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熟齡Smart care跨域敘事教研計畫2.0


計畫學校:臺北醫學大學

核心議題: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

主要SDGs對應項目:健全生活品質

次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消弭不平等

計畫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narrative.smartcare/

場域

地點:臺北市信義區與其它區域 組織單位:展齡中心、學習者生活圈、護理實習機構、醫療相關院所

計畫摘要

本期計畫為因應未來高齡社會下的所面臨的醫療照護與飲食營養的問題,以核心議題「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所延伸出的問題意識,區分課程為「在地熟齡x智慧健康」與「在地熟齡x社會需求」兩個群組。透過課程的創新設計與跨領域結合,探索今日熟齡族群的問題與需求,並為明日的高齡化社會做好準備。下列為本期計畫將落實的五個核心理念:

1.以議題導向跨領域課程為核心,建構優質教育,培育學生具備瞻望未來的知識向度,以及跨域學習能力,俾使其成為具廣度之生醫人才。

2.結合本校醫學、營養、人文專業,連結SDGs目標,重新發掘與定義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之議題,培養學生利他精神。

3.培育能聆聽真實需求,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能校準自我之學習任務,並主動學習的知識人。

4.以學生學習為本位,改變教與學的行為,培養能以敘事理解、敘事表達,以及敘事實踐連結日常生活與專業知識的生醫專業人才。

5.實踐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實踐。推動教學實踐研究,形成行動/反思的良性回饋機制。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在未來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同時,醫療體系除了將面臨整體人口組成、家庭結構、生活模式、社會型態的改變,導致健康照護者醫療行為受到影響與衝擊,而與高齡者健康息息相關的飲食,也會因為健康狀況和身體機能的限制,而使得營養不良的風險增加。本計畫的願景呼應北醫「培育兼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之教育理念,並且以「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作為核心議題,將問題意識的探討落實在「在地熟齡x智慧健康」與「在地熟齡x社會需求」兩個課程模組,並在各門課程融入創新教學的元素,藉由賦能課程與工作坊逐步發展成跨領域課程,以翻轉傳統單向式教學型態。

本校第一期計畫的執行重點在於通識課程藉由本計畫的執行,將議題導向、敘事元素、跨領域創新教學導入校內各個專業系所(醫學、營養、護理、醫工、管理等領域),提升對於議題探索、敘事植入課程、與跨領域合作的認知,同時也累積教師持續進行創新教學的能量與熱誠。即此,從第一期轉進到第二期計畫,本校將更聚焦在以下層面:

1.預防醫學的敘事與衛教:本計畫議題以熟齡族群(即未來的高齡長者)為對象,對此一族群而言,預防醫學更甚於醫療,因此在本期計畫推動規劃上,將更聚焦於未來高齡生活上所會直接面臨的需求與問題,因此在課程模組建構上以醫學院、營養學院之專業、結合通識敘事培力,期望透過議題導向課程,為國家培育能協助民眾建立保健與衛教知識的優質人才。

2.專業知識連結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敘事實踐與溝通倫理:醫學、營養專業必須在臨床時能與病患建立良好的溝通,透過敘事培力,本計畫將更聚焦在醫療專業必須落實在生活中對社會大眾的傳遞。英國社會學家Giddens(《現代性的後果》,1991)認為,由各種專業系統構成的現代社會,因為「非專業人士對在其中維繫信賴存在的知識之運作幾乎是無知」,引起一般人生存上之不安全感,因此未來的專業訓練必須強化專業知識連結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敘事實踐。其次,「說服理論」也告訴我們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所接收資訊的「動機」與「能力」較弱,因此在搜尋與選擇資訊時,往往會傾向具專業且可信賴的來源而被說服 (Petty & Cacioppo, 1986)。事實上,這也確實反映在面臨危機時,專業人員如能將專業知識以簡單、具邏輯、有效的方式傳達給社會大眾,將有效強化社會的信任機制。過去高等教育並未特別強調此一賦能,本計畫期待藉由計畫的推行,及早在本校中實現「專業知識連結日常生活的敘事實踐」。

