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探戈 w/ 保羅大叔:修煉批判敘事力,以「東南亞」為方法


計畫學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核心議題: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

主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

次要SDGs對應項目:公平、正義與和平

計畫網站: https://paul-0703.mystrikingly.com/

場域

台中市、埔里鎮

計畫摘要

本計畫強調培育「批判」敘事力的三歩曲:批判啟蒙、批判敘事與批判實踐,期透過Paulo Freire的「提問式(problem-posing)」對話發展「批判意識」和「識讀能力(critical reading)」,在對話中,發展具解構力與實踐力的批判敘事,以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項下的「消弭不平等」及「公平、正義」兩大目標,發展「多元文化淬煉」與「社會正義實踐」的批判敘事力創新課程與教學,著重於「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引導學生在異己文化的相遇中,實踐社會正義,開展行動敘事,在與他者相遇過程中建構自身的認同。從「邊陲」的東南亞文化出發,催生多元視角和反身性,讓我們的教育獲得批判性和主體性,以抗衡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結構性壓迫與不公不義,這是本計畫第二年以「行動敘事」做為深化批判敘事力的重要關鍵,試圖連結「全球南方」受壓迫意識,建置具革命性、理想性的實踐知識與行動科學的教育方法。作為校級特色發展計畫,第二年計畫展現的是一種跨院系的接力賽,滾動式納入更多新教師成員加入本計畫,深化本校的批判敘事力教學。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一) 「社會正義實踐」課程模組:

本課程模組將紮根於個人(personal)和專業(professional)具體經驗世界的(不)正義教育,同時強化批判教育理論、哲學與論述,在種族、階級、性別的交叉處(壓迫/偏見/歧視/特權)進行多層次(個人X專業X結構X權力)對話,解放原本禁錮的主流敘事,以對話帶出學生德性(公民責任),採取行動與轉化,自我-他者相互流動做為社會正義的敘事。本課程模組透過具社會正義的東南亞文化議題教案發展(中小學為實踐場域)、東南亞移工或新住民議題與介入方案實踐(相關NGO為實踐場域)、新聞傳媒分析等帶領學生從社會正義的論述到行動。

(二) 「多元文化淬煉」課程模組:

本課程模組以多元文化帶入,針對「台灣—東南亞」的族群(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台灣人與新住民、台灣被照顧者與東南亞照顧者)和文化差異(東南亞飲食/雜貨小店/廣場、休憩文化等),在同/異的場域(車站、廣場、公園、河邊、商圈等)「相遇」所衍出來的社會議題,讓學生透過場域踏查與實踐來面對他者,反思自我,以保羅的「對話」進行議題分析、批判與反思,並進一步激盪行動解方,創意方案/教案,實驗「另一種『教育可能性』的想像」的行動敘事(例如帶領修課學生到中小學實踐多元文化教案、帶領學生進行跨文化創意方案回應場域議題),課程將包括文化觀光的批判與溝通、跨文化溝通的社區方案、虛擬網路教材平台、東南亞文化教育教案等課程主題。

在教學方法上,第二年的課程模組除了沿用第一年的保羅精神與做法,同時強調(1)深化跨域與融入:兩個模組盡量在至少有2-3門 課是跨院系共同開設,以落實真正的「跨」與「融」的教育實踐。(2)驅動實踐與轉化:課程模組中強調的「教法」是從「行動」(走入場域脈絡觀察與互動,所以會有較多的「戶外教學」)中「分析與批判」X「互動與解方」,強調學生是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性」和「理智性」的行動敘事。(3)催化反身性:課程教學「對話」將著重學生的「意識覺醒」(批判意識vs. 素樸意識),促使學生透過「他者」的相遇,敘事一個批判教育下的主體性(自我認同)。故所有課程設計將朝:(1)運用保羅的對話,讓(解放)學生從中反思討論議題中面對內在衝突(批判意識);(2)提升學生面對他者(文化、族群)的反身性(reflexivity),從「異己」確認「自身」的認同(批判敘事)。(3)學生可以從「轉化(transformation)」(場域的實踐或實作)開展行動敘事(批判實踐)。

