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人文x自然x科技的思辨之旅
場域
霧峰、草屯、國姓
計畫摘要
國道6號通車後,從媒體的視角看到了南投觀光的興盛與台14線的沒落,但實地探訪,興盛的南投觀光卻是一日風華,沒落的台14線卻有了悠閒的慢活步調,稀疏的車流量反而帶動鐵馬族的尋幽訪勝。
本計畫持續以「永續城鄉」為主要核心議題,「陸域生態」為次要核心議題,以國道6號的腹地(霧峰、草屯、國姓、中興新村)為實踐場域,進行人文、自然、科技的在地關懷,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培力機制的運作,從共學及創發著手,先至場域探勘踏查,同時辦理與核心議題、多元敘事力、跨領域有關的工作坊,並藉由交流會分享與執行計畫的成果。除此,亦進行創新教材與教法及評量的研發設計,於課程中實踐,依學生回饋與交流會的建議修改,產出論文與教案,公開發表,與校內外老師分享,擴大計畫效益。
此創新教學模組將帶領學生深入場域實際觀察,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並培養其分析、論述議題的能力,從而提出相關觀點或對應論述及對策。
國道6號的通車帶來的究竟是美麗還是哀愁,在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同時,亦希望透過教師社群團隊的培力,將「思辨能力」、「探究問題」與「在地關懷」帶給學生,進行一場人文自然科技的思辨之旅。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延續第一期計畫的成果而來,持續組跨領域教師社群,針對國道6號通車後,觀察其影響經過鄉鎮的盛衰與人文/自然環境的改變,從中發掘問題,並融入現有的課程中,帶領學生深入場域實際觀察,關懷在地,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並培養其分析、論述議題的能力,從而提出相關觀點或對應論述及對策。
1. 永續城鄉&陸域生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1個目標「永續城鄉」與第15個目標「陸域生態」為核心,環繞在國道6號的腹地(本期以霧峰、草屯、國姓、中興新村),觀察因國道6號通車11年來,帶來交通便利,也帶來觀光熱度,對沿途腹地的人文、自然的影響,並融入科技,將之呈現。
2. 教師社群培力機制:組跨領域教師社群,以「共學」、「創發」二面向進行培力。
(1) 共學
A. 場域:每學期安排2次場域的探勘與踏查,並安排在地文史工作者與自然生態專家學者進行導覽與解說。
B. 工作坊:每學期安排議題、敘事力與跨領域的教師培力工作坊各2-3場。
a. 議題工作坊:內容扣緊在「永續城鄉」與「陸域生態」,安排「九九峰的人文生態」、「地震原由、防災與重生」及「國6興建的環境回饋」等議題。
b. 敘事力工作坊:以口語、影像為主,文字與繪畫敘事為輔,並與網路多媒體結合。
c. 跨領域工作坊:安排「人文&自然」、「自然&科技」、「人文&科技」課程,以如何在教材、教法與課程進行融合與展現為主題。
(2) 創發
A. 創新教學:經由共學的場域探勘與踏查及議題、敘事力、跨領域工作坊,設計創新課程模組、編撰教材與教法,及設計教學評量,於109-2學期實施,再依學生所學的成效(採前後測、質性、量化回饋),修改教材與調整課程。
B. 知識產出:將創發的課程模組、教材與評量,產出教學論文與教案,參與區域交流基地舉辦的議題論壇,與專家學者交流,提升教學效能;除此之外,亦將論文/教案發表於相關期刊學報或專書,或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
3. 創新教學
109-2學期開設創新課程,並帶領學生實際進場域。
(1) 觀察問題:課程中安排三大主題:九九峰的人文生態、地底脈動的重生、綠色廊道的生態密碼,並帶學生進入場域,實際走讀,從中深入觀察問題。
(2) 培養論述議題能力:訓練學生將場域中觀察到的問題,分組尋找資料,反覆辨證,並以多元敘事表達能力呈現。
(3) 提出觀點論述對策:以「未來學」概念引導學生在「永續城鄉」與「陸域生態」的基礎下,針對場域所觀察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4. 區域交流基地
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區域交流基地所舉辦的活動,提升教學與研究能量。
