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青銀共融聲音回憶
場域
高雄市湖內區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台南市一葉蘭同心會
計畫摘要
本計畫是青銀共融活動第三年延續企劃,從聲音印象、記憶到回憶,學生進入社區接觸長者,以樂器製作及演奏為媒介,從個人擴展到家庭,聲音串聯生活的點點滴滴,參與成員彼此生活交織成綿密的網,從第一期開始創造有意義且能實際運作的社區樂團,第二期深化及修正部分課程,開始探索社區特色及產業,協助地方定位、行銷及培力成長,而基於過去深耕而建立互信關係,第三期課程設計將嘗試讓學生體會與社區成員共同生活,預計挑選數個有意願的家庭及學生,以一泊二食的概念辦理兩天一夜青銀共居活動,學生將以過去課程中學習的樂器演奏、健康促進律動等帶入家庭,提供共學活動,社區長輩則以社區漫遊、生活經驗分享、共煮共食等內容回饋給學生,於彼此施與受的代間互動中同理了解,而未加入共居活動的學生則以客觀第三者角度參與,於共居活動前後提出建議與觀察,雖然看似共居者有限,但計畫整體活動設計還是以學生與社區共同成長為主,在引入具有關懷熱誠的專業樂團參與協助,業師與校內師生共同合作下,持續豐富社區樂團的演奏內涵,從青銀擴大成全世代的活動,從計畫過去到現在,師生和社區一直在學習共好,藉由彼此交流激盪,拓展知識領域,學生則由實作參與建立帶得走的能力。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本計畫主軸為” 青銀共融聲音回憶”,核心議題探討設定為:接納與分享回憶的青銀共居,課程的邏輯串接性來自於參與者的需求,可因學生自我計畫目標來選擇課程,交叉學習不同科系的跨領域專業課程,在計畫起始階段提供「銀髮樂活素材開發」的課程,學習製作木琴,再接下來的學期選修「銀髮樂活樂器應用」,由專業的音樂老師教授自行開發的各式樂器的演奏技巧與曲目;而運用音樂的同時,長者健康保健是最基本的能力,由「健康服務創意實作」的衛教課程,讓學生學習健康促進方法與技能,在此同時,學生也要向居民推廣健康保健的注意事項,以維持社區整體健康水準;另一方面,社會的組成份子是所有男女老幼,家庭是最基礎的功能性結構,由「兒少服務方案實作」及「青銀共居方案與評估實作」學習社會工作技巧,與家庭成員對話,了解成員需求並協助溝通,嘗試推動二天一夜的短期青銀共居的體驗生活,「健康·養生·在地科普樂體驗」課程,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探訪在地產業達人,了解其在社區家庭生活裡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在「社區資源運用實作」的課程中,了解社區組成、盤點社區資源、推動社區意識、凝聚社區共識與達成社區成長的目標,在計畫裡,學生將以生活聲音地景為主,與居民共同體驗生活,探討實踐聲音與音樂的活動以安撫人心。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本計畫完成後,預期可獲致以下的效益:
1. 協助社區進行多樣化的生活體驗活動,藉由青銀樂器合奏的機會,做為青銀融合的成果展現,提供長輩手眼協調及五感體驗,學生實際進入社區執行老人服務工作,達到世代交流學習及資源共享的效果。
2. 透過健康促進,延緩老人老化和年輕學生互助方案,達到樂活老化和成功老化之目的。
3. 年輕學生的律動可幫助社區長者預防失智與延緩失能,提升健康生活品質,減低醫療失衡風險,增進社區老人健康風險管理能力,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4. 學生由課堂走入社區,以社區做為實作的場域,探索社區生活特色,協助社區認同及行銷發展,進而回饋社會,為社區營造注入新血。
5. 教師藉由跨領域與學用並重的課程設計,得以與專業領域與產業界的教師跨界學習彼此交流激盪,拓展知識領域,促進教學活動的優質化。
計畫成果摘要
第一期計畫進行了新的課程內容設計與授課型態的改變,本計畫教學課程著重在場域踏查與設計學生回應方式,由單向授課,變成雙向互動,再變成依學生需求詢問問題而更改授課方式。教學思維之轉變,融入創意思考訓練與議題導向敘事於課程中,使師生均能面對生活中的健康議題,能有積極投入及設法改善的想法。在計畫執行過程中,與社區成員互動密切,社區強烈期待本計畫團隊可與之長期合作,尋找及發掘能永續經營的社區特色。於108學年度下學期在學校辦理學校與社區的教學期末發表會,團隊也很榮幸的獲得總辦公室的邀請,讓學生與社區樂團於2020年7月初在全國2020未來議苗-議題x跨領域x敘事力成果展演出。
