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永續淡水的跨域在地敘事力
場域
地點 : 老街商圈、淡海新市鎮、淡水古蹟博物館、真理大學歷史建築群、寺廟建築群。
組織單位:老街店家、新北捷運公司,淡水古蹟博物館,真理大學,淡水宮廟教堂。
計畫摘要
本計畫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永續城鄉」為核心議題,以探勘淡水多元文化及發展變遷中的消費經濟如何永續為議題,據此次要對應(SDGs)的「優質教育」、「負責任的生產消費」與「良好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在凝聚此問題意識後,從而發展出跨域師資共創教學創新的兩個模組課程:「文化模組」與「經濟模組」。
本校位居北台歷史縮影、人文薈萃的淡水,是一具有多元文化交響的小鎮,但部分文化卻已消逝(如:凱達格蘭文化)未獲保存。此外,1997年淡水線捷運通車、2018年淡海輕軌「綠山線」開始營運(「藍海線」第二期工程規畫行經老街,預計動工中)形構出的「跟軌經濟」,交通形式的改變與多元,在在影響了淡水地景商圈與經濟發展:從淡水老街到淡海新市鎮。因此,預計透過此計畫達到探勘淡水多元文化、經濟商圈消長的議題,並嘗試應用科技,探究與倡議文化多元與新經濟模式永續的可能性。
本計畫定錨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永續城鄉」議題,並規畫出「文化」與「經濟」的兩個模組後,共有5個學院(人文學院、觀運學院、財經學院、管理學院、資商學院)與通識中心,15個科系,24位教師參與。組織跨領域教師共備共學社群,共創跨域創新教學的敘事力課程;同時進行對淡水在地場域的多元文化及消費經濟的深度探勘,實踐在地永續的利他精神,並達到優質教育的目的。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第一期與第二期計畫都是依「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永續城鄉」的核心議題規畫出二個教學創新模組:「文化模組」和「經濟模組」;實踐的場域都在淡水。簡言之,兩期計畫都是通過「永續城鄉」的課程模組,進行對淡水文化、經濟面向的場域探索,據此養成學生探究、反思、批判、倡議與創意等敘事能力。。
第二期在第一期以「探索淡水文化淺碟化與消費過度集中的問題」的探究基礎上,更開展出「探索淡水多文文化與新舊商圈如何永續的問題」。「文化模組」方面,在第一期深度探索淡水單一文化後,更進一步觀察、探索、反思不只有單一文化成為主流,以及多元文化如何保存與永續的議題。淡水的宗教活動主要關注在每年農曆五月五日至六日的清水巖祖師爺繞境,但卻少有人為為是五月的淡水天主堂慶祝法蒂瑪聖母顯現遊行與朝聖活動作紀錄;抑少有人為代表客家文化的鄞山寺於每年正月初六的慶典活動作紀錄。因此第二期的「文化模組」將延續第一期對淡水文化的深度探勘,更擴展為對淡水多元文化的深度紀錄與保存。
「經濟模組」方面,在第一期以誠信為主涵括社會責任、體驗經濟、品牌行銷與區域均衡發展議題的經濟課程模組的基礎上,更開展出淡海輕軌對於商圈發展與城市風貌影響的探索議題。從老街在地店家公民參與的觀點,如何看待淡海輕軌的出現,又如何能在商圈與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尤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永續城鄉中特別提及需提供可永續發展的公共交通,原本看來是相輔相成的,卻似乎變成了相互衝突的現況,相當符合經濟模組也應該要被討論的共同議題。也因此,於教師社群課程發展中,將更強化與場域的對話。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創新課程的具體實踐
透過「永續城鄉」議題的問題意識凝聚共識,並透過跨領域的教學方式,據此設計開發出新創課程暨創新教學模組,透過計畫執行得以具體實踐與落實。
2. 學生多元敘事能力的培養
有別於傳統講授式的接受單一專業知識,透過計畫的執行,得以進行跨域的創新教學讓修課學生受到多元敘事觀(探究、反思、批判、倡議、創意)的撞擊,以及多元敘事法(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的學習,藉此培養出學生的多元敘事能力。
3. 以聯合策展方式展現在地實踐的敘事成果
學期末以聯合策展的方式,展現學生探究踏查在地場域的軌跡及成果,並以多元敘事力呈現「永續城鄉」議題的探勘成果。
4. 凝聚跨域教師持續創新教學與新創課程的共識
經由一個學期(年)的共學、共備、共創與共議課程,預期將凝聚跨域教師持續創新教學與新創課程的共識,持續往優質教育的目標前進。
計畫成果摘要
(一)量化指標與達成值:
1. 每一門課將產出具有「在地實踐」的學習成果,以達成利他精神的指標。
2. 每一門課的修課學生將習得敘事培力課程。
3. 計畫教師將課程創新過程轉化成知識論述,預計產出2-3篇論文。
4. 每學期舉辦一次聯合策展。
(二)質化指標與達成值:
1. 執行本計畫的教師均需參與教師培力及工作坊,以及共學社群、共學營,來提昇教師的敘事力知能及對議題導向的深入了解以提升教師授課品質。
2. 課程模組具整體規劃性,課程與課程間的緊密連結,朝向優質的跨領域新創課程教學邁進。
3. 跨領域師資群的課程模組,將提升課程的豐富度與深度,朝向優質教育的授課目標。
4. 學生具在地實踐的成果產出,在跨域教師群的共同指導下,提昇學生成果的品質。
5. 透過策展成果,廣邀淡水賢達人士(如:區長、古蹟博物館館長、文史達人、商家與居民等),達到與產官學與在地交流的效果,期許在共同關懷淡水場域的目標下,達成在地場域的利他精神。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課程宣傳面:
1. 選課前拍攝課程宣傳小短片,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吸引學生選課。
2. 規劃新創課程達成優質教育之目標,如透過修課學生口耳相傳此課堂的好口碑,將成為「秒殺」課程,自然能夠永續經營。
3. 新創課程可透過該模組的其他課程的相關單元宣傳與支持,使此課程成為永續。
(二)教師面:
1. 授課教師務必品保課程品質,透過自我「PDCA」的評估,隨時修正調整課程內容。必要實,可以尋求跨領域師資的協助。
2. 新創課程的教師務必參與共學共備社群與研習工坊。
(三)計畫辦公室將給予計畫教師強而有力的行政支援,讓教師們可以盡情的新創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