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人文x自然x科技的思辨之旅


計畫學校:亞洲大學

核心議題:人文自然科技的在地關懷

主要SDGs對應項目:永續城鄉

次要SDGs對應項目:陸域生態

計畫網站: http://freeway6.asia.edu.tw/freeway6

場域

霧峰、草屯、國姓、埔里

計畫摘要

國道6號通車後,從媒體的視角看到了南投觀光的興盛與台14線的沒落,但實地探訪,興盛的南投觀光卻是一日風華,沒落的台14線卻有了悠閒的慢活步調,稀疏的車流量反而帶動鐵馬族的尋幽訪勝。

本期計畫延續前二期計畫,仍以「永續城鄉」為主要核心議題,「陸域生態」為次要核心議題,以國道6號的腹地(霧峰、草屯、國姓,本期加入埔里)為實踐場域,進行人文、自然、科技的在地關懷。本期計畫最大的亮點在為此計畫量身規劃一門課程「國6綺麗世界」,以及將專業能力融入敘事力的創新議題跨領域課程。團隊教師經由前二期教師社群培力機制的成長,對於場域議題的了解、跨領域課程的執行、敘事能力的推動,均十分純熟,未來將以創新教學模組帶領學生深入場域實際觀察,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培養其分析、論述議題的能力,從而提出相關觀點或對應論述及對策,並且持續進行創新教材與教法及評量的研發設計,產出論文與教案,與校內外老師分享,擴大計畫效益。

國道6號的通車帶來的究竟是美麗還是哀愁,在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同時,亦希望透過實務教學,將「思辨能力」、「探究問題」與「在地關懷」帶給學生,進行一場人文自然科技的思辨之旅。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計畫目標

1. 開設全新課程─「國6綺麗世界」,此為計畫重點課程,依這二年的計畫成果量身規劃的全新課程,以「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為議題導向,團隊教師共同授課,並採密集性上課與場域實際走讀,修課學生依計畫主題分組,團隊合作,共同討論,發揮跨領域統整能力、利他實踐及融入專業知能的敘事力,培養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2. 專業課程融入議題與敘事力,團隊教師各以一門專業課程,增闢「永續城鄉」或「陸域生態」主題,擇計畫三大主題之一,融入多元敘事力與跨領域,並帶領修課學生實地踏查場域,發現問題,並以專業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案。

3. 建立TA培訓機制,以參與過此計畫課程的學生為TA召募對象,並辦理TA成長工作坊。

4. 持續組跨領域(人文、自然、科技)教師社群,進行創新教學的共學與創發。

5. 持續辦理核心議題、多元敘事力、跨領域的教師培力工作坊,提升教師知能。

6. 帶領修課學生場域探勘與踏查,除了延續前二期的霧峰、草屯、國姓,本期將延至埔里,結合歷史人文、自然生態與智慧科技的理論與實務,落實永續城鄉的核心議題。

7. 持續產出教學相關論文與教案、創新教材與教法及教學評量,並透過總計畫辦公室與區域交流基地的課程觀摩與議題論壇,從中學習與實踐,且將成果與本校/他校分享,讓計畫效益更為擴散。

8. 持續建置交流平台,透過資訊傳播媒體、科技載體,宣傳在地人文關懷理念與永續城鄉的重要性。

9. 為建立更多元的互動模式,所有教師培力工作坊皆歡迎TA與修課同學參與,藉由與會成員的課程回饋與心得,將使教師與同學視野角度更為全面。

(三) 操作策略

本計畫延續前二期計畫的成果而來,持續組跨領域教師社群,針對國道6號通車後,觀察其影響經過鄉鎮的盛衰與人文/自然環境的改變,從中發掘問題,並融入現有的課程中,帶領學生深入場域實際觀察,關懷在地,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並培養其分析、論述議題的能力,從而提出相關觀點或對應論述及對策。

