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B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

可見與不可見——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之敘事顯影 Ⅱ


計畫學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核心議題:以地方為本的永續城鄉思辨

主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次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

計畫網站: https://www.docs.ncnu.edu.tw/ncnucllnarrative/

場域

桃米社區、船山社區

計畫摘要

當代的觀光發展模式,其不僅涉及簡單的硬體建設課題,更涉及地方社會的各種生活紋理與知識的轉譯工作。因此,在談論地方觀光課題時,必須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對話,才能夠充足的思考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的路徑與圖像,關照商業與生態是否必然互斥,又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或者觀光背後能否帶出一道深刻的人文風景,以之思考永續城鄉的急迫議題。在這樣的關照下,本計畫以中文系架接觀光餐旅系,以之輻射至生態、社區(社工系、通識中心),連結在地團體(大埔里觀光發展協會等),並以水沙漣人社中心長久耕耘與積累作為基底,並分別以桃米社區、船山社區為實踐場域,以敘事豐厚空間地理,以人文情感探問品牌行銷,透過多元敘事力使之顯影,使「空間」轉為「地方」,使「不可見」轉為「可見」,也就是以肉身感知地方,讓本來不可見的在地人文風景打造出全新的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1. 專業教師社群每個月聚會兩次,針對1102學年的共授課程、場域行動進行焦點對話。總計8次的共備共學時段,前4次規劃團隊計畫教師共同參與,之後的4次則進入課程討論,以小組方式進行,詳細安排如下所述。

2.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安排兩場次的團隊執行經驗分享,邀請其他已執行本計畫項目之團隊,暨大校內「保羅大叔」計畫團隊及校外團隊進行敘事力計畫執行經驗之分享。例如:亞洲大學、台中教育大學、成功大學、嘉義大學、東華大學等,觀摩學習。

3. 議題深化與專業理論的觀摩共學:由中文系作故事講述與書寫、劇本文案的寫作與實務(展現文化脈絡,從知識與情感的連結);觀餐系教師討論觀光、品牌、行銷等理論知識(反思消費行為,以及品牌與故事之間的連結可能),邀請土木系陳谷汎、陳皆儒教授分享桃米、船山水圳、湧泉調查結果,深化經濟與環境議題的思辨,另規劃通識中心(張力亞教授)針對社區營造提出理念與案例(中興新村)分享;中文系陳正芳教授分享西班牙文學與文化小旅行方案、社工系黃彥宜教授以T.I.E.在教學中的融入、運用以及時代變動裡,青銀兩代的代溝、衝突等議題——使教師能充分理解不同領域的專業,能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能與溝通對話的能力,利於拓廣自己的專業視野,為合作建立對接交集。每一次的培力,將安排成員中具專業教師負責導讀,並且事先指定閱讀論文或文本,並製成電子檔供參與教師事先閱讀,促進有效的對話交流,建構共同的理論系譜。

4. 針對敘事力的展現方式進行培力:預計邀請楊索(曾於中國時報任職記者,目前為自由作家)、劉紹華(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等,交流敘事如何開展流動,傾聽記錄如何可能,進而能夠達至挖掘議題、反思社會現象,建構出明晰的敘事脈絡,獲取敘事的技巧與專業的寫作能力,進而廓清與豐富了議題的深度。另外,也將針對文案撰寫企劃、多媒體影音攝製、書籍編輯企劃(包含印刷、版型)、戲劇表演實務(肢體、道具、舞台),邀請合適講員蒞校進行敘事培力。

5. 本計畫在110-1學期,擬依據不同行動場域,規劃3次的見學活動,其一,協助本團隊教師熟悉桃米社區、愛蘭台地和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內的組織團隊、場域以及相關議題;其二,與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規劃拜訪埔里幾個重要的產業據點,例如:廣興紙寮、船山發展協會、木生昆蟲館、民宿業者等,藉以瞭解各產業的發展脈絡與產品、營運內容。

6. 建立雲端資料庫:將本校水沙漣辦公室現有相關文史資料分類建檔,並著手規劃故事採集,建立地方耆老、相關從業人員、在地企業領袖等之人才資料庫,並滾動更新。

7. 成員教師聚會中將採「世界咖啡館的模式」進行,針對18週的課程主題,先分組討論課程的基本架構、逐週的課程進度,再互換組員擴增發想,測試其可行性與有效性,最後總結一個最有效的課程內容和形式。教材研發部分,一是課堂使用之教科書設計,二是數位教材設計,包括影音教材的錄製、學習測試機制、自我學習電子檔等。後半學年,課程已經上路,教師社群的共聚,強調教案和教材使用的評估,透過檢討、修正達到最好的狀態。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計畫執行之預期成效

1.提升教師跨領域進行合作能力,建立共學共創共備的教學研究視野。

2.建立學生多元學習模式,採分組學習、現場踏勘,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術,培養其跨領域之協作能力。

3.強化學生的多元敘事力,並且具體實踐課群利他行為。

4.建立大學與地方的連結,認識地方發展和當地生態、產業的連動關係,進而反思並實踐學科應用與地方需要之公益性整合,深化大學與地方的連結。

5.產出新創課程,展現新型課程形態具體實踐方式。

6.產出至少3篇論文,以多元敘事力、跨領域知識、協作策略等為主題。

二、績效指標、達成值,及自我檢核機制

1.產出兩門新創課程。

2.辦理3場敘事培力工作坊或講座。

3.進行8次教師焦點對話與課程共備會議。

4.產出新創課程教學手冊。

5.產出學生敘事展演作品及創意行銷文案。

計畫成果摘要

其一:透過第二期計畫之教師專業共學與課程孵育,於109學年第2學期產出兩門新創課程,「品牌管理與新創」由觀餐系吳淑玲老師、中文系徐秀菁老師、通識教育中心張力亞老師共同授課,於本校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修課人數41人;「地方敘事力的建構與應用」由通識教育中心李瑞源老師、中文系陳正芳老師、林鴻瑞老師共同授課,於中國語文學系開設,修課人數13人。兩門課皆獲校方「跨領域創新共授課程」補助,並採分組學習、現場踏勘,展現新型課程形態具體實踐。

其二:本校中文系林鴻瑞老師大一國文課與通識教育中心李瑞源老師合作,進入船山(愛蘭台地)探索在地文化,結合水沙連人社中心團隊在社區收集的61個故事當作教材,鼓勵學生們集體創作,最終將各組作品集結成一齣戲,於埔基長照中心舉辦成果發表。在一學年的國文課程中,「船山講古」約只有1∕4的比重,其所造成的效應是學校與社區的雙贏,長者在年輕學子的敘事展演中獲得心靈撫慰,記憶不滅,經驗重現;學生則在編採、組織故事裡,從土地與生命智慧裡得到成長,土地有情,擴展視野;換言之,船山已非單純的空間,而是拉出一道人文情感的地方。有著這樣的先期實驗的成功,本計畫團隊一則加以擴大深化,一則則探詢與其他領域的接軌對話,希冀藉著以敘事打造知識經濟,創造埔里的人文新貌。

永續經營之規劃

1.進行跨校分享,透過他校教師觀摩,獲得新創或改善調整之能量。

2.出版新創課程之教師手記或影像記錄,以為後續學習、精進的基石與助力。

3.回饋研發成果,以利他之精神,豐厚地方觀光資源,建立產學合作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