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

熟齡Smart care跨域敘事教研計畫3.0


計畫學校:臺北醫學大學

核心議題:以敘事醫學構築信義區未來友善高齡家庭

主要SDGs對應項目:健康生活品質

次要SDGs對應項目: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

計畫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martcare.tmu/

場域

臺北市信義區與其它區域

計畫摘要

本期計畫為因應未來高齡社會下的所面臨的高齡化社會的轉變,家庭樣態驟變,本計畫經延續及反思收斂後,以核心議題「以敘事醫學構築信義區未來友善高齡家庭」所延伸出的問題意識,區分課程為「在地熟齡x社會需求」與「在地熟齡x醫用溝通」兩個課程模組。透過課程的創新設計與跨領域結合,運用「所處情境」—「家庭」,進一步思考未來家庭樣態,引導師生構築信義區未來友善高齡家庭,朝向彈性化、落地化、能力化前進,下列為本期計畫將落實的三大核心理念:

1.以議題導向跨領域課程IIN(議題導向敘事路徑跨域教學發展模組)為核心,發展敘事醫學典範課程,落實具廣度之生醫人才培育。

2.以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議題)的STEEP(社會(society)、科技(technology)、經濟(economics)、環境(environment)與政治(politics))面向,勾勒出的未來與臺灣整體情勢之重要議題為落地點,構築信義區未來高齡家庭,創造友善高齡環境。

3.以教學實踐與研究為正循環,收整具證據的研究回饋,形成行動/反思的良性修正機制。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第三期計畫奠基於前兩期的成果與積累下,以「以敘事醫學構築信義區未來友善高齡家庭」為題,朝向彈性化、落地化、能力化前進,主軸延展為「信義區未來家庭」:

A.彈性以敘事單元整合專業知能。

B.落地聚焦於構築以高齡族群為主體的未來友善家庭健康照護與新關係連結。

C.能力分級敘事賦能與教師跨域教研強度。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預期效益包含跨域教師社群經營、創新教學課程模組實施、預期之學生學習成效、教師/TA培力工坊、TA社群經營、預期之知識產出,及提升敘事力計畫能見度等,分別列點如下所示:

•跨域教師社群經營:自組課群的成員彼此激盪出新創課程的想法,並透過彼此間共議或觀課機制強化彼此間的合作默契、經典課程的選拔與觀摩激發教師對於敘事相關的想法。

•創新教學課程模組實施:深化「跨領域人才」培育,完善醫學、營養、通識人文的跨領域學習的路徑,並打造議題導向跨域微學程。

•預期之學生學習成效:能探查在地熟齡家庭的真正需求,並跨域跨界創新地設計解決方案,提升多元敘事的整合能力,最終能融入敘事力舉辦策展。

•教師/TA培力工坊:計畫團隊教師能新創課程,實際改變教學行為,從講授者成為學習的引導者,提升學生多元敘事的整合能力,發展兼具教學與研究並存的學術能力;TA方面,能進一步協助課程、教師、甚至是自己,以多元呈現其學習軌跡。

•TA社群經營:透過工坊增能、實際的課堂經歷實作經驗逐漸具有紀錄、策展,甚至與老師共備課程之能力。

•預期知識產出:每年發展3門通識教育的議題導向核心向度課程、持續開發可協助敘事力融入課程的單元與影片、敘事力量表持續完善並進行期刊書寫與發表。

•提升敘事力計畫能見度:以學習理論進而發展出令人信賴的系列工具;在議題上接軌國際及在地,增能教師具有設計與執行敘事融入專業課程之能力,開發輔助教案工具與敘事課程單元影片,協助教師發展導入新創課程,降低融入專業課程的困難;另外,在評量工具上發展具信校度的敘事力量表,讓師生皆可看到導入後在教或學上質量的變化,增加敘事力導入專業課程的信心,創造出易於複製與遷移的課程與模組,進而讓敘事力計畫能見度遍佈全校。

計畫成果摘要

第一期計畫屬校部敘事教育的萌芽階段,係以整體性的思維,將通識教育藉由本計畫執行,導入議題導向、敘事元素、跨領域創新教學連結校內專業系所,提升對於議題探索、敘事植入課程、與跨領域合作的認知,同時也累積教師持續進行創新教學的能量與熱誠。即此,從第一期轉進到第二期計畫的深耕階段,聚焦於與未來高齡族群息息相關的醫療照護與營養飲食的議題,同時也寄望師生對於議題的敘事實踐,能夠實現專業與日常生活間的連結,成就能結合敘事力與生醫專業的未來北醫人。

永續經營之規劃

A.以議題導向+教師群組+滾動式進退場機制為軸心,不斷沿著議題探討的深入,進行課程的跨域結合整併,以每年3門課的進退幅度革新舊課,孵育新課程。

B.發展成熟之新創課程群組送至跨領域學院課程委員會審議,認列跨域微學程,供學生跨域學習之用。

C.新創課程群組內發展成熟之單一通識課程,將成為通識核心向度課程,預計3年內發展9-12門核心向度課程。

D.配合通識教育中心、跨領域學院工作坊,打造培育未來人才的微學分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