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跨域共創多元敘事·場域實踐共創未來


計畫學校:實踐大學

核心議題:在地關懷 永續發展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健康生活品質、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110crossinterdisciplinary.weebly.com/

場域

新北市瑞芳區、中山區大直里及劍潭里、高雄市旗美九區(含內門區)

計畫摘要

本計畫延續前兩期計畫―「教學創新優質育才幸福共好在地關懷」及「跨域議境多元敘事·深耕在地永續共好」,持續以培育學子具備創意溝通多元想像之素養、綜合敘事及解決問題之能力;運用跨領域合作及場域實踐之策略,透過優質跨領域師資及教學社群,發展出以利他精神為核心、多元敘事為載體之創新課程機制及模組為目標。本計畫將積極推動議題導向跨院系課程整合,並建構教學模組,以翻轉單向式之教學型態;期望未來能使跨領域課程間產生新的對話與連結,從而推廣到本校南北校區所有教學活動。

本計畫名稱為「跨域創新多元敘事·場域實踐共創未來」,核心議題是「在地關懷、永續發展」,與聯合國SDGs的主要對應項目為「優質教育」。本計畫是以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及110-111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為主軸、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培養優異跨領域師資及教學社群;運用跨領域合作、場域實踐、未來思考等策略,提升議題導向之跨領域教學師資,建構以多元敘事為載體、利他精神為核心之創新課程群組,形成兼具教學與研發能量之議題導向敘事力教學團隊。

本計畫每學期將規劃兩個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的創新課程模組、五門以上課程觀摩,每學年將辦理八次以上跨院系的「教師社群」經營活動、組構至少二次研習工坊。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社會快速變遷與多元發展,是一種現代化、資訊化與全球化所衍生出的結果;因而在社會、經濟快速變化下,產生了不同類型之學習型態。大學被視為一種微型的社會場域,其所彰顯的意義,不僅是大學生提前因應多元社會之人才需求,其另一涵義是大學生學習之多元性,將帶出更豐富之教育內涵;換言之,學生跨領域學習會創造出更豐沛的學習資源、學習策略與學習創意。

為因應學生學習的轉變,本計畫「新創課程」考量的面向有: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等三大元素,其中跨領域教學之教師須參與各種教學增能與社群活動,並成為公開觀課之授課者,以供其他教師觀摩、學習、交流與反思。其後更以課程模組之延續與精緻化,為重要的評估機制。本計畫名稱為「跨域創新多元敘事·場域實踐共創未來」,核心議題為「在地關懷、永續發展」,參與的30位老師是以培養學生具備多元想像、綜合敘事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為目標。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 「跨域教師社群」是指一群志同道合教師所組成的學習與成長之社群,教師基於對教育的共同信念、願景或目標,透過協同探究的方式,致力精進本身的專業素養,持續達成教師教育品質的提升與卓越。跨域教師社群經營可激發參與計畫教師投入教學創新之動機及精進教學品質;可促進教師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策略、創意教材與課程;可藉「跨領域共學共創」教師社群之推廣,精進教師教學品質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落實本計畫「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目標等正向積極之效益。

2. 創新教學課程模組的實施,可強化學生專業課程與多元跨領域能力,有效整合學校資源,規劃創新課程模組、專業課程、跨領域微學分課程與營隊課程等模式,提供學生多元豐富且高度彈性的跨領域學習選項。本計畫鼓勵教師開發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創新教學模式,如經濟學(一)、教保環境規劃及設計、管理學、設計思考與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結合導入展演模式。

3. 在計畫執行內容轉化為知識產出時,教師開發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創新教學模式,如財務金融學系、應用外語學系與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結合導入展演模式,將教學成果呈現於本計畫之場域,並提供師生觀摩的機會,發展創新教學模式,精進教學品質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4. 教師/TA培力工坊的實施,教師與TA可一同學習及成長,提升個人的涵養及教學品質。參與培力工坊的活動,教師們可精進教學方式、教材與課程;可藉由工坊找到磁場對的老師,有助於跨領域教學的推動。參加培力工坊,TA可學到許多教學技巧及方法;可藉由研習工坊,與同儕互相學習,自我快速成長。由於TA是未來的人才,本計畫所有工坊都會邀請TA參加,讓他們養成參加演講及工坊的習慣。

