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呼-搭-啦! @保羅的爵士酒吧:決戰大敘事, 以「東南亞」為方法


計畫學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核心議題: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

主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

次要SDGs對應項目: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

計畫網站: https://paul-0703.mystrikingly.com/

場域

東協廣場

計畫摘要

本計畫延續強調培育「批判」敘事力的三歩曲:批判啟蒙、批判敘事與批判實踐,奠基在「多元文化淬煉」與「社會正義實踐」的課程模組基礎下新增「命名世界x他者倫理」,聚焦關注在他者所處不平等、不正義結構,進而回應他者的教育行動小敘事。在Paulo Freire的批判教育核心理念中,企圖回應本計畫核心議題「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期盼受壓迫者能夠自己命名,重新找回自我的主體性。本期計畫中進一步帶入列維納斯的「他者理論」,在批判敘事、受壓迫者命名自己的世界同時,也具「他者倫裡」的敘事立場,從專注自我,轉為「專注他人」,以及專注那些造成這個世界不公平不正義的條件和原因。持續以「東南亞」為方法為知識立場,打破二元對立的知識體系,站在以「邊緣」作為基進的空間,讓各文化主體與社會階層皆能因為與邊緣他者相遇而展開「自覺」、「反省」與「對話」。第三期的計畫是炬火的傳遞,在延續前兩期的批判啟蒙與批判敘事的接力下,透過「我」與「他者」的連結,持續擴展建立「正義」、「悅納異己」、「責任」的倫理主體。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第三期計畫延續前期「多元文化淬煉」、「社會正義實踐」模組,新增「命名世界x他者倫理」模組。本計畫進入第三年,強化延續與深化既有的課程結構與規劃,在命名世界的碎片小敘事中,擁抱他者倫理,從關注自我轉為關注他者及其所處之不平等、不正義結構,進入回應他者的教育行動敘事。

就連續性的三年計畫之最後一期,本計劃在名稱上改為〈呼-搭-啦! 保羅的爵士酒吧:決戰大敘事,以「東南亞」為方法〉,企圖強化在核心議題「消弭不平等、和平與正義」下,教育行動方案不需再(諷刺地)呼籲「利他」與「社會責任」,重新覺察「教育存在的意義」自身就是利他與社會責任,那是「推動教育這件事」無需滔滔雄辯、必然「內建於教育這件事」的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因此,除了繼續前兩期的目標,結合保羅的「受壓迫者命名世界,不再由壓迫者命名之外」,進一步融整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完結」計畫課程發展,但不是終點,是進入教育系統創新課程的新起點。

第三模組的產生,是在前期實踐過程中學生教師的諸多對話中萌生:在倡議或肯認「差異」、「混雜hybridity」、「小敘事」(對抗主流大敘事)、「以自己的方式命名世界」的同時,應更具有Emmanuel Levinas(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承擔人類社會「責任」的能力--亦即擁抱「『我』與『他者』」的連結,追求的主體是「倫理主體」--有能力肩負責任的主體。

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強調,從專注自我,轉為「專注他人」,以及專注那些造成這個世界不公平不正義的條件和原因。列維納斯「超越『我』」的倫理洞見,強調面向他者的他者倫理,當在與他者「面對面(face faces)」時,我們方從這個會面超越我們對他者先存的認識(亦即,刻板認識、刻板印象、偏見)。列維納斯一生被戰爭和極端暴力所困擾(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 ,強調追求正義,必須超越尼采「以『我』為是」的本體論基底,提出人類必須從「(專注)『我』的夢中醒悟」,透過「我」與「他者」的連結,建立「正義」、「悅納異己」、「責任」的倫理主體。

