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跨領域教師教學社群之敘事與實作:「和平與正義」發展目標下弱勢群體的社會融合


計畫學校:大同大學

核心議題:和平與正義

主要SDGs對應項目:公平、正義與和平

次要SDGs對應項目:健全生活品質、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全球議題與敘事力-371311720179370

場域

1. 臺北市聖多福天主堂 2. 臺北市立大同國小 3. 臺北市大龍老人住宅中心

計畫摘要

本計畫教師團隊基於對跨領域合作與教學的熱誠和認同,因此,在不同學門領域的落差下,稟持共同的理念和價值,透過群策群力,倡議價值、建立共識、實施策略和回饋反思等,以展開和落實跨領域的教師社群之協作。這個計畫不但與學校的跨領域辦學目標高度呼應,並且獲得學校層級的充分支持。整體的理念和思維交融下,促進讓概念落實至教學現象、讓理想發揮擴散效益、讓構思轉化為有效的知識生產之綜合效果,本計畫教師團隊將持續耕耘和努力。

本計畫教師團隊進行「深度敘事力」培育上,係延續學習者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問題的建構,將全球化議題帶入課程中。本計畫教師團隊掌握深度敘事力在當代學習與教學的適用性,因此有相應課程與教學規劃和學生層面的深度敘事力之展現與成效,藉由跨領域、敘事、實作、策展和差異群體連結等途徑,增進對於敘事力的落實與展現。

而具體的做法,首先是本團隊成立的教師社群,透過共學研討對SDGs議題的認識與釐清,深化教學者的教學能量;接續再建立課程中對議題的抉擇和轉譯。本計畫教師團隊以「和平、正義與非營利組織」為核心議題並據以串接至「良好健康與福祉」與「可持續的城市與社區」等次級議題做為跨域課程之連結,以系列和系統的共學會議,深化此三大議題,並延伸彼此場域之連結。最終,能系列性的建立學生在知識架構、價值抉擇、閱讀理解和實作策展之能力,共同為學習者創發一個具備全球觀的學習環境。

新一期計畫延續前期計畫以「和平、正義與非營利組織」為主要議題,並且選定「良好健康與福祉」和「可持續的城市與社區」為次要議題,進行為期一年的教師教學社群之運作與課程創發的焦點。基於重視差異或弱勢群體的社會融合之目標下,以大學校院的教師社群為運作策略,增進教學和學習的成效,將全球化議題帶入課程中實踐,進而厚實學生的全球觀、學習方法論及敘事策展之進展;並且進一步環繞於差異群體、健康生活品質及永續城鄉等核心課題來解決和因應,促進臺灣成為有品質的社會和落實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之價值。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目標:結合團隊中各領域專業,讓跨領域交流更為深入,以強化教師社群培力之目的。計畫教師團隊聚焦於相關議題,深入探討「社會融合」在不同群體的相關議題,以促進教師教學與實踐歷程之接合。

策略與具體作為:本計畫教師團隊的操作策略,包括場域、課程、教師、教學材料和學習者的多方納入和執行:

場域-教師與議題連結課程之場域,不僅在課室內的教學課堂授課,更是帶領學生進入真實場域裡解社會現況;校外場域包含大同大學附近的聖多福天主堂、臺北市立大同國小和大龍老人住宅中心

課程-新階段的計畫將依據1082三門課程開設之推動經驗,進一步朝著優化的目標來進行調整。針對前一期的痛點作出改善,計畫教師團對後續將調整課程為2門,整合教師學術專業和教學能量,針對「全球文化與移民議題」和「全球議題敘事創作」進行統合性的單元規劃、教學實施、議題引導和成果展示。

教師-本研究團隊在前一期的基礎上,於新的階段中將分別從知識論、教學論、具體教學方法等面向來進行老師之間的增能合作與深度對話,並具體落實於整體課程與教學上

教學材料共享-本計畫教師團隊在第二期計畫中將延續第一期的教學材料(例如繪本設計),並發展出更多種類的教材。在「全球化與移民議題」中,教師團隊彼此交換教材,共同設計學習單,以落實共學共備,並且達成期末階段校級的公開策展。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之預期成效主要有五個面向:

