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利他精神永續城鄉議題導向優質教育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計畫學校:國立成功大學

核心議題:永續宜居城市發展

主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次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計畫網站: https://10905020.wixsite.com/storytelling

場域

台南市舊城區、左鎮、台三線

計畫摘要

本計畫目標旨在以創新教學模式結合成大深厚研究及科學轉譯能量持續深耕於議題導向跨院系之敘事力新創課程中。第一年以敘事力、設計思考、場域三大元素之整合,設計對應課程與能力模組,並將此能力集合執行之產出,充分落實於場域實踐改良並思考永續方案,形成場域問題情境的完整敘事力擴散。第二年著重在課程並邀請更多跨域合作課程,將課程以深厚學術為載體,創新學制為工具,教研合一為核心,深化各領域專業課程。第三年則奠基於前二年本計畫執行過程中逐漸發展之設計思考、策略溝通與影像敘事融入專業課程模式,預計導入未來思考之方法論,將原先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之能力,擴大至為了解決某種問題,進而培養出預測未來的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思考能力。本校在執行計畫所具備之執行能量,在於校務發展的目標即是鼓勵與支持問題解決能力和跨域能力的養成,又以成大College X (第十學院)作為促進跨領域教育的基盤,並以執行USR的場域實踐建構議題導向的場域實踐平台、學校研發與教學和社會議題之間的共學共創機制,提供了發展本計畫創新教學的實踐場域與機制,以及課程發展的教師社群的平台。基於這些執行能量,成大必能達成提高SDG 議題導向場域實踐之問題解決的跨領域能力,培養出有能力的知識實踐者面對未來社會。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敘事力計畫經過二年以來的施行,不斷以滾動式修正為基礎,並同時規劃出第三年的作法,強調系統性的推行及培育未來人才,期許能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最大效益。本計畫不管是在跨域教師社群經營機制、教師合作與課程安排、教師/TA培力研習、學習評量機制抑或是場域及課程間的共構合作等,都是本期計畫持續執行的重點與目標,有關本期計畫執行架構圖。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將發展敘事力創新教學的能力指標,特著重在促進創意問題解決的方法能力表現指標,以及具備經驗的理解和表達的敘事力能力表現的指標。且發展評量這兩種能力培養的創新教學,確實促進跨域與跨界合作的能力表現,尤其在實踐場域的問題解決上。本計畫將進一步檢視成大執行的能量,也就是支持跨域教育的College X,以及提供場域的平台是否確實支持跨域跨界合作能力的養成跟表現。最後在整個創新教學的推動跟學校環境的建立,在SDGs議題導向的問題解決上,發展效益指標。其中包括了教師社群的文化與經營,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動,以及社區問題的共學共創平台的機制建立。以下就本計畫之預期成效分項說明之。

(一)跨域教師社群

為使課程之間更容易聚焦,共構出執行方向與目標,進而達到計畫最大效益,並透過每兩周一次的教師社群機制運作,促進教師經驗交流及增進教師專業成長,以期提供學生一個完整的議題導向跨域敘事力課程,也預計更擴大讓校內有興趣的教師了解敘事力計畫、改善教學方法以及參與新18週15+3課程設計,慢慢滲入並改造原本的教學方法中。以此模式期盼更多教師了解敘事力計畫核心與價值,並讓教師藉由課程之間的對話產生更多火花。

(二)教師培力工坊

敘事力計畫的總體目標不僅是通過創新教學增強學生的敘事能力,也是在增進本身的跨域,因此計畫提供教師的培力/研習必須專注於此方面。辦理工作坊的目的是透過提供與教師的創新教學息息相關但尚未掌握的概念或技巧,希望能藉此提升教師在改善學生敘事能力的教學績效以及自我效能。在計畫軌跡中可以看到,從一開始的著重創新教學方法到教學評量的評估,預期新一期計畫能藉由未來思考的方法論幫助教師在課程設計與推動。

(三)TA培力軌跡

TA於課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可輕忽,本計畫針對TA培力的目標有三:一、協助教師跨域教學的操作,二、進入場域的執行與規劃,三、締結課程合作發展可能性。因此,在TA培力過程中,與教師共同參與增能活動,並讓TA在過程中強化自身專業能力外,也藉此更了解教師需求,進而更有效率的協助教師推動課程,學生已有協助教師課程規劃的基礎後,未來能幫助教師規劃與執行課程,並傳承課程經驗給其他TA,以擴散培力課程之效能。在這樣的規劃下,預計持續進行實務經驗分享,讓TA有更深的在地參與感,藉此獲得到更多的實務經驗。

(四)其他知識產出

成大教師能量向來不容小覷,在創新教學教案、教學實踐研究、問卷評量及研究論文上皆有一定的產出。在新一期計畫中持續產出相關論文及教案,也規畫邀請楊佳翰老師的「產業設計實習工作坊」以及陳璽任老師的「考古與設計」課程,以作為新一期的課程重點,並配合總計畫辦公室進行課程評鑑,此外也提出符合計畫課程的學習評量機制及研發規劃。