簡言之,第三期持續前兩期的「以『東南亞』為方法」的多元文化x社會正義實踐,將素樸意識轉為批判意識,命名世界的小敘事批判行動中,注入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注入到多元文化教育行動的敘事(創新課綱與教案)。此外,第三期持續與師資培育中心進行跨域合作,在教育專業課程裡教育方法的多元文化課程進行對話,解構主流教育停留於「第一現代」世界觀,透過批判意識養成,突破「第一現代」的天花板,直面已深切威脅人類生存的「第二現代」全球社會共同現象:混沌、紛雜、不穩定、失控 ;同時積極回應教育部108課綱的核心素養,此計畫更提供一種具批判與反身性的教育多元樣貌。此外,在透過學生教案的設計過程中,強調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落實社會正義、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案內容,亦是本計畫一脈相承的核心理念。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強調教師們跨領域與跨學科的對話,故教師社群的培力極為重要,在三項核心關懷的議題:社會正義實踐、多元文化淬煉與命名世界X他者倫理,組成校內「保羅教師專業社群」,經過各領域學者專家、團隊教師的專題演講與對話以及教師共備課程的研討,透過滾動式修正的教學計畫,正如教育學家杜威「做中學」來實踐跨領域的對話、多元視角的洞察。備課、觀課與議課是教育部108課綱的教師教學精進的三部曲,本期計畫更強化觀課機制,在教師們的知識激盪中,能夠設計出更為多元、豐富的課程來讓幫助學生學習,更能夠擴展本計畫的核心理念。每一個參與本計畫的教師就如同Paulo Freire的知識種子,期盼教師們在教師社群的培力計畫中,能夠回饋到教師所屬的學院課程進行知識論的翻轉與創新,同時也能擴大整合校內保羅跨域教師社群,同時深耕跨校、跨國相關社群之鏈結,深化暨大教學研究特色。

經過兩期的運作,深感教學助理乃計畫之關鍵靈魂,課程教師與教學助理的縝密協力,深深影響每一個課程對整體計畫運作與產出成效之影響。而本計畫對教學助理的培力,已培養出秀異型教學助理,這是計畫極令人感動的教育成果。第三期將持續深化教學助理之培力,計畫團隊規劃了四項主題培訓課程:團隊凝聚、計畫核心理念、族裔場域空間踏查與策展敘事工作坊,在不同科系背景的TA社群的知識交流互動下,能夠在課堂上與成果展上提供多元的視角,亦符合本計畫跨領域的知識激盪。課堂知識理論的知識固然重要,能夠協助TA們有系統性地帶領課堂學生進行討論,並將理論知識帶到場域進行批判實踐與對話,使每一個課堂學生在踏查過程中「眾聲喧嘩」,更能彰顯小敘事的百花齊放。

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計畫中由下而上的學習歷程持續延續著,透過保羅教師專業社群、TA社群與授課學生三者間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課堂上知識的引導與討論;教師與TA在課程成果的溝通與協調;以及TA與學生間針對學習成果的討論與統整,最後達到學生進行意識的轉化。經過師生間課堂的理論激盪後,使AO站活動不淪於走馬看花,而是一場理論知識的社會實踐。

至於修課學生透過選擇26門課跨院系,三個課程教學模組–「多元文化淬煉」、「社會正義實踐」模組,新增「命名世界x他者倫理」模組,將可獲得相關領域知識的精粹。另外,除了在課堂教師與學生的學術知識性對話外,學生亦可利用團隊成立的FACEBOOK粉絲頁「保羅的『西播列』筆記」線上交流社團,持續對相關核心議題進行交流與互換心得。此舉有助於深化學生對相關議題的理解,提供具有延續性的學習歷程。同時,透過AO課程活動,例如演講、工作坊、讀書會、電影賞析、校外實地踏查、自我學習,同學也將可以把課堂上的專業學術知識跟不同的跨域思辨議題進行結合,產出多元且具有批判性的看法與洞悉,AO站的陀螺效應,能讓校園更多學生參與保羅課程活動,同時可作為110-1學生新學期始16+2週自主學習資源探索平台,發揮先導性實驗之效。此外,第三期著重於場域、課程和 AO議題結合為目標,修課學生透過進入不同的社會真實場域,將更貼近議題事件的文化發展脈絡,建構理論視角之外的第一手現場觀察筆記。最後,修課學生透過學習主動提案,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真實場域之中,促使這些知識內化及運用於同學的思維與日常生活中,同時擴散影響力。

計畫成果摘要

第一期計畫共計開設19門課程、316人修課,51場AO站活動(包含演講、工作坊、實地踏查)、 4場教師社群活動、2場TA培訓工作坊、95篇課程紀錄 、6場策展與9篇研究成果。

