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科技教育實踐課程模組整合發展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科技教育實踐課程模組整合發展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場域

斗六市及雲科大教學實習場域

計畫摘要

計畫所訂定導入之議題為「科技教育實踐課程模組整合發展計畫」。本期計畫進一步配合108課綱,整合科技生活領域、藝術領域、與自然科學領域。面對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與普及於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應用,專業人才的養成,除了以往專業學科技能和學理學習與訓練,更需要具備前瞻科技實際應用於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本團隊透過強化場域調查、以及與場域使用者共學工作坊的規劃,進一步提升學習者對場域條件與問題發現的敏感度。此外,結合學生團隊以及問題解決的設計整合應用方式,本計畫除了在課程中讓來自不同專業學習領域的學生共學協作,亦更強調學生們如何呈現其所學專業,通過讓學習者在場域中實地發表問題解決提案的實際反饋,直接面對真實問題解決的可能性面向和效益,進而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專業學習內容在實踐應用上的因應策略。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教學方式採用引導跨域協作與發展創意的設計思考法,課程進程以「同理心」(Empathize)、「問題定義」(Define)、「創意發想」(Ideate)、「原型實踐」(Prototype)、與「測試修正」(Test)等五大步驟開展,從引導學生組成跨域團隊,到進行解決真實問題的原型實踐。在設計思考方法的各個步驟,透過小組溝通、協作創新、與創意實踐之整合應用教學,進行跨域協作的多元敘事力培育;此外,因應課程開展所需,辦理初階至進階應用之工作坊形式的微型課程,以強化學生原型實踐之敘事力表現,協助學生順利產出設計原型,進行概念原型測試。並強化學習者對所設定之場域脈絡的理解,落實以場域為綜整知識實踐平臺之目的。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預定達成成效主要有下述三項:

(一) 培養學生發掘真實問題之敏感度,促進學生關注周遭真實問題,且親身體驗跨域協作、與實作測試解決方案之經驗,達成落實以場域為綜整知識實踐平臺之目的。

(二) 以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並透過設計思考教學模式之課程規劃,促進學生跨域協作、培育多元敘事力。

(三) 透過計畫執行,促進不同專業領域教師跨域協作,營造並建構教師合作促進教學品質之環境。

二、 計畫執行特色

(一) 質性績效指標及達成值。

1. 發展跨域學習與培育多元敘事力之課程模組。

2. 奠定校院特色學程發展基礎。

3. 建立跨院系教師教學合作典範。

4. 建構跨域教學成果與資源分享網站。

5. 培育具創新創業潛力之未來產業跨域人才。

計畫成果摘要

(一) 質性績效指標及達成值。

1. 發展跨域學習與培育多元敘事力之課程模組。

2. 奠定校院特色學程發展基礎。

3. 建立跨院系教師教學合作典範。

4. 建構跨域教學成果與資源分享網站。

5. 培育具創新創業潛力之未來產業跨域人才。

(二) 量性績效指標及達成值:

1. 促進跨域教學發展

(1) 跨院系教師教學協作會議,1092-1092每學期期初/期中/期末各1場,共9場。

(2) 培育跨域教學經驗助教至少4名。

(3) 跨域學習成果聯展至少2場1092-1092每學期各1場。

(4) 計畫課群每學期至少開放觀課1門。

(5) 每學期至少辦理教師/助教培力工作坊1場。

(6) 每學期至少開辦原型實踐工作坊1場。

2. 多元敘事力展現

(1) 每學期每門課至少進行書面報告製作與口頭發表1次。

(2) 具備解決真實問題之科技創新應用提案原型實踐作品,每學期至少30件。

(3) 計畫課群至少1門課程之學習成果以影片製作形式展現學習成果。

3. 跨域教學成效推廣

(1) 課群計畫成果報告1份。

(2) 課群發展跨域學習教材教案至少3件。

(3) 課群跨域教學相關研究發表至少4篇。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 經由計畫執行促進教師團隊合作默契,以提高教師協作效益,鞏固教師協作意願,使教師協作模式得以持續自主進行。

(二) 以計畫發展之創新課程模組為基礎,發展校院特色課程與學程,持續並擴大計畫成效。

(三) 藉由計畫挹注之人物力資源,協助教師團隊更有效率和系統建構彙集教學資料,作為研究發表與教材開發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