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以超高齡偏鄉為基地培力城鄉永續之跨域敘事力社群
場域
地點: 台南市左鎮區公舘社區(偏鄉); 東區大學/東寧社區(城市)
計畫摘要
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同時面對「全球化」的多元挑戰與後現代主義思維風潮,全球瀰漫這反對現代主義傳統的二元論、或是單一的意識型態。因應全球性改變,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計畫建置學院X或是第十學院是成大不分系學生之基地。此基地創造一個跨域教學的場域,實踐以議題為導向之創新教學,培養成大學生為「具有全球競合力」之世界公民,克服未來挑戰。因應學院X或是第十學院之建置,本計畫之目標乃是組成跨領域教師社群,進行教師培力,培養學院X之種子老師:能以創造性思考,創新創產之社會行動,帶領學生面對議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計畫以「永續城鄉」議題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透過解決全球化帶來分配不均,國與國間或區域間之落差等問題,消弭不平等,以提升生活健康品質。本計畫於第二期當中將以老師教學動機結合設計思考創造以議題為導向的跨領域課程模。以議題帶動發想後收斂,發展新課綱。以創造力為核心敘事評量模組,並適用於所開發的創新課程,並對第一期計畫所發展的課程進一步修正,為日後形成城鄉永續之「區域平衡之課群」而準備。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跨四大領域之教師以全球議題進行跨專業共同學習(共學)與城鄉跨界共同實踐(共事)的社群。互動中,進行自我價值之追尋,找出改變的動機。進而共同創造新的關係與價值。
此社群有三大特色: 共學(co-learning), 共事(co-work),共創 (co-development) 。
工作坊共學:
根據Scharmer的理論U模型,共同學習打開我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發現和相互理解。
場域勞務共事:
因集體經驗,提出清晰問題,友善回應,創造共同備課之新概念
協同教學共創新關係:
以開放空間技術為架構,幫助小組成員因關注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而形成新的功能默契,進而發展關係默契。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透過持續加深知識累積與社會滲透,擴展城鄉共創的課程,形成以城鄉交流為主體之課群。
2. 將城鄉夥伴關係納入課程設計,系統性推動翻轉偏鄉或是城市之固化思惟。
3. 發展學生心理素質評量,創造力評量,及敘事力評量。測試並提出觀點,對策,產生系統性之跨領域知識。出版可行性報告。
4. 持續豐富網路多媒體內容,推廣平台
計畫成果摘要
1. 為申請開設下學期之兩門新課程進行六次社群會議,以設計思考為核心進行規畫與課綱設計。
2. 已向醫學系提出新選修課申請。 目前正值醫學系系課程委員會審理階段。並同時向教務處提出服務學習課程認證。
3. 為使下學期實作順利,延續此計畫第一年轉型之三門課程施作。依學生與老師建議,修正場域實作之內容與帶領流程。
4. 團隊參與雲嘉南基地的師培活動,發展敘事力評量。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社群為由下而上(from bottom to up)的自發性社群。Lew S. Vygotsky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說明,教師成長透過鷹架之支持與同儕連結(connection)、彼此互為鷹架,容易產生共同願景(或價值觀與目標)、協同合作(聚焦於學習)、共同探究的意願。透過與社區持續合作,以心流體驗為主體之社會實踐操作,讓老師與學生共面對挑戰與一起成長,使心智於平和與喜悅的狀態,因而樂於參與社群之共學與共創的活動。
根據偏鄉超高齡社區之需求以及聯合國大會於2015年通過永續發展目標下的「5P」 (人類,星球,繁榮,和平,夥伴關係),持續創新課程設計,形成區域平衡之課群,將偏鄉轉型為大學之教育場域,以維持偏鄉之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