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可見與不可見——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之敘事顯影
計畫學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核心議題:以地方為本的永續城鄉思辨
主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次要SDGs對應項目: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陸域生態
計畫網站:
場域
桃米社區、船山社區、宏基養蜂場
計畫摘要
當代的觀光發展模式,其不僅涉及簡單的硬體建設課題,更涉及地方社會的各種生活紋理與知識的轉譯工作。因此,在談論地方觀光課題時,必須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對話,才能夠充足的思考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的路徑與圖像,觀照商業與生態是否必然互斥,又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或者觀光背後能否帶出一道深刻的人文風景,以之思考永續城鄉的急迫議題。在這樣的觀照下,本計畫以中文系架接觀光餐旅系,以之輻射至生態、環境(土木系),連結在地團體(大埔里觀光發展協會等),並以水沙漣人社中心長久耕耘與積累作為基底,並分別以桃米社區、船山社區、宏基養蜂場為實踐場域,以敘事豐厚空間,以人文情感探問品牌行銷,透過多元敘事力使之顯影,使「空間」轉為「地方」,使「不可見」轉為「可見」,也就是以肉身感知地方,讓本來不可見的在地人文風景打造出全新的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一、跨領域教師共學社群架構:
本計畫團隊由中文系曾守仁主任作為召集人,邀請中文系陳正芳副教授、徐秀菁專案助理教授、土木系陳谷汎教授、觀餐系吳淑玲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張力亞助理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劉明浩專案助理教授、通識教育中心李瑞源兼任助理教授參與,並連結大埔里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等,使理論得與實務結合,共同籌組教師專業社群。
二、操作策略、執行軌跡之因果關係、結構關係:
1.專業教師社群每個月聚會兩次,針對1092學年的共授課程、場域行動進行焦點對話。詳細安排如下所述。
2.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安排兩場次的團隊執行經驗分享,邀請其他已執行本計畫項目之團隊,暨大校內「保羅大叔」計畫團隊及校外團隊進行敘事力計畫執行經驗之分享。例如:成功大學、嘉義大學、東華大學等,觀摩學習。
3.針對敘事力的展現方式進行培力:預計邀請房慧真(曾任職報導者,目前為自由作家)、劉紹華(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等,交流敘事如何開展流動,傾聽記錄如何可能,進而能夠達至挖掘議題、反思社會現象,建構出明晰的敘事脈絡,獲取敘事的技巧與專業的寫作能力,進而廓清與豐富了議題的深度。
4.本計畫在1091學期,擬依據不同行動場域,規劃3次的見學活動,其一,協助本團隊教師熟悉桃米社區、愛蘭台地內的組織團隊、場域以及相關議題;其二,與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規劃拜訪埔里幾個重要的產業據點,例如:宏基蜜蜂館、廣興紙寮、木生昆蟲館等,藉以瞭解各產業的發展脈絡與產品、營運內容。
5.建立雲端資料庫:將本校水沙漣辦公室現有相關文史資料分類建檔,並著手規劃故事採集,建立地方耆老、相關從業人員、在地企業領袖等之人才資料庫,並滾動更新。
6.議題深化與專業理論的觀摩共學:由中文系導讀古代行旅書寫與物質文化研究(展現物質的文化脈絡,從知識與情感的連結);觀餐系教師討論觀光、品牌、行銷等理論知識(反思消費行為,以及品牌與故事之間的連結可能),土木系以氣候變遷、生態變化、污染等提出觀察報告(蜂群的消長、紙類的污染以及地理區域的水資源等議題)──使教師能充分理解不同領域的專業,能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能與溝通對話的能力,利於拓廣自己的專業視野,為合作建立對接交集。每一次的培力,將安排成員中具專業教師負責導讀,並且事先指定閱讀論文或文本,並製成電子檔供參與教師事先閱讀,促進有效的對話交流,建構共同的理論系譜。
7.成員教師聚會中將採「世界咖啡館的模式」進行,針對18週的課程主題,先分組討論課程的基本架構、逐週的課程進度,再互換組員擴增發想,測試其可行性與有效性,最後總結一個最有效的課程內容和形式。教材研發部分,一是課堂使用之教科書設計,二是數位教材設計,包括影音教材的錄製、學習測試機制、自我學習電子檔等。後半學年,課程已經上路,教師社群的共聚,強調教案和教材使用的評估,透過檢討、修正達到最好的狀態。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提升教師跨領域進行合作能力,建立共學共創共備的教學研究視野。
2.建立學生多元學習模式,採分組學習、現場踏勘,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術,培養其跨領域之協作能力。
3.強化學生的多元敘事力,並且具體實踐課群利他行為。
4.建立大學與地方的連結,認識地方發展和當地生態、產業的連動關係,進而反思並實踐學科應用與地方需要之公益性整合,深化大學與地方的連結。
5.產出新創課程,展現新型課程形態具體實踐方式。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選擇學校所在地:「埔里」作為動場域,並以「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透過中國語文學系、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通識教育中心等跨領域教師社群的共學共構與創發,探究城鎮觀光發展與地方社會紋理之間的辯證關係;二則探究在地文化資產如何轉化為休閒觀光發展的素材之作法。行動研究過程中,研擬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課程模組研發,以語文作為原創力,進而將課程帶入觀光、文史、社區資源調查、環境生態教育等操作向度,並分別以桃米社區、船山社區、宏基養蜂場為實踐場域,透過多元敘事力使之顯影,使「空間」轉為「地方」,使「不可見」轉為「可見」,「使之得見」與「地方感」,都強調不單是向外的注視,而是捲入各種交織目光之中,帶觀者走向一種更深層的存在可能,也就是以肉身沒入。最終,我們希望能將埔里營造為「生活生態博物館」(Eco-Museum),亦即有別於過往封閉式的實體博物館之傳統觀念和技術性做法;透過召喚、保存、建構、活化地方感,在一個以天空為屋頂的博物館底下,將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放在一個連續互動性的理解脈絡下,透過科際整合、社區參與的方式,一方面爬梳整理當地集體記憶,一方面引領遊客進行一場富有教育意味的生活經驗對話,會是生態博物館中融合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的最好詮釋。
永續經營之規劃
1.進行跨校分享,透過他校教師觀摩,獲得新創或改善調整之能量。
2.出版新創課程之教師手記或影像記錄,以為後續學習、精進的基石與助力。
3.回饋研發成果,以利他之精神,豐厚地方觀光資源,建立產學合作的契機。
4.申請第三期之計畫,延續本計畫之課群精神,納入更多教學伙伴,擴散議題導向之敘事力建構的課程新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