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計畫學校:長庚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

主要SDGs對應項目:健全生活品質

次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計畫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27983115168842/?ref=share

場域

A7 合宜宅

計畫摘要

背景:醫療照護領域學生有許多機會必須對目標群體提供衛生教育,以協助其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以往傳統的衛生教育的教學方式,較難以培養學生從目標群體的角度提供符合健康識能的衛生教育,學生欠缺對健康行為改變從評估、計畫、執行與評價完整的健康敘事能力。然而,健康行為改變的重要性不但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健康與福祉,也符合高齡化、慢性病居多的台灣健康照護需求特性。目的:建立一個可以培育學生具備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的教師團隊。方法:本計畫教師專業社群的任務以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為核心議題,從學生學習問題與教學現場的評估、問題確立、擬定學習目標、共同備課、開課、觀課、課程修正到成果發表,為達成此任務,透過組織教師專業社群。社群的經營有兩個軸線:教師增能(專家座談、參訪、場域探查、研習工坊、群內教師互動…)與教師自我實踐,包含自我健康促進的行為改變實踐以及共同備課、開課與觀課的實踐。預期成效:對學生、教師、學校以及社會達到健康促進的成效,特別是跨領域健康敘事力教師群的培育,能以健康行為改變課程或設計為基礎,初期應用在健康照護專業衛生教育,逐漸可以擴大到以人為目標群體的各種專業課程設計。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一、跨領域教師共學社群架構

透過「增能活動」與「自我實踐」讓教師共學社群的能力與思維被改變,加上即時性的自我實踐可以將所學所知落實於現實生活與教學現場,過程中社群教師藉由各項活動可以連結、對話、反思、覺察、觀摩、學習、進化、改變…達到專長跨領域的相互輝映,最後本社群教師能以本次申請的核心議題-健康行為改變議題為基礎,達成日後所負責課程均能以培養學生敘事力為目標的中長程效益(如圖1)。因此,跨領域教師社群對本計畫的對象與應用有兩個層次的意義,第一個層次是為培育學生具有健康行為改變的敘事力所需要的跨領域專業教師、第二層次則指行為改變這一套課程或設計,初期應用在健康照護專業衛生教育,例如:護理、幼兒保育、保健營養、高齡照護等,逐漸可以擴大到以人為目標群體的各種專業,例如:幼兒保育,甚至是妝品系的皮膚清潔與保養。

二、計畫執行要項

(三) 準備期(preparing stage)

本計畫已邀請社群成員並簡要說明本社群成立目的與任務,在前置準備期將以1次活動完成下列工作,以引導社群教師建立社群發展的願景與目標,提供誘因、感受自我成長。包含:相見歡與破冰,讓社群老師可以熟悉彼此的專長領域、教授課程的特性等。對社群期待、願景等形成共識、擬定社群公約、釐清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的範疇。

(四) 實踐期(practicing stage)

「8226」(8個階段、2次評估、2次教師健康自我實踐、6次教師增能)為實踐期的主要工作任務,說明如下:

8個階段:實踐期的以時間軸線區分為作業的8個階段,分別是評估與問題收集、評估與問題確認、學習目標確認、共同備課、課程雛型與開課、入班觀課、課程修正以及成果發表與分享。

2次評估:正確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因此,進行兩次的教學現場的評估診斷與問題釐清,第一次乃社群先對計畫核心議題-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做學生面與教學面的評估與問題釐清,教師分享教學現場的觀察與提出可以提升學生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第二次評估與問題確認前,將進行「自我實踐」與「教師增能」透過這些研習與經驗反思與再次釐清教學現場的問題,以協助團隊可以擬具更具體、呼應實務、可行的教學目標。

2次教師健康自我實踐:本計畫規劃2次教師健康行為自我實踐,藉由教師個人健康行為改變的實作、反思與對話,藉此探勘教師個人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的歷程與學習。

6次的教師增能(教師增能A~F):活動包括:研習會、跨校研習工坊、參訪、場域探查、專家講座、專家輔導與對話、群內教師的互動交流,進而做開課的規劃,入班觀課後依照執行經驗再修正健康促進敘事力的培育架構或課程,並進行最後成果的發表與分享。

將各階段教師社群經營各項操作策略與執行軌跡做說明,請參閱圖2。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從學生、教師、學校、與國人健康等四個層面進行說明:(一)學生面,1.習得用同理心與健康識能理解病人的世界;2.能以醫護教育課程的訓練為基礎,清楚解釋健康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相關性;3.透過設計思考、教與學原理原則、簡報製作與表達,以及場域實作,可以影響目標群體進行健康行為改變。4.習得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二)教師面:1.可以用同理心訓練方法;2.跨領域專家合作經驗;3.敘事力的訓練;4.培育學生具有健康行為改變的敘事力所需要的能力與經驗;5.以健康行為改變課程或設計為基礎,初期應用在健康照護專業衛生教育,逐漸可以擴大到以人為目標群體的各種專業課程設計。(三)學校面:1.專業課程更聚焦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特別是可以影響他人的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2.教師專業社群有助於學校凝聚力;3.增加學校的教研能量。(四)國人健康面,1.因為健康照護專業人員的同理心覺得被理解,也比較願意做改變獲得比較好的健康;2.醫療健康專業人員可以提供適切、可以聽懂、能在現實生活被執行的健康行為改變策略,進而可以執行健康生活方式與提高健康生活品質。

本計畫依照計畫時程的查核點,對計畫進度進行管控,並訂定質量化績效指標包括:知識產出(預計依原課綱修改之2門新創課程 以及2篇教學實踐研究論文),與舉辦一場校內聯合工坊。新創課程群組之永續經營規劃,將先健康行為改變敘事力為第一年計畫主軸,將運用此課程與教師社群執行經驗,第二年擴展至院級或校級計畫,以培育健康敘事力為主軸,納入更多教師參與,重新思考跨領域教師社群對健康照護專業的課程的翻轉與創新。

計畫成果摘要

已辦理3次教師社群活動、一項全校性聯合工坊(設計思考再教學的應用)、成立臉書社團

永續經營之規劃

尚在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