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幸福流域‧大肚能榮 × 多元敘事‧跨域共創」創新教學與場域合作深耕計畫


計畫學校:靜宜大學

核心議題:老有所用,永續城鄉: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

主要SDGs對應項目:優質教育

次要SDGs對應項目:健康生活品質、永續城鄉

計畫網站: https://ioanmbase.wixsite.com/puahome

場域

臺中市大肚台地 組織單位:臺中市大肚區公所、臺中市大肚區農會、臺中市大肚區大肚國民小學、大肚青春會館

計畫摘要

計畫以利他為精神,整合靜宜大學校務發展累積之「創新教學」、「特色研究」、「社創精神與社會責任」的資源與能量,延續第一期提出之核心議題「老有所用,永續城鄉: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將透過「利他實踐、知識對話、議題探勘、場域實作」多軸共構推進之策略,深化建立「青銀共讀心風景」、「青銀共農心生活」、「青銀共美心時尚」三軌課程模組,落實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之發展目標。有關計畫課程之連結場域,以臺中市大肚區為核心,並擴及周邊之大肚台地(以大肚區及清水區為主),以能完整涵蓋靜宜大學所位處之地理區位及生活環境。

除卻持續於校內邀集更多教師加入計畫教師社群,也向更多校內教師推廣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模式,另以既有三軌課程模組為基礎,結合校內通識教育改革,建立全校性之議題導向敘事力課程學習體系。

展望未來,計畫開設課程將持續與場域組織連結,經由議題探索、田野調查及訪談,開啟青銀幼三個族群之共同協力,透過跨領域之優質教學模式,回應臺中市大肚區之地方資源與創新敘事、特色產業與環境保育、美學營造與銀髮照顧等相關議題,另積極與場域單位洽談長期性與常態化之合作模式,經由擴大舉辦青年場域行動競賽,結合靜宜大學,乃至臺灣各區域之大學生,共同思索如何導入年輕族群之創新與活力,一同面對與回應臺灣地方發展與未來青年就業(創業)之重要課題。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項計畫之核心議題為「老有所用,永續城鄉: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總體計畫目標為「深化及擴散議題導敘事力創新教學與人才養成」,工作執行策略包括:「教師社群擴大及模組深化」、「跨域課程培育模組深化」、「場域深耕模組創建及推動」等三大面向。

  期能藉此落實「利他實踐 × 知識對話」、「議題探勘 × 場域實作」、「跨域共創 × 多元提升」之核心價值,達到「跨域課程實踐及深化」、「本校跨域團隊共創」、「全區跨校團隊交流」、「教學實踐成果分析及遷移」之預期效益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靜宜大學跨域團隊共創:舉辦教師培力工坊與教師社群活動,提升教師社群團隊之內聚力與向心力;並將鼓勵各課程群組之授課教師,彼此依據課程教學之專業內容,思考與評估共同需求之共課項目,且據以進行規劃及推動。

二、跨域課程實踐及深化:本計畫在「老有所用,永續城鄉: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的核心議題下,各課程積極連結場域資源及相關議題;此外,各專業學系也積極運用議題導向敘事力教學模式,改造或新創相關課程,藉此鼓勵更多學系將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模式,融入各學系之專業教學系統當中,以能建立更為持續性與永續性之課程開課機制,並能將各期計畫所研發之新創課程,於靜宜校園內持續推展,也藉此養成具備面對真實社會情境與多元議題挑戰之未來人才。

三、培育跨域TA及議題實踐學生團隊:經由延續性與累積性之培育及養成,除能協助經由社群媒體、網站,乃至於每學期期末舉辦之議題策展,進行創新教學成果之展現與交流。

四、教學實踐成果分享與遷移:舉辦研討會、教案分享等活動,持續針對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模組、教案及教具研發等進行成果交流與學術研討,擴大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成果,能向計畫教師社群以外之教師進行傳遞與擴散,發揮典範模組遷移效益。

五、全區跨校團隊交流:透過中區基地,與其他「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進行互動,針對彼此所屬資源與執行成果進行相互學習與交流,加速與提升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之推動與發展。

計畫成果摘要

一、自108年度起至109學年,已研發「青銀共讀心風景」、「青銀共農心生活」、「青銀共美心時尚」三大課程模組,合計開設47門課程(其中有10門課程開設2學期)。開課單位含括校內之六大學院、產業學院、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通識教育中心,累積校內之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機制,累積諸多創新教學教案,並有豐富學生學習成果,有助於養成面對真實社會議題之未來人才。