另外,課程設計也賦予同學更為彈性的學習空間,讓同學在修習專業知能課程之外,理解該議題的相關理論,並觀察場域與提出初步的問題後,同時透過跨類型課程--「探戈搖滾跨域知識力AO站」,包含演講、工作坊或小旅行等多元性微課程及活動(同附件一),強化理解該議題的廣度,再選擇修習授課教師指定或有興趣的敘事培力工作坊,以培養多樣性的敘事能力。

教師交流工作坊部分,第二期同樣也安排一系列的演講與工作坊,以使所有計畫參與教師,更深掌握本計畫的核心理論、議題與批判敘事的目標與精神,教師橫向交流參照現有課程內容,使其與主軸的連結更為緊密。而在此基礎上,參與教師也將持續討論創新課程的研發與教案書寫,使第二期的課程能順利進行,且記錄教學軌跡。以下依序陳述課程關聯圖中的各項規劃,包含兩大課程模組的核心主旨與課程內容、「探戈搖滾跨域知識力AO站」,以及本計畫實踐場域的規劃。

(三) 探戈搖滾跨域知識力AO站

本議題預計開設11門課程,,跨越4個院所,8個系別。課程設計聚焦在多元文化議題,包含飲食、跨文化族裔、生命敘事等等。在場域部分,此議題則包含中部地區中小學、東協廣場、O社區與虛擬場域的三部分。以下為課程列表,場域與敘事培力部分,將另外詳細說明。

為使同學能透過不同領域的思維激盪出更多想像,本計畫將串連不同領域教師共同營造「探戈搖滾跨域知識力AO站」跨領域課程活動。探戈意指南方 (受壓迫者) 的自我命名與建立主體性,並安適立足世界舞台;搖滾則強調跨族群跨階級的行動;AO站則為中式英文Add Oil (已被正式納入牛津詞典) 的縮寫,意指「加油」。這樣的陳述有著呼應新、草根敘事型態的意涵。AO站課程包含演講、工作坊、讀書會、電影賞析、校外實地踏查、自我學習。第一期計畫的教師將受邀參與第二期計畫教師社群,經費許可下,第一期課程續開可以參與AO站活動,同時第一期計畫之教師受邀參與第二期AO站規劃,以展現保羅跨領域社群的經營與影響力。

本計畫自孵育期開始,暨大團隊便開始舉辦五項核心議題演講與電影欣賞;影像、繪本等敘事工作坊;東協廣場、前鎮漁港等校外實地踏查,讓參與計畫的師生從不同的角度、場域觀察,理解本議題。至108-2學期4月6日為止,舉辦43場AO站活動(目前持續增加中)。而AO站活動除提供學生跨領域的學習之外,同時也能讓計畫團隊教師得以相互交流。本計畫對於「敘事力跨領域」的期待,與過去主要以閱讀文學作品,作爲培養學生寫作抒情、敘事能力的主要媒介不同。本計畫雖然也有外文系課程仍會保留以閱讀文學作品作為敘事力培育媒介,其他領域的敘事力培育媒介會包括:新聞、民族誌、紀錄片、電影、攝影作品、社會評論、學術論文、真實場域、虛擬場域、漫畫、繪本、塗鴉、桌遊等等等。但無論媒介為何,所有領域教師帶領的敘事共同圍繞在第二期計畫提出之「社會正義實踐」與「多元文化淬煉」的二大「議題」,以透過批判敘事回應「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兩個核心議題。而批判敘事力的琢磨,即是在師生透過運用知識來表述思想與議題觀點,從上述媒介文本開始,梳理議題脈絡與訊息,在對話中深層感受,闡述意義與價值立場,產出有學術理論根基的批判敘事,看到跨領域的多元敘事。

