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在故事田裡種出農業未來Ⅱ─嘉大食農產業教育革新計畫
場域
嘉義大學及嘉義地區青年農民農場
計畫摘要
健全農業,提高糧食自給率,對台灣來說十分重要。我們認為台灣未來需要的農夫應該是具備農業專業知識,兼具敘事力、思辨力的人才。為此,嘉大提出「在故事田裡種出農業未來Ⅱ─嘉大食農產業教育革新計畫」,希望能培育出具食農專業能力並且兼具多元敘事力之未來農夫。本計畫規劃了兩大課程模組,並且期待在這一期計畫執行當中,發展出各自的模組特色。「食農議題科普課程模組」推廣食農議題的科學面向,在各專門領域中加入多元敘事力培養,期待學生將科學知識深入淺出推廣給大眾。「食農敘事推廣課程模組」反思食農議題的社會關懷面向,採訪食農產業鏈中的百工故事。本期計畫的創新之處,同時也是本期計畫預定完成的具體成果有三,首先是將建立食農議題思辨能力的前後測機制,透過教師社群的增能與討論,思考教學目標與學生習得能力,並設計相對應的檢測方式,掌握本計畫學生學習的具體成效。其次是嘗試將計畫新創課程轉化為數位線上課程,來克服嘉大校區分散,學生修課不易的問題。同時也能將計畫成果轉化為在嘉義大學永續發展的基礎。最後,本期計畫將進一步將落實於場域當中,找尋願意合作的嘉義在地青年農民,透過溝通訪談,了解青年從事農業會面臨的困境,找尋在本計畫兩大模組課程當中能夠具體提供的協助。在具體實踐當中,找出回應台灣食農產業問題的方向,並將此實踐經驗帶回校園場域當中,優化未來台灣農夫的教育。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一) 跨領域教師社群經營機制說明
1. 鼓勵教師參與研習,定期舉辦教師社群聚會,共備交流增能。
2. 透過共同規劃以及執行策展,讓教師社群能聚焦實踐。
3. 延請業師入班教學,互補課程模組間之差異。
(二) 課程架構說明
以「食農議題科普課程模組」及「食農敘事推廣課程模組」兩大模組間對於共同議題的討論以及合作,以打造能回應當今台灣農業困境的新世代農民及相關產業人才。
(三) 教學助理工作分配架構說明
教學助理為計畫中重要的一環,教學助理不只是老師的助教,更需具備各項能力並且不斷增能學習,與計畫教師、學生共同創發計畫成果展演以及各項活動。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完成敘事力與食農專業的課程模組合作共課。
(二) 經營「嘉大‧食農‧故事田」及「嘉大故事田臉書粉絲團」網站。
(三) 策畫課程主題性展覽,發揮推廣週知的功能。
(四) 經營教師社群,研擬線上課程及農業議題思辨能力前後測題目。
(五) 推廣嘉大食農教育及多元敘事力
計畫成果摘要
(一) 109-1
1. 舉辦教師共備會議共3場次
2. 辦理TA研習共2場次
3. 規劃拍片計畫及規劃線上課程主題單元共3單元
4. 舉辦敘事力、策展、數位教學及食農產業分享等相關工坊講座共2場次
5. 辦理學期教學成果聯合策展1場次
6. 完成教學軌跡側記及影片共3部
7. 辦理研擬教學食農議題思辨能力前後測籌備會議共3場次
8. 實踐嘉義食農場域踏查及記錄2場次
(二) 109-2
1. 舉辦教師共備會議共3場次
2. 辦理TA研習共2場次
3. 完成數位線上課程教學影片共3單元
4. 舉辦敘事力、策展、數位教學及食農產業分享等相關工坊講座共2場次
5. 完成食農推廣科普文創作品1項
6. 觀課或至他校參訪1場次
7. 辦理學期教學成果聯合策展1場次
8. 全面課程實施農業議題思辨能力檢測學生學習成效
9. 實踐嘉義食農場域踏查及記錄2場次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 以數位化作為課程的永續經營方向
一如前言,跨領域教師社群已經組成,夥伴們已建立聯繫,同時也有課程共構合作的經驗,這已是計畫理念能夠持續的首要保證。而在108學年已經設計完畢,同時實際授課完成的課程,課綱都經過審查,之後再開課難度減低,讓這類人文與科學共構的課程可以持續被開設。原本開課的老師雖然沒有計畫經費挹注,但是課程本身的教法已經獲得改造與強化,都可以循著相同的教學方法,提供學生接受融入敘事力的專業教學。嘉義大學原本就是以人文與農工結合為辦學方向的綜合大學,可預見此類課程將可以在嘉大持續開設,甚至進一步深化,誕生更理想的教學成果。
而在此前提下,故事田團隊更進一步希望將新創課程錄製為線上課程,線上課程更能長久留在嘉義大學當中,進一步申請成為磨課師課程則能擴散影響力到校外,這對持續課程開設,擴大課程影響力都有相當幫助,此為本期計畫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標。
(二) 以青農養成,做為計劃永續經營的指標
在一次次社群討論當中,我們對台灣農業的問題也有更多認識與釐清,在眾多可行的方向中,如何提高青農的比例,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青農可從嘉義大學學生畢業以後的職業流向當中可以去檢驗,而在嘉義附近努力的青農小農,也可以成為人文學科採訪調查的目標,要如何達成這個遠大的目標,將成為第二期計畫執行過程中,嘉大夥伴們集思廣益,進一步落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