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淡水新篇章─微學與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劃
計畫學校:淡江大學
核心議題:在地關懷,永續發展,社區共融
主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
次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場域
新北市淡水區興仁國民小學及其周邊社區
計畫摘要
如果教育可以從在地開啟,這是本跨領域團隊的夥伴們想要帶著淡江大學的師生,走進這個交融的時代,交融的區域,展現在地關懷,永續發展,社區交融的多元敘事力可能性。
跨領域團隊將以「興仁國小」(淡水新住民+淡水原住民+東南亞移居)為出發,透過社區探訪,從聲音、記憶、影像、口述的採集至心理、生活、社區參與、幸福感的建立等多元角度切入。以新舊交融的在地居民,及社區地域的發展及變遷為核心,呈現為運用聲音與肢體的劇場敘事模式,以展現在地交融的多元面貌。期待在本計劃跨領域、各有專業的教師群的培力計劃之下,能建構出一個以淡水興仁國小周遭老淡水區域為主體、具地方感的敘事計劃。並透過淡江大學微學分課程的特色,帶領淡江大學同學踏入地方的內裡,思索地方與自身與環境的連結。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團隊由本校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哲學與宗教」、「藝術欣賞與創作」及「社會分析」三個學門的教師為主,再輔以有社會工作(社區工作)與心理治療專長的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師共同組成。一群跨領域的老師們,有新舊淡江大學的教師夥伴,想要一起走出大學課堂的另一種可能。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實地走訪老淡水,踏查新淡水,寫出淡水的新篇章。透過教師敘事培力,帶領學生深入觀察新舊社區地貌變遷、探索住民心理適應,透過行動理解真實世界問題,具備適應變遷、生存的多元敘事能力,學生學習分析新淡水人的相關議題,論述議題能力,在實踐之後提出對應論述及對策,為淡水注入年輕世代的觀點。透過淡江大學通識核心教育的跨領域團隊,創造讓淡江學子走進社區,推動與實踐交融機遇的一場實踐歷程。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完成協同教學新創課程一至二門。以及「淡水新篇章:人際關係與溝通」課程創新計畫。
2. 跨領域教學團隊的組成,推動下一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預計透過本課程的規劃,能夠讓本團隊教師於109年底的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中提出與本計畫相關的計畫申請。
3. 參與教師開設三個微學分課程。目前規劃微學分八個場次的工坊。分別是淡水興仁國小地區公共領域討論工作坊—1場,淡水興仁國小地區聲音採集與創作工作坊—2場,淡水興仁國小地區口述歷史劇場工作坊—2場,淡水興仁國小地區身體文化工作坊—2場。
4. 建立大學與週邊社區的合作默契。身為淡水地區最高學府,我們期待自己能夠知識產出,並與社區共榮。
5. 完成「淡水興仁的交會」文集及影音光碟。透過本計畫的發展,計畫團隊成員撰寫成論述,期盼能夠編列文集及跨領域藝術敘事展演劇目。
6. 跨領域藝術展演的敘事腳本劇本漸構與呈現。
7. 選課的學生對於課程的參與與滿意度達80%。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劃自2020年7月計劃通過後開始正式執行,迄今已執行七場校內外的教師工作坊,分別針對計劃主題、教學方法以及社區營造等議題有深入討論。以下則分列出工作坊之執行時間與主題:
1. 2020.09.04 「計畫自我檢核工作坊」計劃案的教師們參與工作坊,對問題意識等議題與其他學校的教授進行討論。
2. 2020.09.08 「教育部跨領域敘事力啟動會議」教師分享工作坊的學習成果,並訂立往後計畫案的行動方針。
3. 2020.09.09「興仁國小及其周邊場域參訪」淡江教師團隊志興仁國小及其周邊場域參訪,了解學校與周邊環境。
4. 2020.09.17「興仁國小校長分享」邀請興仁國小校長—楊順宇校長分享學校近幾年來推動的課程及活動,幫助計畫案的教師們對場域有更深刻的理解。
5. 2020.10.08 「協同教學法概論」邀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李麗君老師就協同教學法進行分享。
6. 2020.10.15 「淡水好生活:永續生活圈營造」邀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黃瑞茂老師與其團隊分享交流其跨域合作的經驗。
7. 2020.10.18 「跨域課程×創意研發教師研習工作坊」計劃案的教師們參與工作坊,就跨領域以及創意研發與其他學校教師討論。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劃團隊已經自108學期即開始進行聚會與討論,社群教師對於此課程新創計畫的討論非常的熱衷投入。參與本社群的教師夥伴,皆擔任過重要的行政職務,對於學校原本的行政與教學體系的嫻熟;以及多位是教學優良教師,在協同與合作的加乘之下,可以展現對的優勢及落實計畫的實踐。
一旦啟動了跨領域的教師協同教學合作的團隊,就會有機會參與共同走下去的歷程。「一個人走得慢、一群人走得遠」或許會是這個社群的持續。計畫主持人,來到這個學校第二年,但是已經和團隊裡的幾位教師一起合作過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以及學校重點研究計畫的執行,期盼能教學與研究面向上彼此更能親近與跨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