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大林慢城創課趣」之議題導向敘事力教學社群計畫
場域
大林鎮上林里
計畫摘要
本次計畫「大林慢城創課趣」作為實施方向,所尋訪之設定地點,以大林鎮「上林社區」做
為本次課群議題生發的場域。議題討論部分,仍接續第一期敘事計畫之利他核心_「永續城鄉」
作為標的,探究嘉義縣大林鎮慢城特質外,並將其綠生活經驗作為創課的行動準備。
本計畫社群之場域選擇大林鎮上林社區,並扣緊:「優質教育」議題作為細項標的。本計畫
在第一期通過後,經由團隊舉行多次踏查、採集,發掘上林社區「農業」、「生態」、「居所」等
三大綠活實質面貌,由此進一步開發、共構解決議題之方向,並透過講座、觀摩、交流、基地
台建構等,提出能實質對應、解決問題之 3-4 門群組課程。而第二期計畫指標,透過本次「大
林慢城創課趣」之群組計畫,訂定優質跨域課程,並完成各科實質教學方法與教案規劃,繼而
產出能對應產業鏈之農村課題優質課程,使大學端透過實用課程群組嘉惠學子,提升未來就業
生存能力。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一) 發展跨域 多元 教 師創課社群
本計畫教師 集結文學、通識等人文學科、傳播、生物科技、建築景觀 、資訊管理、旅遊管理 等
專業師資,攜手共創具實驗性與實踐性的先導計畫課程。 在 105 學年 教育部 敘事力 計畫 時期 ,已有五位教師一同參與 了三年計畫時間,而本計畫第一期又多增四位教師,並持續參與開拓第二期課程設計階段 。
這一個社群教師除了平均來自學校各學院外,社群九位教師中又有四位老師目前也在 USR 計畫
擔任分項協同主持人,且由於本計畫有固定時間聚會,因此 常能綜合各個社區面向,將議題帶回群組討論。
(二) 凝聚議題探勘創發教學能量
本計畫團隊教師,原先都分散在各社區場域,或是在不同時間點完成社區實踐。故本次九位團
隊成員能集結一同,具有更高的實踐意義,達成人文與科技的整合。團隊不但有著共同目標與實踐場域外,並透過社群觀摩討論、跨域合作課程設計等內容,達成橫向學習的可能。由於我們的目標是從慢城生活中找回經驗,並設計多元課程。因此,本團隊除了 四位教師先行在 107 年 8 月下旬曾於日本東京群馬縣進行慢城經驗交流,並吸取日本共愛學園「地方創生」經驗外,在108年第一年第一期計畫確定後的暑假,團隊訪視台灣第一個申請通過慢城認證的花蓮秀林鄉,並與當地返鄉創業者對談,吸取慢城經營策略與百鬼節活動企劃等議題。團隊並將這些經驗,與大林慢城經營做一番討論,發現同樣都為慢城,卻因城市性能的差異性形成不同特色論,發現同樣都為慢城,卻因城市性能的差異性形成不同特色,而從這些差異性著手,更能把握日後在課程設計的重點。
(三)研發創新課程生發教學模組
團隊之九位成員分別細分成三組團隊,三位師資同於一組,每組成員都有文學系師資團隊之九位成員分別細分成三組團隊,三位師資同於一組,每組成員都有文學系師資,其因是,其因是希冀能結合希冀能結合人文科教師與各系所專業教師跨域合作人文科教師與各系所專業教師跨域合作後強化整合整合性性敘事功能。
我們第一期已出略將綠農業慢城特色,我們第一期已出略將綠農業慢城特色,以「永續發展」作為主軸,並以「永續發展」作為主軸,並以以「農業」、「生態」、「居所」等三大議題所」等三大議題做分區做分區,提出實踐方法與對應課程。再將上述三大面向集結成「提出實踐方法與對應課程。再將上述三大面向集結成「行動」議題,整體團隊團隊將帶學生將帶學生以人文結合結合科技方式,開發以議題導向的實作方式,以行動方案解決社區問題。這一個總整十二個學分課程部分,詳細設計與開發、檢討等工作將延續在第二期計畫實施內容。
