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多元敘事●走進「偏鄉」
場域
地點:台北市、新北市、台東縣
組織單位:社福機構(長者關懷協會)、偏鄉場域(鎮公所、關山鎮農會)
計畫摘要
本計畫所定義的偏鄉為廣義的偏鄉,就一般認知而言,偏鄉,就是時常被社會大眾所忽略的一個地方,我們將其定義擴大到時常被社會大眾所忽略的群體,因此,在社會上處於相較弱勢的一群人都包含在我們對偏鄉的定義中。因此,第一學期藉由主題「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發現美麗的他(她)」,由「教學媒體實務操作」(師培中心)、「音樂與身心靈管理」(人文社會學科)、「批判識能:議題導向式英文閱讀與寫作(一)」(應用外語系)以及「體育(籃球)上」(體育室)四門課組合而成,帶領大學生實地探訪社福機構(長者關懷協會)等弱勢族群,發現其特質與需求,透過數位敘事力,將其展現出來,體認偏鄉不在遠方,我們身處的城市就有需要幫助的偏鄉,就有需要幫助的一群弱勢團體,實踐所謂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第二學期則藉由主題「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發現美麗的它」,由「資訊素養教育與學習科技」(師培中心)、「音樂與文化」(人文社會學科)、「批判識能:議題導向式英文閱讀與寫作(二)」(應用外語系)及行銷管理(企管系)四門課組合而成,帶領大學生到台東縣關山鎮,探訪地理上的偏鄉,同樣訓練學生透過數位敘事力,將其特色與需求展現出來。
上、下學期課程目標皆為培訓同學的數位敘事力、在地關懷力,以及跨領域溝通力,將人文、語言、數位及管理領域之課程結合,使此跨領域課程之成果得以傳播在地文化和故事。課程將按照「看見觀察→思維反思→行動實踐→數位敘事呈現」之學習軌跡,帶大學生深入在地,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親身體驗,切實地認識偏鄉在地文化之美,最後以展演或影片方式呈現學生多元敘事力的訓練成果。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計畫仍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永續城鄉、消弭不平等為對應核心議題,藉由本計畫「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發現美麗的他(她/它)」為重點推展,並以1.議題導向、2.跨領域、3.敘事力為導向,與在地產官學界密切合作,達成「落實養成未來人才」之終極目標。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跨域教師社群經營
(1)議題導向跨領域教師社群為跨域專業教師合作,凝聚共學、共創能量,發展創新教學之重要聚點,將透過不同專業角度,進行跨領域教學,共同制訂與規畫課群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課程內容、合作機制、演講與活動安排等。藉由跨域教師團隊合作的力量,能加速高教端轉換舊有的教學思維,以未來思考創造能養成未來人才之課程。
(2)教師共學社群持續加入更多不同領域之教師,提升社群更多跨領域的專業思考與意見,持續探討各類議題,跨領域教師群將可充分透過各自專業進行交流,提出疑問、探討、了解與延伸學習。教師透過教學創新,更加瞭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內容,能探討更多未來可能的發展性以及跨領域課程結合的可能性。
2.創新教學課程模組實施
(1)課程的教學活動融入永續發展教育、跨域核心整合能力、合作問題解決及分享是最好的學習等概念,除了講授基礎理論知識之外,學生將透過跨領域的教學方式,學習到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概念,讓學習不僅侷限在自己所選的課堂,開創並豐富學生跨領域的能力。
(2)課程由教師與助教們帶領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必須以小組團隊合作的方式,並結合跨領域學習,整合專業知識與技術,學生需要與團隊成員進行小組討論與問題解決,共同協力合作,提升學習者問題解決的能力、自行創新創作、自主學習等符合專題導向學習的理念,並可由此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僅促進彼此之間的經驗交流,也增進彼此的溝通表達能力,並於期末時完成作品。
(3)偏鄉田野調查了解當地資源
課程將帶領大學生至社福機構及偏鄉進行場域探勘、資料搜集,透過田野調查了解社會關懷所需的資源,翻轉城鄉差距的想像與迷思,並與偏鄉建立連結,體認偏鄉的需求,再透過真實情境化下,進而開展敘事影像。
3.預期之學生學習成效
(1)以利他精神於跨領域下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10消弭不平等及目標11永續城鄉之核心議題,學習者將學習到多元敘事方式、團隊合作、溝通表達、邏輯思辨、創意思考、數位影片製作技術、及以故事內容編排方式,將偏鄉關懷的利他觀念透過故事的方式傳達和教導給社會大眾,培育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
(2)參與本課程的學生透過課堂的訓練,習得數位製作相關概念,瞭解如何編排設計數位教材文案及應用,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拉近與偏鄉學生之間的關係,並透過教學創新下的反思與回饋,及時給予回饋,再進行教學調整,使能豐富未來同樣導入敘事力的教學現場。
