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慢城生態創課實踐」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暨教師社群發展計畫
場域
大林鎮上林社區
計畫摘要
本次計畫以「慢城生態創課實踐」作為實施方向,所尋訪之設定地點,以大林鎮「上林社區」做為本次課群議題生發的場域。議題討論部分,以利他核心「陸域生態」作為標的,針對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諸羅樹蛙發展生態保育、生態旅遊所延伸之議題,將其保育生態經驗與對應問題,繼續作為群組創課時的行動準備。
本計畫社群場域選擇大林鎮上林社區,亦扣緊:「優質教育」議題作為細項標的。本計畫在第一、二期通過後,經由團隊舉行多次踏查、採集,發掘上林社區「農業」、「生態」、「自然」等三大綠活實質面貌,由此進一步開發、共構解決議題之方向,並透過講座、觀摩、交流、基地台建構等,提出能實質對應、解決問題之四 門群組課程,串接為「社區敘事學程」課程,在第二期計畫已實踐兩門學程課程,學生們上課時反應熱烈。 故,第三期計畫除了開設、完成另外兩門學程課程外,將「行動力」、「批判力」作為課程設計基礎,輔以「知識」、「行動(行銷)」、「科技」三方面敘事訓練,設計出六門慢城生態創課實踐課程群組。這些課程所學,不但對應解決產業鏈之農村課題外,亦使大學端透過實用課程訓練學生,以利他實踐精神與跨域敘事訓練,培養未來就業生存能力。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期針對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諸羅樹蛙生態保育」議題,建構另一行動實踐課程。在能力養成上,以「生態」、「旅遊」、「食農」、「科技」等議題方向,串接各種敘事力的培育重點。從上述觀點來看,我們又可以再規劃三階段能力培育,包括:知識建構_行動與行銷_科技整合。
這三者建構在課群組合上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對應社區現象後,所找尋的知識對話與必備之培育能力。於是藉此以上、下學期共六門的群組課程:
由核 心議題引發場域實踐,到後續課程訂立,這當中,團隊教師思考如何藉由上林社區生發對應課程需求,同時,也可作為偏鄉綠色城鎮,針對生態保育開發可運用的一套課程系統。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擬定的方針,是融合專業培育項目中的敘事能力為核心,在敘事的基礎知識上,對課程進行規畫、調整與融合。在 105 學年教育部敘事力計畫時期,已有五位教師一同參與了三年計畫,此時計畫時段已培養共同默契,目前已有 7 位夥伴參與。
課群的設計在理論層面進行跨領域融合,開拓社區場域等議題發生之視野;在應用層面則以社區議題為對象,教師與社區志工等一起參與社區議題,透過各種敘事應用訓練,通過體用兼攝、學用合一的課程規畫,建構群組課程,以培植未來學生專業能力,本計畫完成後,預期可獲致以下的效益:
1、 對原有的課程進行跨領域與學用合一的規畫、調整與融合,創建課程體系的深廣,提供學生專業素養與敘事能力的學習需要。
2、 本計畫能收集各種資源,深入社區議題,以社區實務做為課程設計方向,最後達成教學實踐研究之產出,以研討會、平面出版與網頁等,呈現本計畫相關研究成果。
3、 教師藉由跨領域與學用並重的課程設計,得以與專業領域與產業界的教師跨界學習彼此交流激盪,拓展知識領域,促進教學活動的優質化。
4、 課程改革活化,增進學生專業能力的培育:以敘事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基礎(單一專業原學科之基礎知識)→應用(實作跨領域的應用)【課程、學生、教學的效能與成果】因應職場對應用人才的需求,得以提昇就業競爭力。
5、 走入社區,以社區敘事做為實作的場域,由理解在地文化,進行敘事書寫,運用創意將社區文化應用生產,開拓文化創意產業,為社區營造注入新血。
6、 師生都在這樣的訓練之下,通過社區敘事方式,為社區服務,培植志工的精神,進而介入世界,回饋社會。
7、 對慢城活化人文部分,根據課程計畫能給予此一區域在人文建設更多的思考與啟發。並能將經驗以課程實施,反饋其他鄉鎮需求。
計畫成果摘要
計畫自執行以來,課群設計與新創課程進行跨領域融合,開拓社區場域等議題發生之視野;在應用層面,則以社區議題為對象,教師與社區志工一起參與,共同探究社區議題,透過各種實踐應用訓練,以及體用兼攝、學用合一的課程規畫,建構群組課程,以培植學生未來專業能力,與計畫核心議題觀念,本計畫至目前歷年成果,獲致以下效益:1.以新創課程進行跨領域與學用合一的規畫、調整與融合,創建課程體系的深廣,提供學生專業素養與敘事能力的學習需要;109學年度12學分社區敘事學程,以跨領域專業整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2.本計畫能收集各種資源,深入社區議題,以社區實務做為課程設計方向,最後達成教學實踐研究之產出,以研討會、平面出版與網頁等,呈現本計畫相關研究成果。3.教師藉由跨領域,新創學用並重的課程設計得以與專業領域與產業界的教師跨界學習,並建立教師社群彼此交流激盪,拓展知識領域,促進教學活動的優質化。4.課程改革活化,增進學生專業能力的培育,以敘事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基礎(單一專業原學科之基礎知識)→應用(實作跨領域的應用)【課程、學生、教學的效能與成果】因應職場對應用人才的需求,得以提昇就業競爭力。5.走入社區,以社區做為實踐的場域,由理解在地文化,進行社區資源再利用與社區環境保護,運用創意將社區文化應用生產,開拓文化創意產業,為社區營造注入新血,使社區活絡。6.師生都在這樣的實踐訓練之下,通過深入參與社區的方式,為社區服務,培植志工的精神,進而介入世界,回饋社會7.對慢城活化人文部分,根據課程計畫能給予此一區域在人文建設與環境保護及再利用更多的思考與啟發。並能將經驗以課程實施,反饋其他鄉鎮需求。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畫在課程永續經營方面,包括:1.形成制度或固定之機制。2.深化鞏固現有經過實踐具有良好成效之活動與方法,形成一套良好的自我檢核與改善機制。讓群組課程在計畫結束以後,將群組課程正式向學校申請,以實際開課操作模式,修正部分內容,並永續經營學程課程,在實際操作課程時,得以下述方式繼續經營,達成永續規劃:
1、 定期檢討機制:成立「群組課程標準審查小組」:本小組由計畫主持人為當然委員兼召集
人,其餘協同主持人為當然委員。本小組應每個月定期召開會議。
2、 學生焦點團體訪談:群組課程每學期應於期初、期末實施「學生焦點團體訪談」,以此過程式
評鑑,形成任課教師自我教學改進之機制,並蒐集學生多元敘事能力前後差異之資料。
3、 繼續辦理教師教學觀摩會:學生焦點團體訪談結束後,群組課程之教師應舉行「教師教學觀
摩會」研討學生回饋意見,相關教學策略、課程內容與教學評量之改善。
4、 申請通過「南華大學社區敘事學分學程設置與學分抵免辦法」,於 109-2 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