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永續高雄-山海城鄉共生計畫
場域
高雄市旗津區漁會、高雄市鳳山城文化志工協會
計畫摘要
科技進步使得21世紀每一個行業都成為跨領域科技業,涉及科技議題的公共政策愈來愈多,未來社會勢必會面對愈來愈多的「科技性社會議題」,議題之理解及論證需要透過「有感的敘事能力」,才能引起社會共鳴。高雄市產業涵蓋城鄉海洋特色,為培育海洋永續發展與智慧城鄉發展人才,本計畫結合區域發展需求,選擇「永續城鄉」、「海洋生態」兩項全球議題,在第一期執行課程之後,學生實務學習效益普遍提升,因此複製第一期場域探索成功的模式,第二期計畫之場域從高雄市鳳山區「鳳崗社區」、永安區「永安漁港」到新增「旗津半島」,期待擴大場域典範效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場域議題探討,進而提升學生跨域知識的能力。
本計畫的課程架構包括:大學國語文、核心通識,培育議題敘事力的先修課程、共同課群與議題課群。課程路徑以全校共同課程「大學國語文」為起點,從在地文學引導學生認識在地風土民情;其次,以核心通識「在地文化探源」、「海洋文明發展」、「創意與創新」引領學生深入接觸在地文化與海洋議題,培育創意創新思維;先修課程「議題探索」帶領學生場域踏查,探索學習議題,啟發學習意義感;共同課群分成「數位應用」、「故事行銷」,培育學生融合數位科技以及故事傳播的敘事素養;議題課群分成「智慧城鄉創生學程」鏈結鳳山新城古蹟集中區域鳳崗社區(鳳山城文化志工協會) 、「海洋永續發展學程」鏈結旗津半島,從實踐場域踩點啟發學習意義感,從課程設計引導學生思考並發展觀點,學生在議題課程中完成團隊專題,以文字、簡報、影像或展演等方式展現學習成效。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校以鳳山區鳳崗社區以及旗津半島為實踐場域,安排參與計畫教師團隊到實踐場域踩點觀察,並與當地產業與居民等關鍵人物進行對談,透過與地方的對話,了解地方與產業的需求。
本計畫結合學校在地發展需求,選擇「永續城鄉」、「海洋生態」兩項全球議題,從高雄市「鳳山區鳳崗社區」、永安區「永安漁港」到「旗津半島」為實踐場域,建構培育跨領域人才的課程模組。
以具有敘事力計畫執行特點的「大學國語文」引導學生從在地文學學習過程中體察在地風土民情;再以核心通識「在地文化探源」、「海洋文明發展」、「創意與創新」引領學生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與海洋議題,培養創意創新思維;先修課程「議題探索」帶領學生踏查場域,認識聯合國永續議題內容,探索學習議題,讓學生理解跨領域學程的議題能夠「學以致用」;共同課群分成「數位應用」、「故事行銷」,培育學生融合數位科技以及故事傳播的敘事素養;議題課群包括:「智慧城鄉創生學程」鏈結古蹟集中區域鳳崗社區(鳳山城文化志工協會) ;「海洋永續發展學程」鏈結旗津半島,從實踐場域踩點啟發學習「意義感」,從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並發展觀點,培養學生運用文字、設計簡報、影像編輯、成果展演等多元敘事能力,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以敘事力為載體,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除了教導學生具備科普敘事、溝通表達、方案撰寫、展覽策劃、文案設計與企劃執行等能力外,更應關注學生是否能廣泛蒐集資訊深入問題核心,讓學生進入場域觀察、探討、反思,面對問題的真實面,並發展、表述自己的觀點。除了善用語言表述之外,若能以在地文化媒材或身體進行敘事力成果展演,更能彰顯在地議題的特色與價值。藉由本校累積之辦學能量、完善的教學環境設備與優良師資為基礎,期能達成以下預期成果:
一、 厚植學生競爭力
厚植企業最重視的創新力、軟實力、人文關懷與實踐能力,透過量化與質化指標,來評估計劃執行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確保學生具有厚實的競爭力。
二、 教師多元增能
展望下一世代學生未來發展,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必須須不斷地精進。此計畫將能引導師生在雙方互動交流下彼此成長。因此我們預期教師視野、教學策略方面、教師評鑑方面、價值創造方面將因制度的創新而有新的突破。
三、 創造課程模組價值
課程模組設計以『融通科技與人文』為核心概念進行設計,我們期待此課程的設計除能協助學生健全發展外,也能創造本校之特色,甚而建立課程模組價值。
計畫成果摘要
一、學生面
(一)海洋資源永續課群