4.規劃教師/TA培力工坊
(1)本課程將針對「多元敘事●走進偏鄉」,將邀請田野調查研究領域、數位媒體領域、文化敘事領域及藝術領域之業師共同協助指導。藉由工作坊讓每位教師、業師與同學,看到不同的觀點與結果,共同討論、互相學習,在當中可主動發現及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師生彼此連結、互相影響。
(2)參與本計劃的教師及助教群將透過各種事前的工作坊與訓練,習得數位敘事與影片製作相關概念,瞭解如何編排設計故事,以影音有效表達理念以及如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及時給予回饋,以幫助學習者順利於期末展示實際行動的具體成果。
5.TA社群經營
(1)將持續於每個月舉辦教師與教學助理TA面對面共學社群會議時間,安排讀書會的討論,使社群領域的交流更加密切,並透過讀書會方式互相學習。
(2)為提升教學助理之職能與品質,落實培育教學助理專業技能,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將透過教學助理研習會,讓教學助理之間互相學習經驗共學成長。
6.預期之知識產出
(1)110-1、110-2以跨領域教學而共同於學期末合作舉辦之數位敘事影片成果發表,將提前對外公布展演,邀請全校師生、合作場域民眾一同參觀,並透過參與來賓票選的機制,選出優秀作品,放上學校網頁平台、youtube頻道,作為推廣及示範所用,可帶動全校教師甚至校外,及合作場域民眾、甚至更多人透過學生的實際展演及敘事影片,發現、瞭解並重視在地需求,呼籲大家將資源投注在身邊缺乏的地方,深刻體悟敘事能力將有助消弭不平等、永續偏鄉,並透過擴散效益認識並永續本計畫教學模組—跨領域數位敘事力所能帶來的成效,同時實踐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發現美麗的他(她/它)。
(2)推廣數位教材作品與實作呈現
學期末所舉辦數位教材成果發表與競賽,並透過票選的機制,選出優秀作品,放上資源平台,作為推廣及示範所用,認識並永續本計畫數位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創新計畫所能帶來的成效。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執行創新教學課程模組特色、敘事力培育之成效,展現於每學期期末的成果展,109-1、109-2學期末所舉辦數位敘事影片成果發表,將提前對外公布展演時間,邀請全校師生、合作場域民眾一同參觀,並透過參與來賓票選的機制,選出優秀作品,放上學校網頁平台、youtube頻道,作為推廣及示範所用,期許帶動全校教師甚至校外認識並永續本計畫教學模組—跨領域數位敘事力所能帶來的成效。同時,也期許合作場域民眾、甚至更多人能透過學生的實際展演及敘事影片,發現、瞭解並重視在地需求,實踐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發現美麗的他(她/它)。
永續經營之規劃
1.核心議題深化
持續依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深入探討利他精神之議題,並聚焦於當前國內社會關注之重點領域,以利帶領學生深入觀察、探索理解真實世界問題,從而提出相關觀點或對應論述及對策,跨領域教師群將可充分透過各自專業進行交流,提出疑問、探討、了解與延伸學習,大學生可強化數位敘事、邏輯思辨、溝通表達、問題解決、創新思維、國際視野與移動等多元核心價值。
2.開展創新教學課程模組
(1)持續聚集跨領域專業老師參與議題內涵定義及研發敘事力創新教學課程模組,提供教師共學社群發展與使用,提供學生完善、有趣的教育,提升學習成效。
(2)教師將透過「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進行課程觀摩或議題論壇等交流活動,有效推廣新創課程研發及擴散效益。
3.研習工坊延伸
(1)持續籌辦教師面對面共學社群會議時間,安排創新教學、各類議題工作坊以及讀書會的討論,使社群領域教師的交流更加密切。
(2)就落實創新教學之需求,計畫團隊教師及 TA 將積極參與本部計畫辦公室及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辦理之各項研習。
4.教師串聯共學社群
(1) 教師共學社群將積極與他校連結,持續加入更多不同領域之教師,以串聯教師社群之共學目標,共創更完整的教師共學社群,提供教師跨領域學習,提升社群更多跨領域的專業思考與意見,進而提升教師之素養與專業,達成終身學習的精神。
(2) 發展共學社群平台空間,可自由上傳及下載(1)每次的討論過程、(2)每位社群成員於課堂中使用跨領域或創新教學方案的構思、過程及成果,透過社群教師們的分享、觀摩及討論,讓跨領域課程的設計更加精益求精。
5.知識產出
(1)新創課程教師持續研發敘事力教學之課程,產出相關教案。
(2)鼓勵教師針對課程模組或單一新創課程進行教學實踐研究。
6.軌跡紀錄與成果拓展
(1)針對推動創新教學之機制、跨領域敘事力課程模組、教學實踐研究、教師社群經營等成效收整與軌跡記錄,並透過多媒體及網路平臺公開分享相關研發成果,分享跨域創新教學成效與教學實踐研究成果。
(2)透過議題導向之跨領域敘事之學習成效與學生作品產出,舉辦大型成果展呈現,並藉由媒體報導將此拓展,讓社會大眾透過學生實作成果對偏鄉有更深入的認知與理解。
7.效益擴散
(1)為擴展學生國際視野與交流能力,欲進行跨校合作或國際交流,以擴散創新教學之理念與成果。
(2)建立產學的橋樑,讓學生透過跨領域議題敘事及數位影像實作技能,培養數位科技教育相關產業人才,連結未來職涯,擴展學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