,二則以永續發展目標為目標,因此,在課程 教學教法,可持續創新作為,因場域踏查多,例如發展磨課師搭配手機教學或口述歷史等。 在課程內容方面,文化面,可持續探索在地其他文化議題,發掘較少被關注的議題;商圈 方面,由於商圈的變化是持續發生的,探索無止盡。再者,透過前期的成果,擴大影響力, 持續跨域。三者,期待能夠再就目前較少觸及之環境與社會面,擴大模組課程可能的前沿。
2、學生多元敘事力的培養
本計畫將增進學生具備多元敘事力的能力,包含:口說敘事力(導覽解說)、文字敘事力 (筆記書)、圖像敘事力(攝影)、影像敘事力(導覽網站)等,每一堂課至少以增進一種 敘事力為教學策略。
第一年執行
1、選課前拍攝課程宣傳小短片,以其生動活潑的方式吸引學生選課。
2、授課教師務必品保課程品質,透過自我「PDCA」的評估,隨時修正調整課程內容。必要
實,可以尋求跨領域師資的協助。
3、規劃新創課程達成優質教育之目標,如修課學生口耳相傳此課堂的好口碑,將成為「秒
殺」課程,自然能夠永續經營。
4、新創課程的教師務必參與共學社群與工作坊。
5、新創課程可透過該模組的其他課程的相關單元宣傳與支持,使此課程成為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