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具身敘事教學研發社群培力計畫
場域
臺北醫學大學及學生實習醫院
計畫摘要
對治高科技發展帶來的醫療照顧服務及教學的去人性化、去脈絡化、無身體化的現象,本計畫旨在研發縱貫式的具身敘事課群,協助學生發展根植於身體的、擴及於情境的、人性化照顧的身體技術,提供具持續性及層級性的學習,以利技術的內化及實踐的遷移。
藉本校「半自主學習」選課機制來實現具身敘事融入課程的目標,計畫將完成「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和「具身敘事啟動課程」二類課群的設計。「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是課群共構的核心,也是教師培力的基礎;教師參與在工作坊設計小組中共創與共學,而後帶著工作坊的共創共學經驗遷移到自己經營的啟動課程,帶動各啟動課程的革新。
具身敘事是一個新興的教學發展方向,為啟動教師根本的轉變,本計畫將協助教師:(1)發展具身認知及具身敘事的相關理論,(2)發展基於理論的教學設計,(3)學習操作基於設計的研究法。將支持教師經歷發展理論與原則、設計、實施、評鑑、再設計不斷循環改進的歷程;並蒐集教學設計介入後教學現場複雜的反應,藉以修正教學設計的細節及發展出教育理論,進而持續改進教學,研發足以培養醫學校學生人性化照顧之身體技術的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教材、自學教案及融入具身敘事元素的啟動課程群組,營造優化的學習環境。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對治高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醫療照顧服務及相關教學的去人性化、去脈絡化、無身體化的現象,本計畫旨在研發縱貫式的身體化學習課群,協助學生發展根植於身體的、擴及於情境的、人性化照顧的身體技術,提供具持續性及層級性的學習,以利技術的內化及實踐的遷移。
為了實現具身敘事融入課程的目標,將藉本校半自主學習的機制來推動。半自主學習的機制是以學生學習為主中心的設計,由學生端立基原本主修的某通識或專業課程,在啟動課程老師的輔導下,另外去選修本校的微型課程(或稱工作坊)習得某些學習工具並帶回啟動課程中去深化啟動課程的學習。亦即在啟動教師的輔導下,協助修習工作坊的學生整合在微型課程所習得的學習工具,以及在啟動課程中所學得的知識或技術,進入到真實的場域中,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課外的主題觀察及學習報告。以上二階段學習,經審核通過,即可以取得啟動課程以外的另外2個學分,外加的2個學分歸為通識領域學分。
本計畫研發的課程有二類,一是「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二是連結工作坊的「身敘事啟動課程」。「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是本計畫課群共構的基礎,提供學生從事具身敘事刻意練習的技法,教導具身敘事學習方法、方法論及長期自我記錄的方法;而「身敘事啟動課程」則是負責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導及相關知識或技能的增強。
本計畫共計開發五個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提供各類具身敘事能力的自我訓練方法:(1)察顏觀色工作坊:靜態觀察力訓練模組、(2)動作分析與身體書寫工作坊:動作觀察力及身體覺察力訓練模組、(3)敘事排演與身體敘事工作坊:動態觀察力、身體覺察力及具身模仿移情力訓練模組、(4)情感與身體探索工作坊:身體覺察力、具身情感覺察力及具身移情力的訓練模組、(5)人性化照顧身體技術培力工作坊:具身情感覺察力、身體化情感界線的動態調節技術、具同理的身體回應技術及舒適的照顧技術訓練模組。連結工作坊的啟動課程,緃貫通識到專業,提供學生具連緒性的學習機會。
為促進學生選修「具身敘事培力工作坊」,本計畫中連結工作坊的「具身敘事啟動課程」亦會融入「具身敘事教學」,其融入方式有三種型態,「完全新創」、「原課程+融入具身敘事元素」、「原課程+融入具身敘事元素+單元新創」,根據具身敘事教學理論及教學原則進行部分課程的調整或全面的更新。依其從基礎到專業實作的緃貫,有以下四類課程:(1)身體學習方法論課程,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探索身體學習方法論及基本能力培訓;(2)身體技術實作課程,提供學生實際身體操作訓練;(3)健康照顧專業課程,提供健康照顧專業知識或技能訓練;(4) 照顧技術實習,情境化的行動學習。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完成本計畫,教師將:
(一)可以理解具身認知及具身敘事的理念
(二)可以與跨域教師合作,展開立具身敘事的理論及教學原則來從事教學設計。
(三)學會操作基於設計的研究。
(四)改變教學行為導向實踐取向的教學。
(五)完成具身敘事課程模組之設計。
(六)擴散本校及他校教師對具身敘事教學的理解
計畫成果摘要
目前尚在執行階段,仍延續前期計畫持續深化以下方向:
(一) 跨域對話,促成具身理論的肯認與聚焦:以跨域對話的方式,促進人文社會與臨床教師教學理念與經驗的交流,促進跨域教師的相互理解。
(二) 理論研究,促成具身敘事教學研發的明朗化:本計畫發展基於理論的課程設計,隨著具身理論的研讀,為計畫成員帶來持續而根本的理念改變。
永續經營之規劃
執行本計畫之成果,將持續申請第三期的教學發展計畫,展開教學實驗及進行教學行動研究,以持續精進發展。若沒有獲補助,將申請本校深耕計畫跨領域學群的補助,或者向教育部申請個人的教學實踐計畫,或科技部醫學教育計畫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