(四)發展創新教學擴散學習效益
第一期計劃我們分為三階段,第一個學期為為第一階的資源普查,第二個學期則重在資源普查,每一次社群社群會議會議,由社群老師分別擔任講座,分享個人曾在社區教學經驗與實踐狀況,並在會後,將完整教學完案例以論文方式公開出版案(目前仍在編制教學教案講義,預計2020年8月出版),分享過程中,透過老師專業了解如何實施教學策略帶領學生,並進一步思索如何將專業擴充,發展為群組課程設計的一環。
(五)研發教學歷程轉為知識論述
上述著作、研究案,團隊在第一期入續完成。另,本課程原先就希望以教學研究,討論與公開「大林綠活」課程系統設計的知識論述,尤其是網頁,以「故事地圖」之科技方式,能更具深度地表現出社區特質,有別於一般社區網頁的簡單介紹,可說是未來社區網頁的設計趨勢。故本次在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上,已開始關注這一部分的製作,預計第二期繼續構思加入更多田調內容。
故,經由上期透過講座、觀摩、交流、基地台建構等,提出能實質對應、解決問題之3-4門群組課程。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擬定的方針,是融合專業培育項目中的敘事能力為核心,在敘事的基礎知識上,對課程進行規畫、調整與融合。 在 105 學年教育部敘事力計畫時期,已有五位教師一同參與 了三年計畫此時計畫時段 已培養共同 默契。但當時教師的課程 仍 以 個人 單一開設為主,並沒有進行課程間的對話,甚至 缺乏 共同設計 的 跨域課程。 因此,在 107 2 開始經營敘事力計畫後,教師群決定 兩件事第一,增加原有教師群, 在計畫第一期多增四位教師,含括 文學、通識、傳播、生物科技、建築景觀、資訊管理、旅遊管理 等專業,跨大敘事面向; 第二,設計跨域課程, 先 由 各自 對話了解 彼此專業,並由小組會議形成 跨域知識 模組 ,完成初步「農業」、「生態」、「自然」等三大課程 規劃 ,並申請 通過學校學程 課程 共創具實驗性與實踐性之 先導計畫課程。 第二期 本群組仍 申請「教師社群」一來想藉由實際開課,再次修正教學模組與課綱 內容 二來也因 109 年初 COVID 19 疫情關係,與他校交流幾乎停滯,教學觀摩與研討會 亦 無法辦理,故在本期希望能順利完成各階段任務。
課群的設計在理論層面進行跨領域融合,開拓社區場域等議題發生之視野;在應用層面則以社
區議題 為對象, 教師與社區志工等一起 參與社區 議題 透過各種敘事應用訓練,通過體用兼攝、學用合一的課程規畫,建構群組課程,以培植未來學生專業能力, 本計畫完成後,預期可獲致以下的效益:
一、 對原有的課程進行跨領域與學用合一的規畫、調整與融合,創建課程體系的深廣,提供學生專業素養與敘事能力的學習需要。
二、 本計畫能收集各種資源,深入社區議題,以社區實務做為課程設計方向,最後達成教學實踐研究之產出,以研討會、平面出版與網頁等,呈現本計畫相關研究成果。
三、 教師藉由跨領域與學用並重的課程設計,得以與專業領域與產業界的教師跨界學習彼此交流激盪,拓展知識領域,促進教學活動的優質化。
四、 課程改革活化,增進學生專業能力的培育:以敘事能力的培養為核心, 基礎(單一專業原學科之基礎知識)→應用(實作跨領域的應用)【課程、學生、教學的效能與成果】因應職場對應
用人才的需求,得以提昇就業競爭力。
五、 走入社區,以社區敘事做為實作的場域,由 理解在地文化,進行敘事書寫,運用創意將社區文化應用生產,開拓文化創意產業,為社區營造注入新血。