經由第一期的實踐,本校發現預達前述目標,最後關鍵在於落實敘事植入。在前期計畫中,公共書寫平台所扮演的角色為提供各課程進行議題討論與敘事表達,並且作為記錄議題探討軌跡的共同空間。在本期計畫將進一步提升公共書寫平台的比重,作為串聯不同課程之間的橋樑,透過共同議題的連結進行敘事對話與合作,有效將敘事力融入專業力,進一步完成專業知識連結社會大眾的人才培育。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持續以「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在地熟齡×智慧健康、在地熟齡×社會需求」作為核心議題。希望面對在地熟齡族群,從人文出發,去重新設計在地生活的基礎,建構完善熟齡在地生活圈,並透過此一過程,促使師生共同建構「未來之教育」,並希望達成以下具體成效:

(一)深化「跨領域人才」培育,完善醫學、營養、通識人文的跨領域學習的路徑,並打造議題導向跨域微學程。

(二)計畫團隊教師能改變教學行為,從講授者成為學習引導者,能融入解決問題,並設計融入敘事力之策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與多元敘事整合能力。

(三)能連結信義區、大安區、松山區等在地場域,讓學生了解真實世界的問題,以完成學習任務為核心,校準自我學習方向,並主動學習。

(四)藉由公共書寫平台的操作,提供更多共學、共寫、共創、共享的機會,達到專業知識連結日常生活的敘事實踐

(五)每年發展3門通識教育的議題導向核心向度課程。

(六)進行校際結盟,建立共學機制,共同研習議題、敘事力、跨域課程的教與學、策展的目標與知能。

本計畫首期以「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核心議題,朝向「打造議題導向跨域微學程」已獲得階段性的成果。本期計畫將持續經營「信義區、大安區、松山區」在地區域,並且以熟齡族群為對象,目的以拓展專業學系的跨域合作,以及以公共書寫的論述改變社會。最終,期望透過啟動更多師生共同參與教與學的實踐後,可以完成三個面向的成果。

第一為議題導向成果,擴大在地區域的經營與踏查,期望真正能夠理解與掌握信義區、大安區、松山區在地熟齡族群的需求與現況,包括:區域內熟齡族群的人數、生活模式、心理需求、社會網絡或者是面對未來醫療、營養健康需求的期待或想法等。以縱斷面的資料累積,整合為全面性熟齡族群之現況與需求的理解。如此一來,橫向連結到推動解方的大學社會實踐計畫,也能更為有效而合理。

第二為聚焦於議題跟創新教學,成就更多師生與課程。藉由創新教學成果,「發展深度質變的跨域課程」,協助通識教育課程新一階段轉型,翻轉「領域化」課程為「核心向度」課程。推展通識人文與專業知能教學合作的跨域課程,並根據跨域與議題之深度,分為基礎、核心、與應用。

第三為完善醫學系、營養學院的人文學習地圖,以課程群組為核心,經營教師群組,以點帶面,逐步以跨域合作的模式,在專業課程的訓練中融入敘事實踐,養成能溝通,聚利他精神,具廣度之生醫人才。

計畫成果摘要

本校執行前期計畫「AI時代下的高齡化社會」,最終以推動「醫學敘事跨域地圖」為總體目標,第一期的階段性成果包含:2組議題導向模組,18門課程,2場策展,1場論壇(含前導論壇),以及營運1個公共書寫平台。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更嘗試發展能夠持續有效的機制,含:「跨域教學模組」、「教學實踐研究模組」、「TA策展賦能模組」。

本校經過第一期的累積與滾動修正,整理以下4點分析:(1)跨域機制確實可行。(2)教學實踐誘因足以驅動研究導向之教師進行教學改進,但需要注意投資比重。(3)以邀約教師個人參與活動,其成效與參與時間更甚於校部推薦來參加的教師。(4)第一期所研發之敘事問卷雖然取材自相關病童之語言發展,但作為敘事基礎能力表達的成效評量工具,其信效度分析與後續變異數分析等,也呈現了部分可資參考的結果,並作為第二期「進階敘事力問卷量表」的前趨研究經驗。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畫核心議題「未來高齡化社會的跨域敘事實踐」,將呼應於學校宗旨,擇取「SDGs-3健康福祉」作為核心目標,標定「SDGs-10消弭不平等」作為次要核心目標,同時選擇「SDGs-4優質教育」呼應本校身為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

從培育未來人才的教育目標切入,引領同學至場域分別在食物、健康、平等等向度上,針對熟齡族群相關需求進行知識探討與學習,並對應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議題,創造更美好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