要達到以上感知又具批判的表達能力目標,特別需要給網路時代成長的年輕世代「張開五感」的經驗體驗工作坊,透過人類五感的活動體驗設計,產生親身感受經歷,活化人類原始感官功能,找回日漸消逝但維繫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社會本能(social instincts)」,喚起身心靈合一的利他精神。為利師生代間對話更順暢,計畫教師也將一起體驗。透過多元課程活動,吸引全校師生認識本計畫的核心關懷與重要概念,預期效益乃觸發師生對議題的認識與社會「問題」的覺知,產生修課和參與的動機,進而吸引對議題感興趣者投入到109-1與109-2的課程與實踐。

具體而言,教學模組的課程發展軌跡與產出,多由模組內的教師群共同討論,首先由各課程教師將課程中預計邀約的講座和工作坊規劃出來,丟在本團隊的平台與AO站活動規劃平台,讓其它課程的老師參考,並以課程模組內與模組間皆可互補為原則,而各課程教師亦於課程中和學生討論,哪些AO站活動符合該課程主旨,哪些是規定必須參與的活動,本計畫之課程和場域學習軌跡即由此一機制形塑,讓學生可以從多元教學活動中習得多元敘事能力。另外,本計畫透過FB粉絲專頁—保羅的「西播列」筆記,強化資訊流通和意見交流,以促進本計畫課程模組間的交流合作。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個人和專業經驗整合的行動敘事

本計畫延續第一年計畫採用Paulo Freire的思想理論作為貫穿整體架構的核心精神,為的是能落實Freire所強調的將「素樸意識」轉化為「批判意識」的過程,此一部份需要透過個人內在衝突的對話與澄清,才能在情感和理性兩個層面上獲得實踐效果。換言之,第二年計畫著重在修課同學能夠實踐「社會正義」, 它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批判,修課的同學必須能夠同時回應自己個人內在經驗與專業學習,從他者文化的視角形塑自我認同,以回應本計畫的兩大主題「消弭不平等」和「正義與和平」。舉例而言,在「觀光與文化創意」的課程中,學生必須能夠批判現有的觀光產業,也要能夠分析與設計具有正義的文化觀光,學生從「社區需求與個人欲望」、「人文素養與經濟發展」、「歷史文化與公平正義」等面向進入「個人」和「專業」的整合性反思;又如「社會正義諮商」的課程中,修課的學生要能夠分析各種個人壓迫與特權經驗、心理問題與文化壓迫、諮商方法的反思與修正,具體實踐個人與專業整合的社會正義實踐。

(二) 從批判到實踐的行動敘事力

本計畫第二年是從第一年的執行經驗而來,學生在經歷多元的敘事能力後,從文字書寫、行動劇、生命敘說、策展、攝影等媒介,轉化為親切可讀,引人難忘,且具深度的敘事故事,同學能的確能夠具備「轉譯」的能力,轉譯(translation)是Bruno Latour 處理科學知識如何介入常民社會所發展的概念。進一步的,第二年計畫的深化指的是,修課同學不僅僅只在理論知識上的學習,也要能夠在與「他者」(各種文化)相遇中反思「自我」,修課的學生要能夠掌握敘事的方法,呈現出自身的認同,更具體以文化同理心為出發點,實踐反文化壓迫、反主流歧視、反不公義,展現一種言行一致的實踐,轉化自己也轉化社會,即是行動敘事力。另外,本次的多元文化淬煉課程模組也將更多著重在帶領學生開發「多元文化教案」,結合教育學院的教案和跨文化實習等課程,鼓勵學生設置分享平台,甚至進入國中小實踐文化教案教學。學生將以「行動」實踐消弭不平等的文化歧視和偏見,一方面可深化學生的轉化能力,另一面方也文化同理的視角倡議多元觀點和多元價值。