1. 永續城鄉&陸域生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1個目標「永續城鄉」與第15個目標「陸域生態」為核心,環繞在國道6號的腹地(霧峰、草屯、國姓、埔里),觀察因國道6號通車12年來,帶來交通便利,也帶來觀光熱度,對沿途腹地的人文、自然的影響,並融入科技,將之呈現。

2. 教師社群共學:持續組跨領域教師社群,辦理工作坊,並達成知識產出。

(1) 辦理工作坊(本期含TA與修課學生)

A. 場域議題:前二期針對霧峰、草屯、國姓與「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相關議題的講座已辦理數場,團隊均非常熟悉,未來一期工作坊的重點將以埔里為主,扣緊在「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為核心。

B. 跨領域教學:辦理數位人文、生態與科技相關講座,如何在教材、教法與課程進行融合與展現,讓冰冷的科技更有人文的溫度。

C. 敘事力:除空拍與VR、影像等敘事力外,將辦理與反思敘事力相關讀書會,提升教師教學知能。

D. 溝通與領導:為跟班TA辦理溝通與領導相關課程,提升TA經營班級的能力。

(2) 知識產出

A. 教學論文/教案:將重點課程與創新課程的跨領域授課模組、教材與評量,產出教學論文與教案,參與總計畫辦公室或區域交流基地舉辦的論壇,與專家學者交流,提升教學效能;除此之外,亦將論文/教案發表於相關期刊學報或專書,或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

B. 創新教材:產出以議題、敘事力、跨領域之創新教材,並結集成冊,除參與校內創新教材競賽外,亦與友校交流,達成計畫擴散效益。

C. 教具:以科技產出人文、生態有關之教具,於課堂上使用,並參與策展或成果展。

3. 創新課程模組

A. 重點課程:於110-1學期開設一門全新課程─國6綺麗世界(黃淑貞),此為依本計畫量身規劃的全新課程,學期初辦理開課說明會,召募對此計畫有興趣的學生,以密集式上課,「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為議題導向,團隊教師共同授課,並採密集性上課與場域實際走讀,修課學生依計畫主題分組,團隊合作,共同討論,發揮跨領域統整能力、利他實踐及融入專業知能的敘事力,培養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B. 創新課程:團隊教師各以一門專業課程,增闢「永續城鄉」或「陸域生態」主題,擇計畫三大主題之一,融入多元敘事力與跨領域,並帶領修課學生實地踏查場域,發現問題,並以專業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案。110-1學期開設二門:資訊與科技(詹雯玲)、農場管理與實習(張筱筠)、110-2學期開設三門:傳播理論(陳啟英)、能源技術導論(葉榮輝)、共通英語文(羅方吟)。

C. 學習成效

a. 跨領域:無論是重點課程或創新課程,團隊教師均共構上課,而且修課學生必須參與場域探勘,選擇哪一個主題做為期末成果展發表,均是多重跨領域的學習。

b. 利他實踐:學生於本計畫所學習到的能力是可以帶得走的能力,他日亦可將此能力運用在任何地方,從中發掘問題,解決問題,讓社會文明進展過程中,城鄉得以永續發展,人文與生態得以被重視。

c. 專業知識融入敘事力:訓練學生將場域中觀察到的問題,分組尋找資料,反覆辨證,並以專業知識融入敘事力,於期末策展/成果展呈現。

d. 解決問題能力:以「未來學」概念引導學生在「永續城鄉」與「陸域生態」的基礎下,針對場域所觀察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4. 區域交流基地/總計畫辦公室:積極參與此二單位舉辦的活動,提升教學與研究能量。

(1) 課程觀摩:開放課程供友校觀摩,藉由觀課,深化團隊的學習、釐清教學的盲點、進行反思修正;並帶領團隊至友校觀摩課程,吸取他人的經驗、增添教學教材/教法創新元素。

(2) 議題論壇:將共學與創發所產出的知識發表於論壇中,藉專家學者的意見逕行修改創新課程的教材、教法與評量;積極與他校交流,除擴散計畫成果效益外,亦可提升團隊成員在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教學研究能力。

