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人文與科技相遇在海洋-跨界敘事力課群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核心議題:在地海洋環境生態保育之規劃與實踐

主要SDGs對應項目:海洋生態

次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海洋生態

計畫網站:

場域

八斗子漁村/漁港

計畫摘要

本校為海洋專業大學,具有海洋科學/人文專業學系且鄰近八斗漁港,這樣的優勢提供我們一個連結「在地」與「全球」海洋議題很好的視野。2018年開始,海洋大學以「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為題,整合學校資源推動大學社會責任,並獲得教育部C類計畫補助,以「陪伴」、「社會核心價值建立」、「永續發展機制建立」為核心精神,深根在地漁港進行社會實踐並與當地建立深厚的伙伴關係,本計畫亦將秉持本校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之核心精神,期望透過「聽說讀寫」思考工具為基礎之跨科際課程群組設計,落實海洋環境友善行動者培育。

綜上所述,本計畫以在地漁村/漁業為基礎,從傳統漁業/漁村到現代漁業/漁村的海洋環境議題,設計「跨科際真實問題解決」之課程群組,強化學生聽說讀寫之敘說能力,讓學生能站在「在地海洋」思考「全球海洋環境議題」,再從「藍色經濟為原則的糧食安全議題」回歸到「在地漁村/漁業發展問題」的解決。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透過圖1,說明本課群操作策略、執行軌跡之因果關係與結構關係,本課群以「海洋環境真實問題」為基礎,聽說讀寫為思考工具進行跨科際多元敘事力培育,透過培力進而深化海洋行動之倡議。群組課程,都以「在地」海洋環境議題出發並進行分工,課群教師相互支援課程,專業知識部分由專業系所教師負責、確保知識的正確性,常民知識部分由該議題之利害關係人溝通而來,技能部分分別由媒體、語文、藝術等人文教師負責,同時在課程中規劃學生能接觸在地民眾及海洋,在環境連帶關係中融入關注土地與生命延續的利他精神。同時在在地體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將知識內化並將其系統的表達與行動,著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化、反思過程。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培養學生成為公民科學家:讓學生學習如何向社會大眾進行科學闡述,透過溝通(聽)、閱讀(讀)、書寫(寫)、表達(說)敘事能力的培養,增加社會性科學議題爭議的處理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具有全球公民責任認知,關注人類生存與在地、全球的關係,進而懂得學習尊重土地與生命的延續。

(二)設計完整「在地」、「全球」連結觀察的課程群組:設計以全球藍色經濟到在地漁村/漁業發展之「在地」、「全球」跨科際敘事力課程群組。

(三)增進教師跨科際對話之專業成長:透過共同備課過程,深化科學/人文之間的對話,厚植本校以海洋特色之跨科際專業群組的教師社群。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以在地漁村/漁業為基礎,從傳統漁業/漁村到現代漁業/漁村的海洋環境議題,設計「跨科際真實問題解決」之課程群組,強化學生聽說讀寫之敘說能力,並回應SDGS,以「永續城鄉」為基礎,聚焦探討傳統漁具魚法與現代漁具魚法的關係、外籍漁工與在地漁村脈絡,及在地年輕二代回流與產業轉型的連結及在地文化記憶的保村與復興,讓學生能站在「在地海洋」思考「全球海洋」,再從「藍色經濟」回歸到「在地漁村/漁業發展問題」的解決。

永續經營之規劃

為使課群能永續發展,本計畫規劃幾項規劃方向:

1.在一年計畫執行過程中,透過密集的教師增能及彼此共同備課的工作坊,期望成立科學/人文跨域的教學社群,並成為種子教師,於校內外分享教學合作的經驗,未來教師應能獨立進行群組課程之運作,並透過不同形式進行擴散。

2.透過在地系統的支持,未來場域實作部分,應能維持穩定合作,利於課群永續發展。

3.本計畫透過密集工作坊的檢討與修正,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能獲得合作最好運作的方式,也能透過此次跨院合作,連結學校教學的正能量,有利於未來相關跨域課程的設計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