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性別、健康與科技跨領域合作社會實踐計畫


計畫學校:崑山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性別、健康與科技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健全生活品質、性別平權

計畫網站: http://108genderclassgroup.com/narrative/public/index

場域

永康復興老兵文化園區

計畫摘要

本計畫乃從跨院系合流的發想,基於「跨領域合作,利他關懷行動」的思考脈絡下,擬以學生為體,敘事力為用,並以「核心議題-性別、健康與科技」、「創新跨域教學」、「場域實踐」為鏈結,結合本校創意媒設計學院、工程學院、民生應用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師資組成跨領域教學團隊,在相互創新價值迴路過程中,期以透過開創性議題,以創造跨世代及跨領域合作的影響力。

本計畫是以學生為本位,敘事力為載體,利他為核心價值,「性別、健康與科技」為核心議題,以問題意識出發的課程設計,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課程架構,結合本校創意媒體設計學院、工程學院、民生應用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師資組成跨領域教學團隊在,讓學生學習跨領域對話與議題統整,以培育T型世紀人才。

本核心議題架構即以性別主流化連結性別、健康及科技領域,企圖從多元領域的對話,嘗試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社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找回其間關聯的鏈結。同時在性別、健康議題的對話論辯中導入科學新思維, 使科技教育與人文社會教育相融合。顯而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的 「健康生活品質」、「優質教育」、「性別平權」相對應。

在實踐場域則本著利他精神並以「人」為主體,連結性別、健康、科技之核心議題, 在場域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之利他行為予以表達。 並在場域展示學習成果,冀望能將場域由校內擴散至社區受惠,使得學用合一。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之精神在於組構跨院系議題導向跨領域課程群組,以敍事力為載體,促進學生透過議題導向之學習,能發展跨領域統整能力,以培養解決現實世界問題之能力。然國內學術界對跨領域名稱、定義等之論述仍眾說紛紜,不管是學科間或是多門學科的跨領域課程,各學科並不拘泥於專業觀點,能跨越各學科界限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和方法來處理一個主題,應該是跨領域課程的核心思維。跨領域團隊如何作跨領域的結合以及在共同場域的社會實踐,其課程設計來自於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或情境,決定議題(主題)並確定目標,進而決定學習概念以及學習成果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課程模組創新

1. 性別、健康與科技課程模組教案編修,藉由教學歷程進行滾動式修正,具體反思,這

些教學元件與學生表現任務的相應程度。

2. 性別、健康與科技課程模組昇華成一門課程新創課程「性別議題跨領域課程」,擬採協

同教學模式,分別就法律(法律角度認知與性別相關規範,並批判法之規範所建構的性

別圖像)、健康醫療(從生心理、社會、文化層面分析性別健康醫療議題)、藝術(藝術作

品中的性別角 色/性別意識)、科技(科學/技術的性別形象),進行跨領域協同教學。

首先其構思乃來自於本計畫髓規劃的教師社群歷經『讀冊會』,歷經不同時期讀書會增能活動的啟發,例如第一期成長重點即在於性別、健康與科技等不同領域理念內涵的共識期,導讀文本/影片包括當代策展藝術及實踐:身體、性別、贏日的記憶科技、最酷旅伴、動物方城市、明日的記憶等等。第二期的第一學期(10901)增能重點即在於教學策略應用實務,如問題導向學習、設計思考等策略研習;第二學期(10902)即在於課程設計理論文本的導讀。換言之,本計畫第一期(108-109)即在於核心議題理念的統整相融,強化跨領域教學的理念;第二期則在於為新創課程做舖呈「教什麼?」、「如何教?」、「如何學」的等理論與實務的共構歷程,以為新創課程的開課做準備。再就協同教學而言,新創課程-『性別議題跨領域課程』的師資,原則上先由本課群教師共同組成跨領域協同教學群,亦可延攬本校對性別議題有研究之教師,以協同教學方式,進行跨領域課程活動。跨領域協同教學團隊之運作,採「共課」原則(在第一期就已推動),即包括團隊成員之共同備課、授課、學習評量,及課後專業回饋與其他相關歷程。規劃原則以18週計,內容設計則以本計畫現階段跨域模組共同課綱,予以延伸深化,協同教學採計授課節數則依據主題內容、教師專業以及協同師資人數合理的規劃,預估4位協同師資,每授課節數4-5節。學生則是延用本計畫「共學」機制的經驗,採異質性分組進行共時段共學。

3. 通識與專業跨域合作典範,通識與專業融滲,將打破通識/專業二元對立之藩籬。

(二) 學生學習預期成果

1. 藉由對話教育,使具備成功三原力,學習力、思考力、表達力以應世。。

2. 藉由融入式教學得模組以落實知識的整合與跨領域溝通。

3. 藉由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強化實作力,使能往T型世紀人才的培育邁進。

(三) 跨學科教師社群擴散效益

1. 由自我課群之跨域教師社群的組成,進而依同心圓模式擴散自發性組成教學社群。

2. 應用學習共同體理念邀集具教學或學習熱誠者共同觀摩學習。

3. 其效益可以相互專業培力,精進教學能量。

4. 知識產出,教師針對創新教學模組進行教學實踐研究。

(四) 成果聯展

1. 以議題及實作導向每學期30件以上。

2. 理論、實務並重的跨域學習之具現。

3. 將課程與成果展鏈結產出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成果」。

計畫成果摘要

議題導向課程模-組規劃議題導向課程模組,進而編寫模組教案手冊。

跨學科教師社群-藉由文本及影片的導讀激發教學創新思維,並能由觀課過程提供回饋反思,使能精進創新教學能量。

創新教學策略-創新教學策略的應用採多元且適性為原則,依各課程屬性適性的應用設計思考策略及問題導向學習策略。

推動對話教育-藉由敘事培力推動對話教育,使能精確的陳述問題,對議題能清晰描述與分析,進而能跨域溝通表達。敘事培力能課群各課程交叉共構。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創新、跨領域、場域實踐是高等教育發展之趨勢:在永續經營策略上,由本課群師資擔任種子教師分享創新、跨領域、場域實踐的創新教學經驗,持續推廣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畫之核心精神,讓計畫的利他價值得以永續。

(二)如果沒再有教育部經費的挹注時的永續經營策略:教育學生使之精進本是教師之天職,不因沒有經費而使品質受到太大的影響。就個人經驗可創造資源,例如沒有教學助理就選用班級「小老師」加以訓練仍可以扮演好教學活動的小幫手。或是沒能架設教學網站也可以運用學校網路大學進行數位教學與討論的延伸,而且有經費補助時所架設的網站資源仍可以繼續連結分享。沒有經費請演講者入駐課堂專題演講可利用相互支援的方式,到彼此課堂進行協同教學亦可透過制度的建立獲得教學資源以應用。

(三)跨學科教師社群能將研究能量能延伸與教學研究連結:此教師社群的永續經營策略,要有教學熱誠能自發性的定期集會並擴散為跨校社群,形成正向教學研究團隊。教學研究不斷精進本是教師之天職,如果沒有其他經費的挹注,可由團隊成員以繳會費形式持續運作。

(四)永續的願景能再延伸與教育部推動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作連結,更能產生擴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