二、建立全校性議題導向敘事力學習系統:為能建立全校性之議題導向敘事力學習系統,且因應校內之通識課程改造,該項改造方案規劃將原本六大學群調整為三大向度,另外新增「跨域與設計」向度,並於此向度內開設全校性之議題導向敘事力課程。

三、跨域教師社群擴大及教師增能交流:在既有工作成果基礎上,持續邀請校內其他專兼任教師加入計畫教師社群;另除持續辦理研習工坊,培力計畫教師,也開放部分工坊,邀請非計畫教師參與,以能增加議題導向力新創教學之校內影響力與擴散效應;為分享創新教學成果,持續透過雲端資料平台,分享學生學習成果、教師創新教案、教學研究論文等,也在本期開辦觀課活動,後續亦將舉辦新創教學教案分享活動,以能加速議題導向敘事力新創課程研發與研發成果共享。

四、建立新創課程資源分享平台:為協助計畫教師進行議題導向敘事力課程設計與創新教學,已於雲端資料平台建立「大肚場域大補帖」,持續建置及分享有關計畫連結場域之參考文獻、資源及議題資料;另外,在授課教師同意及授權下,已分享390件學生成果作品、31份教案、7篇論文、35份課程報告等。

五、以TA培育模組育成議題實踐學生團隊:本計畫邀請對於議題導向敘事學習模式、具有清楚認知意識與學習動機的學生,組成學生團隊;累積開辦四門一學分之培力課程,進行基礎能力培養,教學內容包括:影像敘事、簡報溝通、專案企劃、桌遊設計等,藉此培育該學期之教學助理與未來之潛力成員。

六、場域深耕模組創建及推動:為落實「老有所用,永續城鄉: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核心議題發展目標,場域合作組織聚焦於臺中市大肚區公所、臺中市大肚區農會、臺中市大肚區大肚國民小學,以及由臺中市好伴照顧協會所成立之大肚青春會館等四個地方單位。經由課程學習內容與場域議題連結,並與地方組織合作,深入探索城鄉發展與健康生活品質等永續課題,期能共同促進地域品牌建構,以及針對幼年人口(0-14歲)、青壯年人口(15-64歲)、老年人口(65歲以上)等不同年齡層之需求與課題,建立健康品質提升之發展機制及推動模式。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新創課程群組之永續經營規劃

  靜宜大學除已建立具有特色之全校性閱讀與書寫課程,目前也透過本計畫之經驗累積,持續於新通識教育課程之「跨域與設計」面向,建立議題導向跨域敘事課群,期能讓即將入學之大一新生,能夠在閱讀與書寫之專業學習基礎下,同步開展議題探究與實踐實作的學習歷程,且能在此一系統及脈絡下,持續於大二及大三之學習歷程當中,進行延續與深化學習。

此外,除有諸多於專業院系開設之議題導向敘事力課程,仍將持續開設;以校內之食品營養學系為例,即將於該學系食品組及營養組之大一課程,分於上學期及下學期開設「風土食材探索」與「食客記趣」等兩門議題導向敘事力課程。另也增加諸如: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國際企業學系、國際生大一博雅教育學士學位學程等新開課單位,未來也將持續研商相關課程融入各學系學系體系,建立持續性之開課機制。

  以上兩者皆為校內機制對於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之支持系統,並將與既有之全校性閱讀與書寫課程相互搭配,以能讓諸此創新學習學習模式,成為靜宜大學學生未來能力養成之重要DNA。

二、新創課程模組遷移與效益擴散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之開學週,計畫團隊於校內蓋夏圖書館一樓之文思診療室,舉辦小型性之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成果展覽,此為配合中區社群共創交流基地於民國109年1月16日舉辦之跨校群計畫團隊聯合成果展後之延續移展,在為期四天之展期當中,有超過十位以上之校內各學院院長、各學系主任,以及學系教師前來觀展;部分經由參加第三期計畫提案說明後,同意於此期階段加入計畫教師社群,部分已規劃開設新創課程。

  未來將持續於校內舉辦相關教學成果展,以能擴大新創課程教學成果展現,並鼓勵更多校內外教師共同參與創新課程教學行列;期能以此模式,並結合課程觀課、教案分享,以及其他主題論壇或研討等活動,進行新創課程教學經驗分享。

  此外,計畫辦公室將延續過往收整與分享各課程之創新教學教案、學生學習作品、教師知識產出、計畫課程報告、觀課活動成果報告等計畫執行成果之既有機制;為強化創新教學與場域資源連結之具體綜效,刻正規劃建置大肚台地多元敘事GIS平台,以能深化各項課程與場域資源及議題連結,亦能讓創新教學成果,成為場域組織進行議題回應與創新發展之重要基石,並達到新創課程模組遷移,發揮計畫執行成果之擴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