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二A類: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
以具身敘事為媒介的健康照顧技術課群發展計畫
場域
臺北醫學大學及學生實習醫院
計畫摘要
為改善高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醫療照顧服務及相關教學的去人性化、去脈絡化、無身體化的現象,本計畫選擇立基新興的具身理論,發展融入具身敘事元素的技術創新教學,經營緃貫式的跨領域健康照顧技術課程模組,提供貫穿通識、專業基礎及臨床實習的具身學習環境,協助本校學生發展根植於身體的、擴及於情境的、人性化的健康照顧技術,促進人我的身心健康。
本期計畫將聚焦於以下策略:(1)發展基於理論的教學設計,啟動跨域教師合作共創。(2)融入基於設計的研究法,啟動教學實踐研究。希望能協助團隊教師:(1)展開教學現場的探索
:透過跨域教師對話引發教師對教學現場問題的反身性思考;(2)啟動教學理念的轉化:以理論的探索促進教學理念的轉化;(3)發展基於理論的教學設計,透過共時教學、入班觀課的跨域合作,引發教學設計的新創;(4)開啟教學實踐的研究:協助教師經歷發展理論、設計、實施、評估,理論再發展、再設計的循環過程;(5)促進教學行為的改變:開設以具身敘事為媒介的健康照顧技術課群,生產團隊教學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創造具身學習發展的環境。最終,希望參與計畫的教師能成為深思熟慮的反思實踐者。
計畫架構圖主圖
計畫架構圖之必要說明
計畫執行策略圖:啟動跨域教師合作學習與自我轉化的歷程
計畫執行預期效益
(一)完成本計畫,教師將:
1.可以理解具身認知及具身敘事的理論。
2.學會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反身性的思考。
3.學會操作基於具身理論的課程設計。
4.學會操作基於設計的課程行動研究。
5.改變教學行為,導向實踐取向的教學。
6.完成以具身敘事為媒介的健康照顧課群模組設計。
7.完成具身敘事融入課程的緃貫式課群開設。
8.可以創造課程發展的經驗知識,撰寫創新課程行動研究報告。
9.可以製作具身敘事課程的教案及教材。
10.能持續經營為具身學習倡議的社群。
11.擴散教育界對具身敘事教學或身體學習的關注。
(二) 完成本計畫,學生將:
1.可以理解具身認知及具身敘事的理論。
2.可以掌握身體技術學習的方法。
3.可以習得具身敘事的技藝。
4. 對自身在情境中的身體反應有更有細節的覺察。
5.對情境中他人身體所傳達的情感訊息有更敏銳的感受力。
6.人際互動及接觸中身體化情感界線的動態調節力增強。
7.能對被服務對象做出同理的身體回應。
8.能建立提供人性化的照顧服務,促進他人身心健康為專業發展的目標。
(三) 完成本計畫,教學助理將:
1. 知道什麼是行動研究。
2. 知道如何協助教師做課堂觀察記錄。
3. 知道如何協助同學做策展與倡議。
4. 能理解服務的意義。
計畫成果摘要
本計畫以反思寫作中心為平台,集結長期參與跨域合作共創的教師,累積藝術實作與反思、技術反思、臨床人文反思、敘事反思及具身學習等創新研發的經驗與知識,無論在師資、研究能量、教學經驗及校園文化上,深具承擔、理解及接受具身敘事教學發展的基礎。
經執行108-109年度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師社群發展計畫,陸續集結跨院、跨校的教師參與,計畫內的核心教師除了本校專兼任11位教師、並有3位北藝大諮詢教師(陳偉誠、王雲幼、容淑華)、及北二區跨校反思教學推廣團隊參與共創及分享資源。參與課程研發團隊教師之專長,跨哲學、文學、藝術、心理、社工、護理、醫學、體育等領域。本期計畫更擴及雙和醫院的臨床教學人員。
永續經營之規劃
本計畫團隊的經營一向重視基於理論的課程設計,並持續邀請校內以研究為主的教師,介紹新的具身理論及腦科研究,共同營造「學習新理論、發展新技術、創造新知識」的創新教學發展環境,深耕具身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厚實健康照顧技術教學創新能量。累積多年執行跨域合作的技術教學及具身教學的研究及教學計畫,集結越來越多有志發展具身學習的教師,並已在今年正式擴及臨床教學。
本校以發展創新型大學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除了追求研究上的創新外,不忘大學作為人才培育機構的本務,致力於培育具備人文素養的醫療專業人才。本課群所追求的創新發展與學校追求創新型大學的發展方向一致,因此團隊在敘事計畫所做的教學創新工作,如果可以被看見,被理解,那麼自然可以因為符合學校的發展方向而取得持續發展的空間。因此本計畫除了持續深耕教師社群的經營及新創課程的研發外;仍需著手把多年教學研發的經驗整理成論文或專書發表,創造團隊的經驗知識,以利教學經驗的承傳與散佈;並開始進行具身教學的倡議,喚起大眾對具身教學的注意及理解,為具身教學創造友善的、被理解的生存空間,以免隨著計畫的結束而夭折,或是將具身教學與知識學習脫節,失去大學作為知識殿堂的高度;或將技術學習與自我存在及自我認同斷裂,遺忘了專業教育中的道德性。