(五)教師參與敘事力之後續影響

本計畫目標之一為如何讓課程在校內持續開設,並藉由教師的創新教學能量持續擴散效益。敘事力課程「土地與心靈的對話-馬雅各之路」因楊中平老師深耕及研究此場域議題,因此受到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南中會之邀請,於馬雅各醫師逝世100週年紀念-開台西醫世紀傳愛中進行系列講座,講題為跨越時空的腳蹤-府城向東。此一系列紀念活動不僅讓大家了解敘事力計畫的課程,也帶動USR計畫及社區之間的交流。此外,透過教師社群活動,不定期讓校內敘事力計畫教師分享教學經驗,讓與會教師學習不同的教學方法,更誘發校內教師參與學習、認同創新教學甚至是改變教學模式。

計畫成果摘要

108年:

本計畫目標旨在發展議題導向跨院系之敘事力新創課程。而發展的理路在於主張:議題導向的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在於具備敘事力,即是對於議題相關的人間、時間、空間之三間經驗的表達與理解;而透過設計思考之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法,提供議題界定以及解答的創意能力。並且,議題導向經常需要不同領域的視角與取向,才能完整描述與理解經驗以及問對問題與有效解答。敘事力與設計思考兩種能力的養成,將有助於議題導向問題解決的跨域和跨界合作能力的養成。因此,議題導向是場域實際問題解決以及啟動跨域合作的動力,而敘事力與設計思考兩種能力,是實踐該跨域合作核心能力。成功大學在執行本計畫所具有的執行能量,在於校務發展的目標既是鼓勵與支持問題解決能力和跨域能力的養成。在具體上,成大發展X學院,就是促進跨領域教育的基盤,也是支持本計畫永續發展的學校機制。並且,本校執行USR的場域實踐,建構議題導向的場域實踐平台,學校研發與教學和社會議題之間的共學共創機制,提供了發展本計畫創新教學的實踐場域與機制,以及課程發展的教師社群的平台,將能達成提高SDG 議題導向場域實踐之問題解決的跨領域能力。

109年:

成功大學在執行本計畫所具有的執行能量,在於本校校務發展目標在鼓勵、支持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的同時也積極培育學生的 跨域能力。在具體成果上,本校以College X (第十學院)為推動全校跨域教學的平臺,也是支持本計畫永續發展的學校機制。本計畫在 選定之 SDG 議題「永續城鄉」架構下,鎖定臺南舊城區、左鎮區、南科及臺三線(玉井、南化、楠西)為不同資源生活圈之場域範例, 並進行計畫相關課程的模組分類及串連整合。本期計畫一大亮點在於透過本計畫課程模組間的共通性,也就是策略溝通、設計思考與影像 敘事等三大項目,藉由計畫統合跨學院教師之向心力,以「新十八週(15+3)模式」開設跨領域創新課程, 3週課程由College X協助媒 合能力培育型課程,進行Bootcamp,以集中訓練方式針對前述三大能力以密集式授課輔以實作工作坊方式培育學生可清楚表述自身專業的 能力,再回到原課程進行跨域合作。以此模式培育學生跨域溝通能力,並提升跨域合作成功率,且更貼近場域所需,並促進跨域學習之活 絡,回應未來人才培育之需求。本計畫各課程間,均透過教師社群進行交流與連結,再加上新創18週(15+3)的課程前備串聯,聚焦共構執 行方向與目標,進而達到計畫最大效益。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畫之發展及執行,系以College X(第十學院)做為創新與實踐的前導系統,其角色猶如整合平台,也是成功大學持續發展的掌舵手。在新創課程永續經營方面將分為兩階段來進行(詳見圖7)。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建立並證實此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其重點在於集中資源和服務來培養一小批種子老師,並提供其需求的研習機;第二階段的目標是藉由種子老師將此模式推廣至其他老師,間接影響其他學生的敘事能力。在此培養種子老師的計畫中,除了創新教學和方案評估方面的研習機會之外,還必需為他們創造機會,幫助他們推廣創新教學實踐。在實際的推廣方面,活動可由種子老師執行,計畫主持單位適時給予支援,將敘事力計畫的基本理念介紹給其他老師,鼓勵他們參加計畫並實施創新教學。計畫將追蹤種子老師所影響的第二代老師,為他們提供資源,後期若因人數增加至無法繼續以第一期的小型團體面對面的研習模式,就必需使用能接觸更多群眾的研習方式,例如影片培訓、線上資源抑或是觀摩種子老師之教學等模式持續進行。

在新創教學能量的效益擴散方面,藉由雙週教師社群的交流,引起醫學院洪菁霞老師對敘事力計畫的興趣,因此於109第二學期加入敘事力計畫行列;此外,由於第二期由楊中平老師邀請馬薇茜老師共同開設「土地與心靈的對話-馬雅各之路」之課程,後續馬薇茜老師不僅多次表示對敘事力計畫的興趣,也頻繁參加教師社群的交流活動,計畫團隊在多次拜訪老師後,確定將於110年期計畫中邀請馬老師開設課程。成大在第三期計畫中也已加入新創課程,未來將持續推廣新創課程之永續經營。在成效方面,第二期已辦理17場教師社群活動(計畫教師參與達84人、校內非計畫教師達271人次),其中敘事力教師分享4場,主要目地就是藉此延續及擴大影響及橫向合作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