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老而彌新--人與建築的對話


計畫學校:南臺科技大學

核心議題:老年人與老建築的對話 在全球化的趨力下,城市發展快速變化,也加速在地資源耗損,更造成在地特色的消逝。觀察近年來有關創意城市(creativecity)的概念從全球化的經濟趨力,轉而關心城市的在地化與獨特性之文化多樣性相關議題。本校因地處全台最古老的城市—台南,很多的「最早」是在台南發生的,如:最早的孔廟、最早的西式醫院、最早的中學、最早的百貨公司…等,但對這些具有歷史意義與城市發展指標的見證,我們未必全然了解,因此我們鎖定以「最早」的建築為對象,盼能在認識歷史、保存古蹟之餘,還能提出符合現代、甚至是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讓「最早」的建築成為「最好」的城市風景。 本社群所關注的老年人議題並非單指老年人所面臨的生存問題,而是希望藉由對老年人家的探訪留意到更幽微的心靈層面與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以文化議題結合生命幅度,無論是「人」還是「建築」都能展現老靈魂新風貌!

主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次要SDGs對應項目:健全生活品質、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my.stust.edu.tw/board.php?courseID=57466&f=activity

場域

府城一帶的老建築 踏查梳理具有「最早」的建築為對象,如上述最早的廟宇、教堂、學校(大學、中學、女子學校)、祠堂、醫院以及兼具年代特色的民宅街屋。

計畫摘要

本計畫社群以「老而彌新—人與建築的對話」為名,由通識中心、商管學院、數位設計三個學院的老師就人文的、商管的、數位設計的不同面向聚焦於「老年人」及「老建築」,由此雙主軸開展議題、深入場域、創發課程。

城市文化,不僅有建物和街道,有了人才有其溫度。要了解一個城市,不僅可從其建物著手,也應連結人的故事,因此我們將以我們所生活的城市─府城為場域,普查「最早」之各類建築、挖掘在地歷史人文故事、發展老建築護照,以了解其前世今生,俾於文化保存與再造;同時探訪相關社區的老年人,記錄地景故事與生命經驗,並在接觸的過程中,發掘其在此城市生活的喜樂與哀愁,進而與之共創老而彌新的價值感。

我們將以靜態的討論分享及動態的踏查探訪雙軌進行,輔以工作坊及專家講座強化團隊知能,本社群成立的目的不僅是教師本身對議題的深化與增能,同時還要面對教學義務與社會責任,因此我們的計畫目標以「議題」為樞紐,轉動場域、教師與教學的齒輪,透過社群的腦力激盪,以不同領域的觀點,彼此激發新思維以展現教與學的新動能。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以一個焦點(老)、兩個對象(老建築、老年人)、三種角度(人文、管理、設計)來連結三個SDGS「城市具安全」「社會具包容」及「各年齡層的福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並且由通識中心、管理學院及設計學院,跨領域組成一個團隊,一起分享、學習、探索。以敘事力為連結線,設計跨領域教學模組,所發展的課程模組將落實於兩組課群,每一個課群同時包含三個學院的老師。首先於計畫架構圖中主要,串連三個學院的師資,在社群裡各透過不同的專長面向討論此「老-老年人與老建築的對話」議題,分享在個別的專業領域中如何將此議題融入於課程中,也從不同的敘事方式「文字/口說」(賞析作品、採錄/創作書寫、口說故事)、「影音/傳播」(記錄老年人暨老屋生命故事影像、創發微電影影片、動畫)、「策略/行銷」(新聞報導、文案設計、網路行銷)提出教案交流,以拓展不同視野。另一方面,將三個院10門課程分成兩個課群,每一個課群各有三個學院的課程,彼此研發課程與課程間的「共學模組」,如「共時上課-易子而教」、「大會師」等。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教師增能:透過團隊的運作。

2. 老師個人得以在深入的議題探討、實境踏查以及跨領域的合作的經驗上充值,並在同儕的互動、互助中彼此學習,常燃教學熱火,發揮教學效能。

3. 開發教學模組:以至少三門課為一課群的設計,發展出老師跑班、同學移動、校內外場域變化、分組、大會師等具有變化的課群模組,以多元的學習方式,讓同學深刻感受到跨領域學習的效益。

4. 撰寫教案:就創新教學模組的框架,撰寫教案,以利日後課程研究與推廣。

5. 發表研究論文:就計畫相關議題或教學實踐成果發表論文。

6. 建置「老而彌新」老建築資料庫。

7. 編纂《聆聽老靈魂心聲音》探訪老年人故事集。

計畫成果摘要

除了每次活動記錄「成果表單」之外,亦於查核時間點,製作質量績效之「檢核表」。如此兼具實際進行內容的呈現,以及量能的掌控,以審視執行的能量與特色。如下列表單

「活動成果表單」:舉凡工作坊、研討會、讀書會、專題演講等活動,皆請於活動後2週內填報本表。並繳交下列佐證資料:如活動海報、簽到表、活動照片(至少6張)、活動手冊、演講完整講稿或PPT等。

永續經營之規劃

1.藉由所建立的line群組,便於即時聯絡與溝通

2.共用雲端資料庫,共享資料及各項計劃資訊與成果,並隨時增添新資料

3.不定期邀約聚會討論教學現況、觀摩彼此的教學模組

4.相互參與老師彼此的相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