(3) 策展/成果展:參與區域交流基地辦理策展,與總計畫辦公室舉辦之聯合成果展,除了展現團隊教師創新教學的成果外,亦可觀摩夥伴學校的教學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提升教師知能。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 跨域教師社群經營

1. 凝聚校內跨域教師能量,組織多元背景教師社群,含人文、自然、科技領域,藉由教師社群跨域共學,發揮互補及擴張教師增能效益。

2. 辦理人文、自然、科技相關教師培力工作坊,形塑核心議題教師共識及提升教師知能。

3. 探勘與踏查場域(霧峰、草屯、國姓、埔里)深度了解、發現問題、進而聚焦核心議題。

4. 共授跨域創新課程,共備跨域教材與教法及評量,並產出教學論文與教案。

5. 挹注跨域教師資源,鏈結大學與在地發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二) 創新教學課程模組實施

1. 透過跨領域共構課程,發展學生跨領域統整能力。

2. 以「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為核心議題,培養學生重視環境及生態保育。

3. 以國道6號沿線腹地為共同學習場域,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4. 培養學生運用未來思考能力,珍惜所處的土地,並提出可以讓家鄉發展更好的策略。

(三) 預期之學生學習成

1. 透過跨域課程的參與,引導學生認識在地、關懷在地。

2. 帶領學生進場域觀察,提高場域議題認同度,以在地真實問題思辨,解決方案,訓練批判性思考能力、邏輯組織力、敘事表達力。

3. 建置平台,透過資訊傳播媒體、科技載體,宣傳核心議題重要性,分享資源給潛在學生,擴張影響力。

(四) 教師/TA培力工坊

1. 針對「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的核心議題可以更了解,融入課程,與專業課程無縫結合。

2. 純熟運用多元敘事力於課程中,提升教學品質。

3. 增進教師創新教學能力。

4. 提升TA帶班技巧。

(五) TA社群經營

1. 培養領導能力與溝通技巧。

2. TA社群由不同科系學生共同組成,可互相學習,培養跨域技能與跨域溝通技巧。

3. 可培養TA對計畫及課程之向心力,輔助教師順利運作課程。

(六) 預期之知識產出

1. 撰寫議題、跨領域與敘事力融入專業課程等創新教材。

2. 建立跨領域創新課程模組學習評量機制。

3. 撰寫跨領域創新教學教案。

4. 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

(七) 自訂之預期效益

1. 跨領域創新課程模組可吸引非資電學院與醫健學院的學生選修,跨域不只是老師跨域授課,學生更是跨域上課。

2. 策展內容可以吸引場域的中、小學目光,得以前去展出,團隊教師與修課學生運用所學,讓愛鄉觀念從小扎根,亦發揮利他精神。

3. 計畫三期所產出的知識(教材、教案、教法)可轉化到非計畫課程,為教學現場的增添不一樣的風景。

計畫成果摘要

一、108年度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的目標以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為核心議題,以國道6號的腹地為實踐場域,進行人文、自然、科技的在地關懷。

執行策略為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培力機制的運作,從共學與創發兩方面著手,先至場域探勘踏查,同時辦理與核心議題、多元敘事力與跨領域有關的工作坊與讀書會,並藉由交流會,分享執行計畫心得。除此,亦進行創新教材的研發,於課程中實踐,依學生回饋修改教材,產出論文與教案,公開發表。

本計畫成果已產出相關教案,並於108-2學期於課堂中實際教授,亦帶領修課學生進場域實地觀察,提出問題與可能解決的方案;108-1學期將場域探勘的成果以大型立體書展現,除在台中文學公園展出,獲得無數觀眾的好評外,亦於108-2學期做為課堂上課教具,在學生前往場域探勘前,對場域的想像更為具體,此教具同時獲得本校108學年度實體教具傑出獎(第一名);其次因大型立體書的特殊性,吸引電子與平面媒體爭相報導,且獲場域內6所小學的邀請,進校巡迴展,共計嘉惠超過7,000人次的學童,且同時培養參與解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出版《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專書,與發表教學相關教案、論文與經營社群論文。