第二期計畫成果,共計開設24門課程、526人修課,60場AO站活動(包含演講、工作坊、實地踏查)、6場教師社群活動、6場TA培訓工作坊、4場期中與期末成果展、8篇研究成果、120篇課程紀錄、61篇敘事力創作。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劃關心的核心議題,是當代台灣與世界共同面對的社會重大議題,詳如本計劃壹&貳部分所述。因種族歧視引發的重大「仇恨罪行 (hate crime)」,如近日發生在法國的「一位教師因一位學生的謊言遭斬首」事件 ,都與幾年前的查理週刊「恐怖攻擊」事件、與幾年前在台灣發生的廣大興號台菲衝突事件等等類同,在在提醒種族歧視並非銷聲匿跡。輕輕敲打鍵盤,搜尋紐約時報的仇恨罪行清單 ,必定驚訝於問題的嚴重性。

面對當代這個國際共同重大問題,反映在全球各地教育界的具體回應就是:廣開多元文化課程。然而,就如本計劃所述,如果缺乏批判意識,無法回應他者,再多的多元文化課程,最終都淪為文化獵奇。

本議題教師社群,歷經「搖滾畢拉密」兩年計畫、「探戈w/ 保羅」兩年計畫,若順利加上這一期保羅計畫,已有相當的跨域知識能量,在議題導向跨領域x場域的課程模組發展上,也越趨成熟,甚至捲動更多主動帶課程投入計劃的熱情教師。雖然教師社群與課程模組皆持續滾動與深化,但這個重大社會議題並不會在計畫補助停止後就撤底解決,如何永續將是一大挑戰。

本計劃團隊的永續經營策略,經與校長深入討論後,立基於本計畫的執行經驗與成果上,即將推動成立校級「保羅OO議題導向跨領域研究中心」(中心計畫已進行草擬,中心名稱仍在構思中)。此中心的任務範圍將超越以上所述,透過平台建置,將與校內相關系所、處室(如教務處、國際處、招生單位)形成協力與夥伴關係,在實踐中心任務與目標之過程中,同時達到本校「暨南」二字的天職(南方視閾),以及「國際」大學的國際化、國際社會責任使命。

本計劃收整後的長期自期:教育的中心是學生,校級研究中心的終極目標不論策略為何,效益終應回饋於學生,方符合教育意義。在保羅計畫的經驗與基礎上,該中心發展的核心重點目標--培育具「保羅精神」的學生。保羅精神為何,已於三期計畫中深刻描述。培育具保羅精神的學生,也正是暨大作為國際大學「實踐國際社會責任」最具體的行動。此一平台建置實施一年之後,可以滾動修正,更制度化為「議題導向OO學程或微學程」(端視學生修習時數),在學程下,可進一步規劃「社會正義的產學跨域實習與實作」。

此學程中,AO站扮演重要角色,其核心設計理念在於提供校內與保羅議題有關聯性的課程的結盟,課程參與者可獲得「喘息」但又有「加乘」教育效益,也是一種「休息站兼加油站」的概念。AO站多元且大量的活動規劃,試圖培育學生選擇的能力以及自主、自我負責的精神; 同時強化人性化的教育,讓學生適才適性適時適心之下,選擇拼整AO時數,避免學習疲乏,也可觸探更廣的領域,維持好奇與學習熱情,又可不用落入整學期固定時間及長週數的綁定,同時達到學習效益。

另外,此平台與學程也強調議題導向場域踏查+虛擬(或真實 )跨國場域比較,欲深度瞭解本議題下真實的社會問題,唯有接觸這個議題的真實場域。台灣教育單位人士一方面憂慮「媽寶教育」,另方面長年規劃遊樂場作為校外教學場域,失去教育的核心意義。欲了解社會「問題」的真實,就必須引領青春洋溢的大學生到「有問題的地方」去踏查深描,梳理社會「問題」的結構脈絡,並於「對話」中發展批判意識。這樣的教育,方可能期待學生具有「智仁勇」的情操。台灣不是孤立於世界社會的孤島,這個議題與全球各地社會共同承受,也應共享經驗,合力解決,進行跨國議題場域踏查之比較,有其必要性,也符合暨大作為國際大學不應缺席的國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