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共榮共好的臺灣新聚落:「悅納異己」觀點下的跨域課程議題共構


計畫學校:亞東技術學院

核心議題:新住民議題與多元文化

主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

次要SDGs對應項目:性別平權、公平、正義與和平

計畫網站: http://gec-project.oit.edu.tw/ge_web/

場域

1.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2.燦爛時光書店、季風帶書店 3.大台北地區東南亞新住民聚落

計畫摘要

本期計畫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消弭不平等」,次要對應的主題為「性別平權」與「和平與正義」,教師社群團隊以「悅納異己」(Hospitality)的論述為出發點,以「共榮共好的臺灣新聚落:『悅納異己』觀點下的跨域課程議題共構」為願景與名稱,強化教師共學社群之經營與連結為主軸,組成具有研發能量的教師團隊,進而以自主創新轉化與發展推動教師增能培力。主要議題聚焦為「新住民議題與多元文化」,並以「議題導向教學」、「敘事力培育」、「跨領域教學社群共學」及「跨領域課程共構」為發展主軸,除規劃定期召開社群會議溝通交流外,並舉辦多場專題演講或培力工作坊以增進教學知能,達成共構課程的跨域敘事力課程模組目標,在實踐場域方面則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合作,借助其長久以來的倡議與研究成果,厚實課程的理論基礎並豐富教學活動內容。教師團隊的課程研發以「新住民與性別平權」與「認識多元文化與接納」為主軸,各課程與東南亞文化的知識連結為起點,透過跨域合作共構課程議題,引導本校學生透過課程活動中相關議題的學習,在未來生涯能兼具反思力、敘事力與社會實踐力等,並對新住民議題能從看見他人的處境中有所理解,從而改變刻板印象,進而學習同理、包容、接納及尊重多元族群與文化。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教師團隊的課程研發以「新住民與性別平權」與「認識多元文化與接納」為主軸,各課程與東南亞文化的知識連結為起點,其社會實踐場域主要為南洋台灣姐妹會,透過教師社群的共學、實踐場域的踏查、研習工坊的學習、體驗活動的參與,乃至跨校經驗的對話與交流,亦積極推動參與計畫辦公室辦理的各項會議、研習與活動,並繳交相關成果與軌跡資料至計畫辦公室之資源共享平台,最終為合作教案的創發、課程共構議題的實踐、共學網站的架設,並聘請專家學者針對各課程教案提供諮議,以將教學模組與創新合作方案應用於課堂教學上,讓課堂中或社會對話中可以從強調「我」的個體,逐漸形成一群更具知識視野廣度與人文關懷高度的「我們」。

由於南洋台灣姐妹會主要工作在倡議與社會議題研究,前期計畫已透過南洋台灣姐妹會謝世軒主任的專題演講:「東南亞婚姻移民的社會行動文化與政治賦權」,了解東南亞新住民在台灣社會中的處境,並透過簡主任的安排,由緬甸籍林麗雲老師帶著老師們到中和南勢角緬甸街實地踏查,林麗雲老師先從近三十年來緬甸政經的變化,講到緬甸遷台華僑的狀況,再帶著我們參訪緬甸街的民間佛寺、飲食文化、日常用品、語言背景等主題,引導教師團隊認識緬甸文化。另外簡主任亦協助安排印尼籍屈秀芳老師導覽台北車站印尼新住民聚落,了解印尼移工在台灣的生活情況。透過與實踐場域的專題研究成果分享,到走訪新住民聚落,都讓我們深刻體認到台灣對東南亞文化的陌生,乃至新住民族群的隔閡,透過一系列實地的接觸,有助於社群教師反思多元文化的意義。此外在上期計畫中,從關注東南亞新住民議題拓展出與大台北地區兩個為推廣東南亞文化重要的據點合作:其一為中和的燦爛時光書店,以弱勢新住民的倡議平權講座推廣活動為主,另一為台北市的季風帶書店,以東南亞文化/文學的推廣為主。透過與這兩家書店的文學講座與踏查合作,有助於教師團隊從文學作品思考如何在課程設計上融入東南亞與新住民視域。

本期計畫將在課程中持續與南洋台灣姐妹會合作,109-1「新住民與性別平權」課群規劃,除邀請謝世軒主任的專題演講,亦將安排南洋台灣姐妹會的老師帶領學生透過桌遊「認識東南亞」,以及觀賞電影:「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帶領討論反思,在場域踏查部分,則安排帶領學生從台北車站印尼新住民聚落認識印尼移工與文化,或將場域踏查從迪化街到季風帶書店,引導學生從在地文化出發,認識東南亞文化,期從課堂活動培育「消弭不平等」的世界公民素養。109-2「認識多元文化與接納」將透過電影:「候鳥來的季節」引導學生反思移民、移工議題,並帶領學生從「準台北人與新移民書寫」反思「悅納異己」;在場域踏查部分,則安排帶領學生從台北車站印尼新住民聚落認識印尼移工與文化,或將場域踏查從迪化街到季風帶書店,引導學生從在地文化出發,認識東南亞文化,期從課堂活動學習理解、包容、尊重與接納多元文化。本計畫並將在期末成果聯展中舉辦書展,帶領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看見多元文化的樣貌。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以培力工作坊及文化體驗活動增進教師團隊對多元文化與新住民議題的知能,打破本位思考框架,凝聚共學向心力與共構課程之目標。

2. 跨領域教師與課程整合,形成新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建置課群合作模式。

3. 結合南洋台灣姐妹會、季風帶書店、燦爛時光書店等,以建置各課程/課群與實踐場域的合作模式。

4. 強化各課程敘事力教學的操作,在課程設計上引導學生以敘事能力展現學習成效。

5. 建置計畫網頁紀錄共學、跨域合作與學生敘事力成長軌跡,並對外分享教學團隊成果。

6. 以策展精神取代傳統成果展思維,引導各課程/課群學生在多元敘事力的成果展現。

7. 以跨域課程議題共構創新教案、教學實踐論文,作為計畫團隊最終產出的研究成果。

計畫成果摘要

1. 反思回饋:舉辦專題講座或培力工作坊後,參與老師填寫回饋單。

2. 教案產出:109-1學期每門課預定完成一個教案設計6篇。

3. 教學實踐論文發表:109-2學期預計每門課程提出一篇教學實踐論文,分享社群課程共構之執行成果6篇。

4. 學習成果展:透過策展呈現學生學習成果,檢視是否達成計畫目標,上下學期各1場。

永續經營之規劃

1. 結合校內資源,如教學促進中心計畫、高教深耕計畫等,以持續推動教學社群共學與課程共構成果,並拓展相關資源共享。

2. 持續與南洋台灣姐妹會、季風帶書店、燦爛時光書店合作,連結社區與校園資源共享與多元族群交流及文化體驗,定期辦理東南亞文化校園推廣活動,以及與課外活動組、服務性社團對新住民弱勢家庭提供志工服務。

3. 持續推動通識與專業創新課程模組、創發跨領域活動教案,以利未來校內跨領域課程合作與革新課程,提升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