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藝文啟航‧鯤島奇幻冒險之旅


計畫學校:國立臺南大學

核心議題:培養鯤島海洋敘事藝文創作能力 啟動藝文展演永續臺南濱海城鄉互動再生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nutn-ioancd.github.io/Nutn-Ioancd/HTML/HomePage.html

場域

臺南市三股社區 臺南市灣裡社區

計畫摘要

本計畫聚焦於臺南七股的三股社區及黃金海岸旁的灣裡社區為實踐場域,以培養臺南海洋敘事藝文創作人才為願景,設立以 「培養鯤島海洋敘事藝文創作能力」及「啟動藝文展演永續臺南濱海城鄉互動再生」為課程主要議題,並對應SDGS永續城鄉以及優質教育為永續目標,進行計畫具體之規劃,以成立教師社群,建立教師社群培力模式,共同發展出議題導向敘事力的課程模組,從課程設計的內容和目標討論建立共識,再共同發展出教學流程與學習成就的評量方式,建立創新課程模組,落實以能力和素養導向來設計課程的未來大學學習和發展之重點趨勢,同時致力培養海洋文化敘事的藝文創作和展演人才以發展臺南濱海社區的永續和新生。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一整年的課程模組的發展將扣緊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心的發展重點,以及充分發揮臺南大學中長程目標中「教學創新與永續發展」及「人文素養與培養專才」這兩個面向的教育重心,以「培養鯤島海洋敘事文化藝文創作能力」與「永續臺南濱海城鄉互動再生」兩大學習議題,來落實南大「教學創新與永續發展」及「人文素養與培養專才」這兩個目標,亦實踐南大高教深耕計畫中的PERMAI2。如此也才也能夠培養優秀藝文創意人才落實城鄉永續,協助實踐臺南市成為臺灣文化首都的理想,發展鯤島海洋文化敘事多元的藝文創作人才,以及透過這些人才培育和創新藝文的能量展現, 刺激在地人口或觀光人口回流,創作並觀賞藝文展演並行銷臺南濱海文化及產業特色,如此才能促進臺南濱海文化的城鄉交流互動及持續推動臺南濱海文化的永續及地方再生。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成立臺南濱海議題藝文創作教師社群】:發展議題導向敘事力跨領域教學團隊,以「臺南濱海藝文創生敘事力教學社群」為主體,透過共同開發課程的過程,發展可複製的跨領域合作教學模式。以本計畫團隊為核心,建構跨院系、跨校之共學交流平臺,將議題導向敘事力教學發展推廣至其他教師社群,並相互學習成長。

2. 【發展跨領域課程模組】:配合國立臺南大學以「鼓勵研究的教學型大學」為發展目標,藉由本計畫之資源協助,發展跨領域課程模組,以培養學生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創新思辨、專業知能、終身學習等核心素養,深根教學實驗與創新,建立良好學習環境,拓展多元學習管道,以培養道德力、自學力、創造力、溝通力、就業力等五力兼具的人才,並透過教學策略的複製,以本計畫課程模組為基點,將之向外延伸其他跨領域之可能,例如以此模組連結至管理學院、理工學院等。

3. 【建立基地跨校合作】建立以海洋藝文共創之基地,進行跨校工作坊,連結他校與本校教師進行深入學習及交流,共同協助發展「議題導向敘事力跨領域教學」教師社群,以及推廣「議題導向敘事力跨領域教學」策略研發。

4. 【建構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為主之新課程】以「臺南鄉土環境」以及「臺南鄉土文化」之新創課程模組,培養學生具運用口語、文字、影像、戲劇、美術等溝通表達方式,與產業或社區進行溝通,將專業知能及核心素養應用解決產業或社區議題,並思考未來設計成微學分或微學程。

5. 【知識產出】論文發表以及創發課程模組交流。

6. 【議題導向敘事力認證課程研發】研發敘事力認證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此課程,協助授課學生透過議題導向敘事力的認證,有更多競爭力。

計畫成果摘要

1.培養跨領域的教師社群,共同研發出創新的跨領域敘事力課程及模組,持續教師間跨領域多元敘事力的成長交流,以及更多跨領敘事力課程的研發創造。

2.透過創新的跨領域敘事力課程及模組的執行,培養學生面對議題跨領域敘事力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在地文化素材創造多元藝文作品及文創產品的能力。

3.透過大學跨領域敘事力課程的執行與實踐,帶領大學生進入社區做社會實踐且提供社區解決當下迫切問題的多元方法和路徑,同時培力社區及學校能夠運用多元文化行動持續改造社區的人力與人才。

4.建立且加入跨校合作的跨領域敘事力交流的實體與網路平臺,分享跨領域的知識產出與方法建構及交流,也形成跨校學生討論的平臺與熱點。

5.建立跨領域敘事力課程的教材教案與教法的資料庫,以刺激更多的師生投入跨領域敘事力的實驗與實踐教與學的歷程。

永續經營之規劃

1.本計畫將持續與臺南濱海社區合作,帶領大學生進入社區工作,並將於未來往臺南將軍區、北門區擴散延伸,結合整條濱海線,期望未來將濱海藝術季規模擴大,並深耕社區。

2.教師社群將持續經營,並期望藉由頭兩年的基礎,慢慢擴展增加參與的教師數量,提升交流品質。

3.持續跨領域課程創新研發,擴大修課學生人數,持續增加不同的跨領域課程模組。

4.持續與社區的合作,活化社區的文化創新與再生,提升社區民眾與中小學生的藝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