5. TA社群經營可培育學用合一與創新實踐的人才,TA參與社群的相關活動,可養成參與社會實踐理念與行動,協助學生體驗社會永續的精神,並將所學活用於實務場域及整合服務經驗,進而理解如何協助場域永續發展。

6. 透過「內在深化、行動實踐、對外發散」三階段,以達到「重視人文教育,厚植文化薰陶與永續涵養;強調跨領域整合,厚植跨領域學習平台;積極拓展校際交流,增進宏觀永續視野;建構專業知能,提升多元敘事思維」之教育目標。積極針對參與本創新課程模組的教師個人、學生與專業增能等三大次系統訂定開創性的整合,預期應可促進其間良好的動態關係,以締造更多教學創新,並確實達成預期之教學效益。

7. 以「大學社會實踐理念與行動」為基礎,「協助社會永續的精神」為核心,結合本計畫參與老師之專業課程,由共同主持人范姜肱院長、協同主持人張宏生學務長、林保源副教務長規劃與帶領,以新北市瑞芳區、台北市大直里與劍潭里、高雄市高雄市旗美九區(含內門區)等地為實踐地區,帶動師生提供各種有關於教育、健康發展、永續城鄉之活動。期望透過本計畫之專業投注,提升場域教育、健康、生活品質、社群關係、經濟自主等面向的永續發展。

8. 教師運用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方式,由個別系所的課程議題操作,拓展至跨系所之交互整合,與現有場域同步生成創作能量,使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之理念與具體作法逐步落實,並持續加強「院聚落」之整合性及系所與學院之間的互動性,形成創新課程模組團隊。

9. 透過多媒體及網路平臺公開分享課程教材教案或成果,提供師生交流討論管道,並協同充實資源共享平臺。

10. 經由校級推動創新教學之機制、跨領域敘事力課程模組、教師社群經營等成效收整與軌跡記錄,並分享相關研發成果於全校老師及夥伴學校。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完成了41門跨域教學,39場次教師社群經營活動(其包含:教師社群會議10場、教師社群場域踏查活動13場、課程研發共學共創活動1場、教師知識對話活動3場、教師培力活動4 場及觀課8場)。另外,還舉辦了1次TA研習及4次工坊活動,這些都遠超過原計畫的規劃。本計畫參與的課程有41門,也是按照原計畫進行。本團隊配合基地活動,於12月24日辦理了期中成果展,於6月24、25日完成

期末成果展等活動。

本計畫的重點效益有:1. 教師與學生共伴快速成長。2. 落實教學創新,並為公開觀課課程。3. 全力推廣跨域學習與跨域共創專業學習社群。4. 培養學生學科知能綜合敘事執行力與實踐力。5. 培養學生發掘與解決問題的邏輯能力。6. 提昇學生關懷社會與利他精神。

本計畫的機制突破成果有:1. 於109學年度大力推行跨域教學。2. 鼓勵教師申辦及參加跨域共創共學教學社群,並給予教師評鑑加分。3. 鼓勵開設跨領域課程(含微課程),媒合業師共授,成立跨領域、跨學院、跨校區三大研究中心(社會實踐與創新發展、智慧設計、商業智慧)。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畫將延續前期計畫,對計畫團隊教師、學生、專業增能與社群等四大次系統釐定前瞻性的規劃,期盼可促進其間良好的動態關係,締造更多創新教學,達到預期教學理念與目標。本計畫將構建「教師多元增能活動」,辦理多元化教師研習工作坊、觀課、增能講座與研討會,亦結合相關院系辦理新創課程發展活動,相關主題涵括「跨領域創新教學實踐工作坊」、「以未來思考開展議題探勘工作坊」及「場域實踐SDGs研習工作坊」等等。為了落實本計畫之目標,計畫成員須參與各種教學增能與社群活動,並成為公開觀課之授課者,供其他教師觀摩、學習、交流與反思,以培育創新課程模組的新核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