(三) 行動科學的社會實踐

在第二年的計畫中,更強調社會場域的實踐,無論是正義實踐或多文化淬煉課程模組,修課的同學皆能夠透過接觸、調查,發掘場域的問題,並發展解方和行動方案。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希望參與同學不僅將場域作為一個上課、實作的空間,而是能以同理心與場域的利害關係人能有更緊密的連結,讓同學的想法與敘事產出,不僅只是課程的作業,而是能夠帶給場域和實際生活的人們更多的回饋。透過課程的延伸,知識成果的累積,實踐場域與計畫團隊的關係不只是單向、單一的,而是多元互動並保持對話。第二年的兩個課程模組,從田野調查到論述再造,更成為無形的文化對話場域,文化與知識在此處匯集並整合,進而在文化相遇之處,開展社會正義的實踐。因此,師生在社會正義與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奠基於一種真心誠懇(Authenticity),透過多元課程的各種創研、共創、詮釋、協作、實驗與專案進行,從講授、調查、實習到工作坊,各個場域的知識體系被以各種學習經驗保留下來,並透過在地社群的發聲與參與,共同建立的是一種專屬此一社會時空的「有機體系」(organic system);這種在場域中的「實踐知識」,也是一種行動科學的展現,是一種從他者到自我的循環對話,反身性就在其中形成。

為達到此目標,本計畫將接觸與建立穩定的校外協作資源群,包含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甚至是公私立的研教組織、博物館、圖書館,或是地方與中央公立單位等。期望先透過相互溝通與理解,同步發展對東南亞的關注與認識,並在同學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相互的支援與回饋。無論是課程實習,或是協作創研,透過課程的進行而能夠結合社會資源與學術人才,透過實習的培育而使得從產業到人才都能對於東南亞有更為全面的理解,也讓東南亞議題不斷在臺灣社會中獲得更多即時且多元的對話反饋,進一步能激發各種實踐的社會可能性。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的課程成果,將於本校所經營的SEAT|南方時驗室(東協廣場溝通互動平台)進行各類型展演,南方時驗室自2016年12月成立以來,持續舉辦各類型東南亞文化活動,期望透過文化倡議拉近台灣民眾對於東協廣場與東南亞移工的距離。2017年本校所承接的教育部HFCC「搖滾畢拉密計畫」,也於12月份將各課程的成果集結,舉辦「異鄉人」特展;2020年初,本計畫第一學期的成果也以策展的方式呈現,展現具體的批判敘事力成果(同附件一)。因此本校在文化策展、活動籌辦已有著豐富的經驗。

同樣的,第二年計畫也和第一年一樣,將於每一學期末舉辦小型成果展,讓各項課程的作品都能充分曝光。再者,配合SEAT|南方時驗室週末假日所舉辦的東南亞文化活動,計畫中也將邀請每門課的修課同學透過演講、工作坊等方式,分享他們的修課與場域實踐的心得。讓課程的精華得以轉化為其它形式的社會傳播,也能符合本計畫多元敘事的主旨。

另外,本計畫部份課程以高年級為主,主要為強化「社會正義實踐」或「多元文化淬煉」在本科的專業結合;而碩博士班的課程訓練則著重於「深化」與「轉化」,透過「融入議題」與「跨領域專業」達到學習目的;以「社會正義諮商」一課為例,該課程開設於碩博,選修該課程的學生,需要突破諮商心理學以「個人內在」為主的傳統思維,進入「社會結構觀點」的社會心理行為學,碩博士學生需要更多「社會正義與不正義」的理論理解與批判(跨社會學與心理學),學習創新諮商方法學(從個別心理治療轉向社會行動治療),故該課程的碩博士生,除了需要大量閱讀思辨文獻外,也需要具體跨出領域,以台灣的東南亞族群為對象,轉化本科專業的典範。本計畫中的AO站設計至少讓每門課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數是跨系或跨領域學習,應可以達到「跨系選修」的目的;唯本計畫團隊認為,跨系選修固然可以讓學生跨領域學習,但「各科專業可以跨領域」更能深化該系學生進行跨領域學習,並透過跨領域「深化」和「轉化」其專業。