六、 師生都在這樣的訓練之下,通過社區敘事方式,為社區服 務,培植志工的精神,進而介入世界,回饋社會。
七、 對慢城活化人文部分,根據課程計畫能給予此一區域在人文建設更多的思考與啟發。並能將經驗以課程實施,反饋其他鄉鎮需求。
計畫成果摘要
本次計畫目標以「大林綠活營造力」之「在地創生」作為實施方向,並選擇與南華大學鄰近
的大林鎮「上林社區」,做為本次課群議題生發的場域。議題部分,仍接續近三年來敘事計畫之利
他核心「永續城鄉」作為標的,探究讓大林綠色城鎮,在農業、生態及居所保有具包容、安全、韌
性及永續性特質,並成為全台慢城認證的指標城市。
本計畫教學社群,集結人文、管理、科技、社會科學、藝術設計學院及通識教育中心等九位教
師,進行跨領域之共學、共融、共創、共構等一系列社群活動。團隊舉行多次踏查、採集,發掘上
林社區「農業」、「生態」、「自然」等三大綠活實質面貌,由此進一步確認議題方向,並透過工坊、
講座、觀摩、交流、參訪等,提出能實質對應、解決問題之「社區敘事學分學程」,此學程設計由 3
門群組課程組成,包括:「永續農業與社區敘事」、「生態旅遊與社區敘事」、「自然書寫與社區敘事」
及 1 門總整課程「社區敘事規劃與實踐」等,共計 12 學分。
本次「大林綠活營造力」教學社群除創發跨域課程外,並完成各科教學方法與教案規劃,撰寫
教學論文及課程教案一書共 290 頁,以作為後續跨課教學用途;這是第一個從台灣的慢城經驗出發,
對應農村課題的創新教案,使大學端透過實用跨領域學分學程與教案學習後,嘉惠學子提升未來就
業生存力。
永續經營之規劃
故,本校經過幾次計畫,以及開課需求,逐漸能從社會現象觀察議題,並能從議題實際需求,
來對應課程設計。但因應環境快速變化,團隊仍以「利他實踐」與「跨領域課程設計」持續努力中,借計畫社群提出跨域課程設計與規劃。而我們以「慢城」作為實踐場域,乃因 南華大學的生員多數來自中、南部地區,多來自於以農業城鎮為主的小偏鄉。我們的課程研發,是讓 南部學生 習得 「慢城」經驗後 能將經驗帶回原生故鄉, 深化培力 種子 。 這個由計劃課成想要 展現出實作精神的群組6課程,對有志於從事農村再造的青年,給予實質課程,對有志於從事農村再造的青年,給予實質幫助,幫助,提供提供協助協助與與改善農村社區之生產、生活及生改善農村社區之生產、生活及生態空間之契機,態空間之契機,亦亦提升農村社區生活機能與活力,提升農村社區生活機能與活力,深化土地與人的連結深化土地與人的連結。
本計畫在課程永續經營方面,包括:1.形成制度或固定之機制。2.深化鞏固現有經過實踐具有良好成效之活動與方法,形成一套良好的自我檢核與改善機制。讓群組課程在計畫結束以後,將群組課程正式向學校申請,以實際開課操作模式,修正部分內容,並永續經營12學分學程課程,在實際操作課程時,得以下述方式繼續經營,達成永續規劃:
一、 定期檢討機制:成立「群組課程標準審查小組」:本小組由計畫主持人為當然委員兼召集人,其餘協同主持人為當然委員。本小組應每個月定期召開會議。
二、 學生焦點團體訪談:群組課程每學期應於期初、期末實施「學生焦點團體訪談」,以此過程式評鑑,形成任課教師自我教學改進之機制,並蒐集學生多元敘事能力前後差異之資料。
三、 繼續辦理教師教學觀摩會:學生焦點團體訪談結束後,群組課程之教師應舉行「教師教學觀摩會」研討學生回饋意見,相關教學策略、課程內容與教學評量之改善。
四、 申請通過「南華大學社區敘事學分學程設置與學分抵免辦法」,於109-2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