1. 深入教師社群對議題的對焦與共學

藉由此計畫的推動歷程和累積,在教師社群的效益上,將可達到:(1)教師對於SDGS具有理論認識也具有實務實踐的能力;(2)教師社群的知識生產,將進一步累積為學術出版和實務議題教學的出版基礎;(3)教師社群聯席辦理課程的教學規劃與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公開展演;(4)深刻的議題凝聚效果將可以作為後續擴散至全球層次跨領域課程的種子教師梯隊。

2. 強化教師社群對議題與本土場域之連結

除了課堂講授外,社群教師未來將會跨班級甚或跨學校,進行互動,以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此外針對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課程將安排參訪相關的機構或企業等外部資源;也會將教學成果展示在公共網路教學平臺,分享給更多的人,期望藉此拓展學習的場域。

3. 推進課程新創與教學教材的創發

由校內跨系及跨校合作的方式優化開設二門課程。透過本計畫教師團隊的共同軌跡與成長歷程,將可以達到課程的效益包括:(1)教師先導的踏查進展後,有效移轉教師的認識與經驗至學生學習至真實場域;再者,透過本計畫的課程研發,可以將學生連結至真實場域,因此,課程實施歷程將可以融會社會真實需要的視野。(2)跨領域課程之間的連結,已經透過教師社群的對話、衝撞、累積和統整而來,確保跨領域知識與實作的落實。例如,設計與高齡者結合、全球化理論與移民經驗的結合、語文創作與繪本美學的結合等。因此,跨領域的課程實施,並非物理性的排列,而是經過深刻的激盪和化學反應所匯聚的知識內涵。(3)學生學習成效的表現,乃是經過多元豐富的教學方法之選定而得,因此,在學生學習成效的掌握上,可因應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場域和對象,而有縝密的判斷和審定。

4. 敘事力的實踐表現

教師社群透過共學、共創、共筆、共備等方式,進行教師教學之研究與材料敘寫,同時擴大經營社群內部及外部對話與互動,完成教師共學知識之產出,此包含理論論述、場域實務、教學教案等行動反思。透過實施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融入課程,成立教師社群成果跨校分享並合作,同時透過社群媒體、網路平臺等介面,進行網路上的知識推廣與傳播,讓教師教學共學成果得以擴散。教師共同創發之成果,以研討會方式發表,分享本教師社群產出之研究成果。

整體計畫的敘事力表現包括:(1)滿足差異群體需求的醫護作品的設計與展示:(2)融合SDGS理念和繪本美學的創作故事與出版物件:(3)釐清與再現差異群體的社會處境與需求的之調查和發表:(4)促進教師和學生對於差異群體社會融合的傳播與轉譯。

5. 增進計畫成果之知識生產和傳播共享

本計畫教師團隊整理教師教學研究資料與歷程,如會議紀錄、課程材料、議題資料、研究雜記等相關內容,共同撰述並對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議題,論述、反思此議題於教學領域如何融合與因應,掌握本土社會實施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課程之經驗,反思整體課程教學成果,將其以書籍或教案方式進行出版,以達傳播本社群計畫成果之能見度。奠基於第一期所收集到的研究成果,本計畫於第二期將積極鼓勵成員撰寫研究論文於會議及期刊上發表。

計畫成果摘要

1. 研習工坊之議題設計與共學

2. 實體和虛擬的社群動態累積

3. 共同的學生成果展現平臺

永續經營之規劃

新創課程群組之永續經營實屬不易,為確保新創課程可以延續下去,本計畫教師團隊於108學年度第二學期所開設之課程探索和修正,將延續至109年進行課程的開設。對此,相關課程開設的永續性方面,本計畫所開設之課程皆經過課程委員的審議後,建立完整的課程資料並取得科目編號,且上傳至學校課程資料庫中,此方面完成完整的審議流程,且得以持續在通識教育中心、設計學院和經營學院中進行開設,可以確保新創課程群組的永續經營。

此外,累積計畫成員持續溝通和擴大傳播效益上,本計畫所建立之Line群組、臉書社群及Instagram皆會持續經營和充實之。再者,本校長期高度專注跨領域學習的推動和落實,具有良好效益,與本計畫的核心價值相互呼應。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而本計畫教師團隊所觸及的社會場域和非營利組織,對於本計畫教師團隊組織學生,前往進行認識、參訪、交流、觀察和創作分享等,皆表示高度肯定且建立了合作共識,對計畫永續經營和發展,取得良好的互利基礎,效益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