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在故事田裡種出農業未來Ⅲ-嘉義在地農村議題敘事力培育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嘉義大學

核心議題:以多元敘事力培育能關懷農村問題之優秀人才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storyfield.ncyu.edu.tw/site/

場域

嘉義山中社區週邊農村及國小

計畫摘要

計畫目標想要培育具備健全食農意識,以及食農專業能力、教育傳播能力、議題反思能力的未來人才。透過前兩期計畫所凝聚而成的跨域教師社群為基礎,到第三期終能完成更多跨域課程,搭配教師入班、共課演講,讓學生們看到不同領域的教師在同一課堂上合作教學,更切實地改變了大學教學風景。此外也將更進一步選定民雄鄉山中社區做為更明確的計劃實踐場域,讓修課學生關注一個真實的台灣農村存在的問題,使所學能夠有實踐的場域。在課程模組方面原有「食農議題科普課程模組」除了多元敘事力融入專業知識之外,也將媒合與社區合作,讓農業知識落實社區的利他服務。第二個課程模組修改為「農村文化推廣課程模組」切合本期想達成反映典型台灣農村的現況,課程將進入山中社區,完成更多紀錄與反思。本期計畫預定完成的具體成果有三,進一步完善建立食農議題思辨能力的前後測機制,研究修正現有的檢測方式,更準確掌握學習具體成效。其次是跨域合作課程的嘗試與修正,前二期醞釀規畫的跨域課程,第三期將落實執行,也會在執行中持續思考改善的措施。第三是與山中社區的合作,希望能夠透過計畫師生的努力,為山中社區留下更多紀錄與論述,或者台灣典型農村問題的可能解方。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目標為透過跨院系合作的創新課程,教育及影響學習者能發揮利他精神、投入關懷及推廣臺灣農業。本計畫課程大致可分為兩種學習者,一為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生,農業相關科系學習者經由大學四年的學習具備農業知識技能培訓,在本計畫中,將協助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習者,更具關懷及利他的視野及培育合適的敘事表達能力,期勉他們日後能將農業知識技能推廣得更深更遠;另一類學習者則為非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生,透過跨域合作課程,希望建立學習者認識真實的農業現場議題,培養思辨及推廣的能力,並且透過自身的專業知能融入於農業現場中,協助相關訊息的教育及推廣。無論是否以農業為專業學習背景的學生,都將透過本計畫以嘉義縣山中社區周邊農村場域真實發生的農業問題,管窺台灣現在的整體農業及農村發展生態,再藉由課程跨域合作,進而整合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提出適合在地社區發展、解決農業困境的見解。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結合兩大課程模組開設之課程規劃,有效以跨領域教學、課程共構等融入。

(二)聚焦議題導向,結合課程教學,並加上落實場域,以共同場域將不同課程授課任務收整,期望能更具體且確實的回應農村問題。

(三)加強教師社群經營及辦理教師研習工坊,並將本期重點著重在課程跨領域共構,藉由跨領域共構過程,翻轉教師的教學方式。

(四)為更具體檢視學生學習成效,實施計畫開設課程前後測,藉由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等資料分析學生學習成效。

(五)藉由辦理TA培力及研習,計畫TA除了增能之外,更讓TA在計畫中藉由觀課、收整計畫成果中,能達到自我實現以成長。

(六)辦理計畫課程聯合果展,透過規劃每學期不同主題,收整課程成果以及教學軌跡紀錄,並運用策展思維,將計畫成果展現給全校師生,讓更多師生藉由觀看成果展提昇對於跨域教學的興趣。

(七)進行計畫網站內容的充實,確實紀錄計畫執行側記以及課程教學軌跡紀錄,以期未來網站內容能作為跨領域教學的資源平台。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執行至今進入第三年,先於108-2孵育期開始,結合5院10系近20位跨院系教師,組織教師社群、開授新創課程、建立故事田網站;第一期以「糧食安全、安全糧食」為共通議題,推廣相關食農教育,並於學期末開展「末日超市」「記憶/技藝 阡陌」教學成果展。

第二期以「青農X嘉義」為主題,聚焦於嘉義等地的青農問題,繼續推行新創課程、部份班級實施前後測,教師社群陸續展開積極合作,教師之間彼此跨域入班,計畫團隊也協助錄製計畫影片及推行敘事力微學分。

第三期計畫在課程、教師社群及場域有更進階的推動;課程方面全面實施前後測評量,並增加管理學院師資,加開行銷課程;場域方面精準將場域聚焦於嘉義山中社區及周邊農村關懷,以當地農產耕種、推銷、農民問題及農村發展觀察台灣的農村現況;教師社群則推動4門共授教學,並由多位教師專文撰寫計畫教學歷程,目前正著手出版專書。

計畫執行至今,本計畫團隊已順利執行完4個學期的議題導向敘事力新創課程;舉辦6次成果展,推動7門微學分課程;並設立一個官方網站及粉絲專頁,以及籌備一本專書等豐碩成果。未來也將持續努力。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計畫團隊成為學校跨域共授之種子教師

團隊教師在教學現場展現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議題導向、跨域教學都是過去不會出現在課程教學之中,因此透過計畫的執行團隊教師也大膽的增加跨領域的課程新創、議題導向的實踐與討論,然這些教學模式在學校目前仍數少數,因此未來期望團隊教師能成為嘉義大學跨域共授之種子教師,將跨域共授的經驗傳承,擴大學校跨領域教學的實踐。

(二)高教深耕計畫行政體系支持

本計畫執行以來,和學校之高教深耕計畫行政體系密切配合,在前期計畫可看到學校在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之時即制定「國立嘉義大學彈性學分課程實施要點」及「國立嘉義大學開設跨領域共授課程實施要點」等符合彈性學分、跨域共授之相關法規,實為本計畫開設共授課程最大的助力。同時,也因為計畫執行,讓學校行政體系也發現尚有可鬆綁之規定得以努力,待這些機制建制完善定能成為學校未來在推動跨領域教學的最佳助力。

(三)課程模組之間互相學習,以「學以致農」、「利他關懷」為最終目標

本計畫在各期執行之時,均以兩個課程模組組成,課程模組之間透過社群會議、教師培力、跨域入班、共課演講以及共同策展等規劃,讓課程模組之間無論教師或學生都能達成互相學習,且因計畫議題導向明確,在教學上承襲前兩期的經驗,第三期計畫目標將培育具備一種意識以及三種能力的人才,一種意識是指健全食農意識,三種能力則是指食農專業能力、教育傳播能力、議題反思能力,期望未來透過計畫課程學習的學生,都能兼具食農專業能力且兼具多元敘事之優秀人才,將「學以致農」、「利他關懷」做為最終目標。

(四)建立數位資源資料庫

本計畫在執行時,即著重課程軌跡紀錄以及學習檔案的收整,更在規劃TA培力增能研習時,加強其軌跡紀錄的能力,鼓勵TA將課程軌跡以活潑多元方式呈現,此外更由計畫行政團隊收整各學期課程教學以及活動紀錄,這些成果紀錄文字以及影片都將收進故事田官方網站,未來成為數位資源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