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海洋產業跨域與資源永續-創新實踐敘事力培育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核心議題:在地海洋資源永續與產業提升之規劃與實踐

主要SDGs對應項目:海洋生態

次要SDGs對應項目:氣候變遷對策、全球夥伴關係

計畫網站: https://gec.ntou.edu.tw/p/412-1027-10318.php?Lang=zh-tw

場域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計畫摘要

本計畫發展以「里海永續」結合「產業跨域」的創新課程,輔以科技結合傳統漁業,進而思考「全球氣候變遷議題」(SDG 13),並在「全球海洋環境永續議題-Future Ocean」思維下,建構出具「海洋資源永續發展」(SDG 14)的課程模組;輔以跨科際/跨領域/場域實踐,培育具國際視野(SDG 17)之「海洋資源永續思維的創新實踐家」;透過地方特色的課程模組實踐里山(海)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分享台灣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案例,落實海洋資源永續與海洋環境友善行動者培育。另有效利用八斗子場域內里海的漁業,建立海洋資源永續之國際網絡,藉由漁村產業轉型、食品供應鏈管理、跨域結合人工智慧,達成海洋資源永續發展並帶動地方經濟活力。

本計畫課群為「海洋產業跨域與資源永續-創新實踐敘事力」,其透過場域真實問題的理解,運用敘事力教學方法與反思教學融入「聽說讀寫」的思考工具與表達方式,培育學生具正確表達與敘說自我觀點之能力,以達成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敘事力。本計畫學生能力的養成係結合敘事力之教學方法培育學生具解決現實世界之未來問題的能力、創新實踐力、跨界敘事力。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之目標將呼應本校校務發展計畫之目標「109年:積極展現海洋專長及特色,增進本校與區域連結、深耕在地,跨領域學術面之融以國際化視野整合相關智識與技術,落實社會責任實踐。」。同時藉由課程建構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用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之教學歷程融入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教學方法應用敘事力教學法並輔以問題導向學習法、行動學習,期望透過本課群計畫成果建立「利他敘事力與社會責任課程」結合的典範模組。課程中帶入110~104年校務發展計畫規劃納入之永續發展目標SDG 13與SDG 14的內涵,包括「全球氣候變遷」、「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永續」、「海洋生態保育」等社會議題,利用課程引導學生主動發掘與解決八斗子地區因上述社會議題所衍生的相關問題,從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包含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回饋與反思,實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從中獲得敘事力、專業知能以及其他軟實力。學習成果評量模式則採取多元評量,採用實作評量、學習投入、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等方式取代紙本測驗,以減少修課學生因先備知識、所屬科系不同而致使學業表現產生差異,並培育學生具利他精神為核心的敘事力。最後藉由總結課程的成果策展,修課同學合力展演國際視野「海洋資源永續思維的創新實踐家」的具體展現,並引入「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生態保育」的觀念,展現「跨界敘事力」與「創新實踐力」,落實海洋資源永續與海洋環境友善行動者培育,並進一步達成海洋資源永續發展並帶動地方經濟活力。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1.教學過程中盤點出八斗子的歷史、漁業特色與觀光資源,相關成果並彙整成冊成為授課教材。

2.教師透過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法並輔以行動學習建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培育學生具利他精神為核心的敘事力。

3.教師應用多元評量,採用實作評量、學習投入、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等方式取代傳統紙本測驗,減少學生因先備知識、生活經驗、文化或語言差異而致使學業表現兩極化的現象。

4.師生共同進入社會實踐場域,藉由經驗學習協助教師提升課程內容與改善教學品質。

5.透過教師成長社群的誘發以及參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師的經驗分享,鼓勵更多老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行列。

6.藉由社會實踐的過程,培育學生具主動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作能力,並促成學生在地認同、培養學生具利他精神的核心素養。

7.透過淨灘活動、保育活動、減塑講座,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習得海洋環境保護的概念,體會海洋資源永續保護與海洋生態保育得宜,地方相關產業才能永續發展

8. 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執行,利用師生的專業知能、創意及經驗,透過社會實踐促成學生在地認同並解決當地問題。

計畫成果摘要

109年度計畫最大的成果是我們開始由「教師端」改變教學現場的問題。

SDGS圍繞的海洋議題,是我們跨域教師社群進行教材及課程設計的主軸,我們先透過第14項的分項進行聚焦討論,以各位教師的專長進行討論。學生學習效能需要教師一起「把書教好」,因此緊密的扣住SDGS進行課程的規劃,針對SDGS海洋部分透過社群機制撰寫相關教案,同時於課程中實際操作。

經由「光電科技導論」課程藉由「八斗子漁村參訪-光電、農漁業與生態如何共存共榮」之場域踏

查,讓學生透過議題研討,瞭解與學習SDGs之內涵後,實際進入漁村體驗人文並觀察紀錄光電科技在漁村的應用情形,做光電、農漁業與生態如何共存共榮之反思。「民主政治與人權」課程,原本只是基礎民主人權課程,這次聚焦在第三代人權後,授課教師認為「教學目標、策略更清楚的,操作也更順暢了」。「地方創生與智慧科技」課程因應疫情改以同步線上課程實施,我們發現在線上同學更積極主動在課堂上發表意見,同時因為「線上活用數位筆記」與「線上會議白板工具」的實施,同學們更容易的將課堂所吸收的知識很方便地整理在雲端。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我們透過合作機制倡議新公民樣貌的誕生,也讓現代高等教育產生多元的樣貌,這是從下而上改變教育的力量,我們相信這也是改變教育的開始」。

永續經營之規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110-104年度校務發展計畫」已確立將永續發展目標(如永續發展目標4、13、14及17等)議題融入校務發展規畫及推動永續發展校園理念中,基於目前及後續「海大校務發展計畫」所訂定之策略與目標,本計畫之核心議題即以「在地海洋資源永續與產業提升之規劃與實踐」為命題以落實全校性USR目標。再者,本校在海洋科技與海洋生物的研究與教學成果豐碩,計畫團隊教師多位已在地扎根數年,對八斗子地區的海洋生態、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人文等均累積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透過本計畫將教師之研究成果轉換為創新課群的教學產出,以跨科際/跨領域課程/場域實踐建構出創新課群之教學歷程,運用敘事力教學方法與反思教學融入「聽說讀寫」的表達方式,以培養學生具面對未來議題之跨界敘事力與創新實踐力,進而透過課程由師生共同進入實踐場域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