第二期計畫青銀共融主軸不變,但將”聲音印象”延續發展為”聲音記憶”,因為社區長輩回應我們可以用聲音記憶美好、以聲音記憶時空,執行迄今,執行包含長輩生命故事記錄、社區培力社區健康營造培力服務、社區關懷據點預防延緩失能失智的陶瓷樂器創作、以及上述活動的數位媒體經營直播技術等課程,學習團隊合作強化內在敘事力能力,課程融合專業培育敘事能力為核心,在理論層面跨領域融合,開拓青銀共融的視野;在應用層面則以社區銀髮族為對象,協助社區進行多樣化的生活體驗活動,藉由陶瓷樂器製作拉近學生與社區成員的人際關係,並以陶瓷燒製器皿做為成果展現,提供長輩手眼協調及五感體驗,也做為下學期社區音樂活動的演奏素材,豐富社區樂團的音樂豐富程度,凝聚社區向心力,團隊老師及社區耆老並帶領學生探索地方生活特色,協助建立社區認同及使用資訊工具行銷發展,讓世代間進行有目的且持續的交流理解,將社區生活及文化特色在網路上保留紀錄,留下成長軌跡,也能讓在地資源共享,培力永續社區共好的結果。
第三期計畫將延續「以聲音為核心串聯長者與青年世代經驗溝通與傳承」的核心議題,本次計畫以「共居共融、共同回憶」為主題,藉由共同生活,互相陪伴的方式,導入健康問題評估、居家律動健促與音樂活動,激發青銀互動,傳承世代經驗,以提升健康生活品質。在青銀共居的議題中,2017年起,新北市政府與台北大學以三峽北大特區三戶社會住宅作為試驗場域,推動臺灣第一處青銀共居,透過空間規劃設計、居家空間管理、社群實體活動,將「共生公寓」(co-living apartment) 的概念向社會推廣,打造世代共享的住宅文化,為臺灣的居住模式創造新的經驗,從2017到2018年間,三位長者與七位青年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共居生活,透過媒合、生活公約的擬定,讓共居者找到彼此適應的生活型態,藉由漸進式活動安排來穩固青銀共居的核心社群,期望向外擴展到社會住宅,甚至一般住戶,長期共居經驗的累積是台灣社會發展青銀共居很重要的資產,能讓更多長輩與年輕人受益,打造更友善的共同生活環境,而本計畫預計由兩天一夜的共居體驗開始做起。
執行計畫之意外收穫是在關心別人的過程中,最受到療癒的卻是自己,本想帶給社區長輩一個活潑有趣的生活體驗,但在校內訓練學生的過程,卻看到修課的身障同學積極參與音樂演奏及律動,其他的同學和其自然的互助與互動,忽然發現到,最先受益是我們的學生,所有教師想在學校傳授分享的東西,已在活動準備的過程當中,於課堂中自然的流露出來,同學有沒有感受到不知道,但老師們都已經被撫慰滿足,這是一種施比受有福的經驗,至於活動最後會有什麼改變,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永續經營之規劃
在教師社群方面,本校為配合高教深耕計畫,從過去持續到今,持續推動校內教師自主組織教學成長社群,進行參訪、實作、研討及讀書會等活動,因不限制個人參與數目,依教師需求及興趣,自由加入,故團隊成員也各有不同的社群參與,例如問題導向研討、健康促進、資訊傳播等社群,也因本計畫執行,另成立經營敘事力教師社群,此社群不限計畫成員教師參與,若其他教師有興趣,也會邀請加入本團隊,依其意願、專長及興趣,討論新計畫及課程,擴大敘事力教師團隊,因本計畫除校內課程教學需求外,已與踏查社區建立情誼,應會持續運作教師社群,除繼續提供技師專業知識以協助社區經營成長外,也可保留作為教學資源,提供未來課程的學生社區實作場域。
在課程方面,因為開放各系選修本計畫課程,在教學活動設計及方向,都是秉持跨領域的精神,不同科系的學生都能夠就其專業找到應用的課題,已有通識教育的精神,而本校通識中心也開放本校所屬專任教師,於每學期末申請開設下學期通識課程,申請教師提供教學目標及教學大綱、課程進度等資料,若經通識中心審核通過後,則可以納入下學期學生的選修課程。
因此,本敘事力計畫課程可以轉化為本校健康樂活領域的通識課程,達成計畫課程永續的目標,而吾人認為課程的延伸與轉化應該不拘泥於課名,而應着重在課程精神、內容與實質上的教學精髓,例如「銀髮樂活素材開發」可以轉化成「木作樂器好好玩」木作樂曲好好玩,「健康·養生·在地科普樂體驗」可以轉化成「社區達人好專業」,「網路社群經營社區場域實作」課程可以轉化成「直播好好玩」等內容精髓多元轉化的課程,就可以成為是本校的特色通識課程。當然相關課程也可以因應院系的專業需求,將課程教學方式及內涵修改,以開設進階內容的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