本計畫的創新教學模組是可被複製運用,解決更多相似的問題;團隊成員將依此創新教學模組合於109-1學期合開新課程「生態保育與人文之旅」,提供全校各院系學生選修,帶領更多學生至場域進行更深度議題的探討,與提出實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109年度計畫成果摘要

本期計畫延續上一期,仍然以「永續城鄉」為主要核心議題,「陸域生態」為次要核心議題,場域除了原來的霧峰與草屯之外,再延伸到國姓。有鑑於場域過大容易失焦,因此規劃「九九峰的前世

今生」、「地底脈動的重生」、「綠色廊道的生態密碼」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皆非單獨存在某一場域,而是彼此交叉橫跨霧峰、草屯和國姓,因此在教師社群的工作坊或場域探勘,皆扣緊這三個主題。

109-1學期以通識博雅課程「生態保育與人文之旅」試行教學,團隊教師分別進入班級上課,並且帶領學生進入場域,課後經過反覆的討論與修正,規劃出「穿越未來.回到過去─再走一遭英雄路」的教案,已於三月計畫辦公室辦理的教案工作坊發表,並於109-2學期正式執行的課程「台灣濕地生態導覽」進行教學。計畫團隊曾在1月16日配合中區策展,以祈願台概念展示場域探勘的美景與秘境,再以VR讓觀眾能夠身歷其境,生態保育動物則做成立體拼圖積木,寓教於樂,不只完全融合人文自然科技,也融入美學藝術,團隊對於跨領域對話非常有信心。整學年度,團隊均依計畫書所規劃進行,唯二差別在於無意中知道國姓與魚池鄉交界的蓮花池山,有一條湮沒60年的姻親古道,那是交通不便的年代,橫跨兩個聚落的婚姻往來,有著動人的故事。

團隊教師臨時於109-1學期末決定前往探勘,探勘後決定於109-2學期6次的場域探勘安排最後一次(5月15日)帶領學生前往,然而5月10日之後,Covid-19疫情在台灣確診人數逐漸增多,雖然我們的場域都在戶外,但一大群師生出去即群聚,幾番掙扎考量,14日當天決定取消,幸好取消,因為15日確診人數瞬間高達181人,之後的課程與期末成果報告全都改為線上進行。

另外,5月6日(疫情尚未嚴峻)計畫團隊與課程學生將策展的祈願台與VR設備及空拍機帶至國姓鄉港源國小,為港源國小的師生導覽國道6號沿途的景,並讓他們戴上VR眼鏡,有如親臨現場,感受家鄉的美,且實際操作空拍機,由高空鳥瞰自己的校園與村子,修課學生得學以致用是最大收獲。

永續經營之規劃

(一) 計畫課程在校內持續開設

1. 「國6綺麗世界」於計畫結束後,仍持續開設,並以深耕計畫經費或通識經費支應。

2. 其他課程,例如「農場管理與實習」、「資訊與科技」、「能源技術導論」、「傳播理論」、「共通英語文」原本即是系上專業課程,將持續開設,並延續計畫的核心精神:議題、跨領域、敘事力。

(二) 創新教學能量如何進行模組遷移與效益擴散

1. 持續分享教師社群工作坊及場域探勘資源,如工作坊PPT、社群會議紀錄、探勘影像或文字紀錄等於架設之平台,累積核心議題知識能量,達資源共享之目的。

2. 撰寫教案/論文,供未來同質性人文、自然、科學相關之跨域課程教師參考使用,擴大教師教研能量及深化學生在地學習。

3. 結合鄰近大學相關領域師資,逐年增加在地核心議題之深度。

(三) 永續經營規劃

1. 挹注教師、學生、課程等資源,鏈結大學與在地發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2. 導出鄰近城鄉核心議題,提高教師、學生及在地居民對議題之意識,凝聚良性城鄉永續發展共識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