敘事力培養方式扣緊海洋產業與永安在地議題,培育以海洋資源議題為核心的圖文創作與水產品開發人才。
1.學習過程
(1)永安漁港、在地廟宇與溼地場域踏查:啟發學生發想文案設計的靈感。
(2)漁會踏查:啟發學生發想創意罐頭包裝、創意菜色解說、App開發的靈感。
(3)教師引導學生與實作,完成文案與實作成品。
2.敘事能力培養:口語表達力、設計開發力、創意思考力、圖像設計敘事力。
3.成果:漁產加工罐頭商品開發2組、「永安漁港風情」為主題的圖文創作110件。
(二)智慧城鄉創生課群
以在地文化結合設計思維,培育故事編撰與文創商品設計人才。
1.學習過程
(1)鳳山古蹟與商圈踏查:引導學生收集素材,繪製地圖,引導學生發想故事情境,進行繪本設計,啟發App開發構想。
(2)教師引導學生與實作,完成文案與實作成品。
2.敘事能力培養:包裝設計力、軟體開發能力、創意思考力、圖像設計敘事力。
3.成果:手機實境解謎遊戲3款、兒童繪本有聲書6本、文創小物5套組。
二、教師面
1.議題融入教學:經過場域踏查後,帶領學生探索議題,藉由「心智圖」幫助發想問題意識、收斂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發掘問題與聚焦問題的能力。
2.教師共學社群:跨院、跨系所教師共同規劃共構課程,彼此激盪靈感,創發教學方法。
3.共備共構課程:辦理入校陪伴工作坊,由跨域教師共同建構課程脈絡,規劃共構課群課程、共同備課。
4.增能培力:教師研習工坊共12場。增能培力工坊引導教師盤點課程執行面的困難、了解議題導向課程設計及建立跨域課程概念。
5.跨域實務應用:發展創新教學教案5件。教師藉由社群合作,針對課群課程之議題,實際進行跨域實務教學共構,並產出跨課程共構教學模式。
6.教學研究知識產出:本計畫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教學與研究會議,於108年產出期刊論文19篇、研討會論文22篇、學術論文1篇、專書3本,合計45篇知識產出;109年期論文7篇、研討會論文9篇、專書2本,合計共18篇知識產出。統計本計畫教師於108至109年之論文與專書的知識產出共63篇,可見本計畫教師之知識產出豐碩。
永續經營之規劃
「永續城鄉」、「海洋生態」是高雄市在地重要議題,這兩大議題進入校園教學與研究,僅是高科大師生探究城鄉共生的起始點,唯有長期的經營與關懷,城鄉共生的循環系統才有可能更趨完善,成為地方政府施政的參考,實踐高科大使命「高雄的智庫」、「產業的引擎」。
因此,本計畫對新創課程群組的永續經營,重視結合校務發展計畫與學校發展特色,團隊教師來自水圈學院、管理學院、工學院、外語學院、共同教育學院與海洋商務學院。高教深耕計畫扮演本計畫的支援角色,透過教學支持系統以及教育實驗制度,例如:彈性課程「微學分」、「自主學習」、「跨領域實務專題」,讓高科大學生具備人文素養、專業知識技能與跨領域合作能力,讓學生面對未來多變的環境時,擁有解決真實問題的視野、能力與決心。課程群組在一年計畫期程完成之後,永續經營之中程規劃如下:
一、建立檢核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方法,作為教學實踐研究的課程模組,協助教師提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也為整合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預作準備。
二、將課程群組發展成校級跨領域學程學分學程。
三、以課程群組教學為基礎,結合高屏區域技專校院與社區機構發展為議題導向教學的共創交流基地,進一步發展為區域教師交流基地。
另外在長程規劃方面,本計畫課群的教學雖然始於在地,然而所培養的跨域素養卻可以「典範轉移」至其他場域,成為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有效工具。例如:在第二期計畫中,擴大「永安漁港」場域典範效益,增加「旗津半島」場域,納進海洋休閒、生態教育等議題課程。因此,累積計畫執行經驗,將規劃由共同教育學院綜整跨域課群的教學能量,從原先設計的課群延伸發展,開設跨領域學分學程。
未來將持續創新課程群組,將規劃「原山」類課群延伸成為「人文創新學分學程」,引導學生尋找人文領域的創新可能;「漁海」類課群延伸為「海洋思維學分學程」,開拓學生對海洋文化科技的視野;「心城」類課群拓展為「知識經濟學分學程」,引領學生善用知識資源發展新的經濟型態;「惡地」類課群轉型「環境永續學分學程」,啟發學生思考科技如何導入永續價值。透過跨領域學分學程的建立,課群的模組產生擴散的影響力,將「跨域教學」內化成為學生的「跨域思維」,成為高科大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