(1) 課程觀摩:開放課程供友校觀摩,藉由觀課,深化團隊的學習、釐清教學的盲點、進行反思修正;並帶領團隊至友校觀摩課程,吸取他人的經驗、增添教學教材/教法創新元素。
(2) 議題論壇:109-1學期將共學與創發所產出的知識發表於論壇中,藉專家學者的意見逕行修改創新課程的教材、教法與評量;109-2學期則將教學的成果於論壇中與他校交流,除擴散計畫成果效益外,亦可提升團隊成員在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教學研究能力。
(3) 成果展:參與區域基地辦理之聯合成果展,除了展現團隊教師探勘踏查的成果,亦可觀摩夥伴學校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提升教師知能。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教師增能面向
(1) 凝聚校內跨域教師能量,組織多元背景教師社群,含人文、自然、科技領域,藉由教師社群跨域共學,發揮互補及擴張教師增能效益。
(2) 辦理人文、自然、科技相關教師培力工作坊,形塑核心議題教師共識及提升教師知能。
(3) 探勘與踏查場域(霧峰、草屯、國姓、中興新村),深度了解、發現問題、進而聚焦核心議題。
(4) 研發跨域創新課程,共備創新教材與教法及評量,產出教學相關論文與教案。
2. 學生學習面向
(1) 透過跨域課程的參與,誘發學生認識在地、關懷在地。
(2) 帶領學生進場域觀察,提高場域議題認同度,以在地真實問題思辨,解決方案,訓練批判性思考能力、邏輯組織力、敘事表達力。
(3) 建置平台,透過資訊傳播媒體、科技載體,宣傳核心議題重要性,分享資源給潛在學生,擴張影響力。
3. 城鄉永續面向
(1) 挹注教師、學生、課程等資源,鏈結大學與在地發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 導出鄰近城鄉核心議題,提高教師、學生及在地居民對議題之意識,凝聚良性城鄉永續發展共識及方向。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的目標以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為核心議題,以國道6號的腹地為實踐場域,進行人文、自然、科技的在地關懷。
執行策略為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培力機制的運作,從共學與創發兩方面著手,先至場域探勘踏查,同時辦理與核心議題、多元敘事力與跨領域有關的工作坊與讀書會,並藉由交流會,分享執行計畫心得。除此,亦進行創新教材的研發,於課程中實踐,依學生回饋修改教材,產出論文與教案,公開發表。
本計畫成果已產出相關教案,並於108-2學期於課堂中實際教授,亦帶領修課學生進場域實地觀察,提出問題與可能解決的方案;108-1學期將場域探勘的成果以大型立體書展現,除在台中文學公園展出,獲得無數觀眾的好評外,亦於108-2學期做為課堂上課教具,在學生前往場域探勘前,對場域的想像更為具體,此教具同時獲得本校108學年度實體教具傑出獎(第一名);其次因大型立體書的特殊性,吸引電子與平面媒體爭相報導,且獲場域內6所小學的邀請,進校巡迴展,共計嘉惠超過7,000人次的學童,且同時培養參與解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出版《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專書,與發表教學相關教案、論文與經營社群論文。
本計畫的創新教學模組是可被複製運用,解決更多相似的問題;團隊成員將依此創新教學模組合於109-1學期合開新課程「生態保育與人文之旅」,提供全校各院系學生選修,帶領更多學生至場域進行更深度議題的探討,與提出實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永續經營之規劃
1. 分享教師社群工作坊及場域探勘資源,如工作坊PPT、社群會議紀錄、探勘影像或文字紀錄等於架設之平台,累積核心議題知識能量,達資源共享之目的。
2. 撰寫教案/論文,供未來同質性人文、自然、科學相關之跨域課程教師參考使用,擴大教師教研能量及深化學生在地學習。
3. 結合鄰近大學相關領域師資,逐年增加在地核心議題之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