當然,本計畫也期望在參與教師透過教師研習與創新教學工作坊的參與後,能夠發展關於社會正義實踐與多元文化淬煉的教案,讓此一教學模式能讓更多跨領域教師能夠使用,並融入專業領域的實踐,進而產生更大的效益。以下為各項估計指標:

課程開設 20門課(每學期10門)

修課人數 400人(預估每門課20人)

課程成果影片 4支(每個課程模組每學期1支)

AO站成果影片 2支(每學期1支)

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2篇(每學期一篇)

教案產出 4個(每學期2個教案)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畫在三年的運作與執行的過程中,將依學生需求、場域現況與社會議題不斷修正課程模組與教學模式,以期讓這套教學模組能更為完善與精進,也能成為未來發展相關課程的奠基。在第二年計畫中,我們延續第一年計畫的精神和方向,持續深化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的行動敘事,將焦點放在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教案的敘事與實踐,以解構長期以來隱藏在結構後面的各種族群/文化/性別/階級的壓迫與歧視,這個創新課程的師生將以「行動」來「敘事」消弭不平等,倡議與實踐正義與和平。

在第一年的計畫中,團隊以東南亞系為一個核心位置出發,以五大議題催化學生的批判分析能力,並以Paulo Freire的problem-posing提問式對話中發展「批判意識」、「識讀能力(critical reading)」,進行具解構力的批判敘事。本團隊在第二年計畫依然強調大學的教育理想目標:建立具連結「全球南方」受壓迫意識,建置具革命性、理想性的實踐知識與教育方法。本計畫有別於過去東南亞研究被帝國與強權客體化為區域研究,我們積極地與Freire的教育理念相結合--「教育必須與解放苦鬥煎熬相連結,並對抗剝削,這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教育」。我們從「邊陲」的東南亞出發,催生多元視角和反身性,讓我們的教育獲得批判性和主體性,以抗衡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結構性壓迫與不公不義,這就是為何本計畫第二年以「行動敘事」做為深化批判敘事力的重要關鍵。這也是團隊將第二年計畫的課程規劃設計,以接力賽的方式從人文學院(東南亞學系)轉至教育學院(諮人系和國比系)的老師主導,標示著暨大東南亞研究與教學已具體的跨出學院學系的藩籬,真正落實在跨領域的影響力,這也是暨大多年深耕東南亞所展現的教育特色。

具體而言,本計畫的永續經營展現在帶動本校師生在永續發展的主題上採取保羅的探戈舞步,舞向「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1)議題和主題的教學深化:例如從第一年的五大課程模組的廣植,進而深化第二年的兩大課程模組的實踐。(2)教師之間的滾動發展與擴大影響力:計畫主導由人院接力至教育學院,並增加新成員加入,例如本計畫第二年增加1/2的新成員,逐步將計畫精神推廣,進一步的,第一期計畫教師將受邀參與第二期計畫教師社群,經費許可下,第一期課程續開可以參與AO站活動,同時第一期計畫之教師受邀參與第二期AO站規劃,以展現保羅跨領域社群的經營與影響力。(3)教學法的研創:從第一年的課程模組,將一些具啟發性的課程發展第二年的AO站教學活動,第二年更進一步開發教案實踐與場域教學。(4)發展「社會正義教育虛擬學院」:若本計畫結束後,計畫團隊將考慮發展「社會正義教育虛擬學院」,將整個保羅計畫繼續以線上教學方式經營。AO站之設計與推動,於本校仍是創新之舉,過去本校課程設計皆制式化以18週為設計(AO站設計則改為課程12週,AO站6週),單一課程學生也不易跨領域跨學院學習(AO站則是跨方法與跨場域多元學習),AO站的輔助設計,也帶動本校未來創新課程的方向,以跨領域和議題導向課程設計提供一個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